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摘 要] 现代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和快速转型中,对高质量、高素质、全方面发展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中国主张科教兴国,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保证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备受现代高校重视。创新教育理念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之一。现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要首先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将创新能力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进而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探析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目的。
[关 键 词]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职业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058-02
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人才质量是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基地,教学质量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素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不仅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指明道路,更为现代教育指明方向。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是现代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手段。明确现代职业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提高现代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针对的主要对象是经济活动,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创新”主要是指培养社会民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开阔视野和思维,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对于经济市场来说,创新技术、思维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创业”的主体是进行市场经济活动的对象,促进创业,能够有效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为市场注入活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力的提高,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内在原动力。
大學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以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实现就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两者虽然在培养目标上有不同,但在内容、实现目标方式上却有共同之处。
因此,如果学校想要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变为创业的现实,培养更多的全方面发展的“专业人士”,就要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重视,梳理问题,找到对策。从而达到教育为社会输送人才,促使人力资源朝着人力资本转化,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的目的。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职业素养教育在我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转变为现代高校教育必须进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促进教育的转型,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就业逐渐由“分配”变为自主寻找。现阶段,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发展速度逐渐变缓,就业岗位不断缩减,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再加上现代高校在进行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转型经验不足,学生能够具备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更加重了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对现代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求不斷改变大学生就业严峻的现状,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成就
尽管我国高校在实践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定阻碍,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和理念在不断随着市场、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还针对社会企业的要求,穿插了职业素养教育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目前,各高校一般都开设了就业创业课程,建立了就业培训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提供就业指导和创业平台。经过就业教育,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有所改善,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满意率。
(二)问题
1.高校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观认识不足
高校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在现代经济转型、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对人才供求关系、人才需求类型变化被动的应对,而非主动的改革。
高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一种由高校领导、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自上而下的模式。高校领导和教师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程度就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和方向。由于我国高校经历了长时间的传统教育,尽管处在教育转型期,仍不可避免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职业素养教育的主体认知有所偏差,职业素养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高校认为自身的主要职能在于教学和科研,仅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辅助学科进行。部分高校对职业素养教育不重视,仅将其看作面子工程,导致教学内容空洞化、形式化,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热情。
部分高校教师对职业素养教育意识缺乏,认知不到位。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职业素养的培育仅仅是相关课程教师的任务,自己只需要把握好专业课程教学和自身科研即可。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本身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榜样示范作用,忽视了教育是潜移默化、基于日常的行为示范,忽视了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学习职业素养的对象。
2.职业素养教育的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长时间忽视职业素养教育,导致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多有欠缺。近年来,尽管我国高校不断探索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细化教学内容,但在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设计、规划上,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相关教育机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划不明确;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一般都是以讲座、视频宣传的形式存在;没有课程专任教师,多由学校学工就业工作部门教师或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本身缺乏专业知识和从业、创业背景,教学很容易沦为纸上空谈。
3.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创新力度较弱
目前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由于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投入与研究,导致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趋势、企业需求认知不全,教学思路无法与时俱进,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实际的职业需求,就业创业教育的创新实践能力较弱。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照本宣科,重复性较强,缺乏时代特征,无法结合当下热点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
(一)坚持协同、合作的原则进行教学
高校重视职业素养教育,要坚持开放、协同、合作的原则,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具体可表现在:
1.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将学校的教师送出去,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实际经营状况。同时把企业的管理、人力资源人员请进来,现身说法,既能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用人单位一线动向,又能帮助企业建立未来人力资源库,从而实现互相渗透、双向介入、利益共享的双赢结果。
2.专业教师要树立职业素质教育概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从就业环境、就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将职业素养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专业教师要联合创业就业课程教师,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局限在创业就业课堂中,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坚定职业信仰,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终身
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养,建立多学科的导师团队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能达到的高度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视野。因此,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培训、考察、进修等机会,帮助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动向和经济热点,熟悉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
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及成功学等不同内容。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应建立一支涵盖多种学科的教师队伍,对学生加以多方面引导,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三)加强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建設
学校要在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保证,确保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相應的帮助和经费,帮助他们增强主动意识、准确自我定位,真正使高校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参考文献:
[1]曾斌.浅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Z2).
[2]王雪.关于大众创新大环境下高校管理创新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5):36-37.
[3]毕娟.高校教师在大众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J].亚太教育,2016(17):48.
[4]王杨.职业素养教育:当为、必为、可为[J].职教论坛,2016(8):14-18.
[5]覃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途径的体系构建[J].教育界,2016(3).
[6]刘海燕.沙盘:职业素养教育新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6(1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