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非遗保护制度机制创新研究

2016-08-13 14:42张艳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新

张艳奎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三地经济协同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更为三地文化协同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三地地域紧密相连,文化一脉相承,非遗资源丰富,品质卓越,特色鲜明,需要共同保护研究并利用。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非遗保护制度机制;创新

从地图上看,京津冀三地紧密相连,呈“牛头”形状。因其紧密相连的地理位置,具有协同发展的先天优势,且三地文化一脉相承、同出一系。要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协同发展。非遗工作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之进行妥善的研究保护利用,共同完善非遗工作制度机制,也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提出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并主持了座谈会,专门听取了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汇报,会议提出,将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实现这个目标,是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经济圈、推动区域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优化和完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的需要,是扩大生态环境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地区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其后,文化部雒树刚同志就《关于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的请示》批示:“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统筹三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优势互补,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带动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就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大局出发,着力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的必要性

(一)京津冀非遗工作现状及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记载着千百年来人民生活的历史痕迹与文化变迁。自2006年国家建立首批非遗名录以来,三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研究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非遗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联合开办非遗展、建立演艺联盟、举办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等。然而,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地区本位意识还是比较重”。京津冀三地仍未形成“我们是一伙的”的观念,且三地协同发展步调不一,尚没有达到文化自觉。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手工艺、民间文艺活动,以及一些老字号品牌价值日益凸显,京津冀地区还没有作为品牌出现的民间艺术,非遗整体价值还没有充分挖掘。再如,京津冀地区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统一的非遗法律措施,且许多民间文艺的原创权属关系不明确。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就会对协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另外,很多非遗项目存在开发路径单一,内涵挖掘不深,缺乏发展牵引,经济效益不高,民众参与率低,社会效益不足的问题。

(二)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非遗保护研究的优越条件——京津冀文化遗产呈“一轴两带四廊多点”的空间结构,非遗项目星罗棋布

京津冀地理联系紧密。在由其组成的“牛头”中,蕴藏着数以千百计的文化遗产,结合历史形成的文化脉络与遗产分布的空间特征可以发现,其文化遗产形成了“一轴两带四廊多点”的空间结构。北京是该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最集聚之处,体现出首都的文化核心地位。这种空间结构,以太行山东麓为主轴,横向是长城遗产带,纵向为大运河遗产带,廊道分别是京西古道、居庸关大道、古北口大道、燕山南麓大道四条大道。有这一空间优势,三地就能以文化廊道、文化探访路等线索来整合资源,带动沿线多点发展,提升沿线非遗的文化展示功能,并借助名镇、名村安排相关服务职能,带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文化的作用是长远、深层次的。文化渗透性极强,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非遗保护研究方面,三地应以文化遗产空间结构为依托,以文化认同感为纽带,积极进行高效有序的非遗管理工作。

(三)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非遗工作的相互促进作用

文化是软实力,不但表现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也表现在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上。从深层次分析,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协同发展是提升京津冀地区综合实力、促进三地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京津冀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都是燕赵文化的裂变、传承和发展。因此,三地文化能够完全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14年4月,三地在京召开了加强文化协同发展座谈会,建立了三地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署,强调三地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演艺、非遗保护、文化金融等领域加强沟通与合作。2015年3月,《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签署,组建了京津冀演艺联盟;6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上,展示了具有该区域特色的近70个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2015年12月,又成立了京津冀数字化文化馆联盟。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合作,加深了京津冀人民的文化亲切感,提高了文化凝聚力。

三、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非遗保护制度机制创新

(一)确立统一的保护管理制度标准并联合进行保护研究

文化是京津冀的文脉和纽带。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给三地的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条件,针对 “一轴两带四廊多点”的空间结构共同编制非遗保护规划,确立统一的保护管理制度标准并联合进行保护研究。对已公布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编制专项规划,采用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塑造区域文化品牌。即使是不在一条线上的非遗项目,也要挖掘其深层联系,联合进行保护研究。如天津宁河的雕纸是一种以刻刀雕琢为制作手段的纸制图案艺术;河北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艺术;北京也有令人叫绝的剪纸艺术,这三种非遗项目就可以联合资源优势,统筹规划进行保护研究。要加強顶层设计,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依托,出台《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保证在统一的制度标准下,对非遗进行高效的管理研究。建立共同出资、共同参与、共同利用、共同推广的联合保护研究机制。

(二)发掘各自区域特色,寻找互补性和关联性,进行有效整合

为促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我们应创新非遗保护制度机制,充分发掘各区域文化特色,进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整合。如京剧、河北梆子、曲艺分别是三地享誉全国的非遗项目,可以以演艺资源对接为先导,建立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交流演出机制和演出合作机制,实行政府文化部门引导、三地戏曲院团联手、专业机构运营的模式,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北京是我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文化资源充沛、产业丰盈,文化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天津除了历史积淀,近年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河北作为京畿之地,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三地共同研究非遗保护措施,共同举办非遗展览、讲座论坛及展示利用等活动,进而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京津冀文化软实力的目的,也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共同宣传推广非遗保护研究成果,塑造区域文化品牌

北京文化局副局长关宇提出:“在非遗保护方面,联手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加强京津冀三地非遗项目的挖掘力度,合力打造三地非遗文化品牌,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促进非遗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非遗保护制度机制创新需要三方共同宣传推广保护研究成果,塑造区域文化品牌。2014年4月,三地推出了 “三地同唱盛世曲?携手共筑中国梦——2014年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北京站)”活动。同年11月,举办了河北石家庄站的巡演活动。2015年4月,天津站的巡演演出了9台优秀剧目和1场名家名段演唱会。为促进三地河北梆子艺术家和艺术院团的交流提供了难得契机。当前,三地已建立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开展专题调研,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联合对河北梆子、评剧、泥塑、相声、京剧等非遗项目拓宽交流渠道,促进活态传承。在文化交流方面,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天津市合唱节、河北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为依托,联合组织举办三地群众文化的展演展示。

(四)注重各自非遗艺术特征保护,建立高效传承推广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流变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将非物质文化元素注入到文化产业的升级中,形成文化产业资源优势,进而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将非遗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联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非遗保护利用。京津冀三地地域不同,很多非遗项目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因此在文化协同发展视域下,非遗传承一定要注重非遗本身各自的文化艺术特征保护,不可因文化协同發展而使非遗项目缺乏个性特色,要注重非遗本身内在的文化基因传承,以便在共同涵养文化生态体系下,形成一个有机的非遗保护研究文化生态体系。同时建立高效的传承推广展示机制,使非遗朝着健康、原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如火如荼。三地文化一脉相承,非遗工作要结合各自经验力量,建立和创新保护制度机制,这是促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和我国非遗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此外,三地还应加大政策扶持,推出相关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主动对接、紧密合作、抓好落实,培育一批展现京津冀独特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更好地促进文化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莲.基于合作博弈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2]母爱英.王叶军,单海鹏.后经济危机时代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路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

[3]马瑞琳.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作者单位:

河北省玉田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