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洁
[摘 要] Photoshop是一门将知识性和技术性糅合的实用性课程。改变传统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弊端,通过创新与实践探究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实现基础知识与技能实操的相互融合,相互统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是教育界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根据Photoshop课程教学的特点,就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究出几种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而全面提高Photoshop课程教学的质量。
[关 键 词] Photoshop;课程教学;弊端;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162-02
一、传统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及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虽然Photoshop课程引入国内的时间较短,但还是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说明示范,学生再跟着模仿练习,因为课节时间有限,教师直接把工具箱、菜单栏、图层等功能直接讲授给学生听,而不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学习的乐趣。那些基础知识较薄弱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过程中,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积极性。那些专心致志的学生,他们不仅认真听老师讲解,还一字不漏地做好笔记,但他们最终只是学到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备过强的知识理论,却不是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性实用人才。
(二)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Photoshop课程教学围绕课本教材开展,考查的内容着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模式仅注重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操作能力,而忽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查的题目多数是封闭性、缺乏开放性的题目。平面设计课程是传统Photoshop教学的主打课程,因为一直沿用陈旧的教材和过时的教学方式,许多学校的平面设计课程已经缺乏竞争力,表现出明显的活力不足。一名出色的专业型人才必须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给时代发展带来创造性的东西。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学生的Photoshop作品缺少创意,没有展现个人特色,也未从Photoshop中反映出联系实际生活的内涵。过于注重学生Photoshop基本操作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应用技能的考查,是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之一。
二、创建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入门阶段: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枯燥单一的基础知识,通过分享典型案例的方式,表现为学生感兴趣且通俗易懂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一种初级入门教学法。Photoshop前几章节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围绕Photoshop中各种工具的概念和功能,通过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而展开。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Photoshop课程的学习兴趣,才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内容,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并对教学案例进行演示,穿插讲解各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明确授課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在案例的关键知识点上,教师应该示范操作后停下来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再按照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从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引入阶段,教师可以以学生自己的照片为素材进行人像美化的操作,进而讲授各种美图工具的使用,如:画笔、修复工具、色彩平衡、滤镜等,让学生感叹Photoshop软件的强大功能,同时提高对Photoshop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恰当把握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学生练习操作和总结分析这三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次关系,增加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习基础知识,完成操作練习,进而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融合,更加从容自信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提高阶段: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权,实现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进入Photoshop的提高阶段后,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但是还不能单独创作出一幅作品。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能把内化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思维和能力实现知识创新的外在展现。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不仅是接收知识从外部的输入,更是自主构建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基础知识、动手实践和经验总结三者的相互作用,丰富和强化自己的知识能力。为什么说任务驱动法有利于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创新呢?因为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综合练习,能让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内在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性,有助于创作出一幅幅展现自我的优秀作品。任务驱动法的具体教学过程是:首先,教师依据学生已掌握Photoshop知识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且该任务需要有着重点和吸引力;接着,教师结合现实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操练习;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出分析和评价。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后,不要急于给学生进行讲解,否则将会再次陷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而应该指引学生对任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教师在旁边仅作出一定的指引和启发,让学生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例如,在案例教学法的导入阶段,教师已经详细地讲解演示了贺卡的制作流程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也做出了相应的练习。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卡片温情达意”的圣诞节贺卡制作,要求卡片内容符合主题,题材新颖,场景可以自由创设,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无穷创意,作品也能充分展现其个性和想象力。
(三)巩固阶段: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Photoshop课程教学的最后阶段所采用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已经较熟悉地掌握了软件的综合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巩固阶段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直接交给学生进行处理,学生自主负责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和综合评价等环节,加强对整个环节每一步骤的认识和了解,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做出相应的指引和鼓励。可能刚开始时,学生单独完成一个项目设计比较困难,但是这样能充分激励学生发挥潜能,充分运用自身学习与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进行独立创作。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提交项目作品,在作品发布时,教师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如:专业教师、企业相关人员,或者是全体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学生综合多方面的评价,对自主设计的项目作品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积累实操经验。小型项目的选取类型包括:广告公司某一产品的广告设计;某一公司的文案策划;某一婚纱影楼的照片处理;某一单位的宣传设计等。“以项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指引”是项目教学法最为显著的特性,其具体特点表现为:培训周期时间短、目标指向多重性、可控性较好、教学效果显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Photoshop从模仿学习、借鉴学习到自主设计,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会进行实时的沟通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学生可以及时请教教师疑点,能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考核方法
传统的教学考核法过于单一,把学生期末成绩作为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这种仅看重上机考试成绩、书面答题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的考核方法,已经完全违背了新课改对Photoshop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很多学生为了考取优异的成绩,只是对考核的内容加强练习,考试中不出现的知识点,他们完全置之不理,这样,无疑会造成实际运用中知识盲点的出现。传统的教学考核法还会导致不公平考试竞争的出现,一些学生为了获取高分,甚至做出了说谎、抄袭等不良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技能的实操水平”是新课改对Photoshop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因此,学校必须改革和创新现有的教学考核方法,把Photoshop课程教学的进度合理划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设定相应的学分,完成一个教学部分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分环节的学分考查能正确看出学生Photoshop应用技能的强弱部分,等到整个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较薄弱部分的软件技能再次进行具体的解释和演示,进而提高学生对Photoshop知识点全面掌控的水平。改革和创新教学考核方法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增强学生对Photoshop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才能全面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是一门知识性强、实操性强的课程。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熟悉和掌握Photoshop里面所有的工具功能。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讲授基础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自行发现Photoshop软件的魅力和乐趣,进而提高和巩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漓燕.谈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企业家天地,2010(6):95-96.
[2]占从洪.浅析Photoshop課程教学的实践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77.
[3]邵小利.Photoshop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5):197.
[4]陈江.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23):197.
[5]丁新慧,徐尚中.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2(8):58-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