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广州琴馆的生存背景探析

2016-08-13 14:11魏伶旭马达
音乐探索 2016年2期

魏伶旭 马达

摘要:现今,琴馆已成为传承古琴琴乐与古琴琴乐精神的重要社会音乐教育组织形式。从2l世纪初开始,广州涌现一批新式琴馆,这类琴馆是兼具研究琴学、传习琴艺与销售琴器琴谱等功能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广州市琴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描述琴馆这一文化景观的基础上,从广州市区域文化地理、文化扩散、琴人3个方面分析广州市琴馆产生的深层缘由。

关键词:广州琴馆;钧天坊;岭南派古琴;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2-0019-05

琴社是古琴爱好者及弹琴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琴学、切磋琴技,形成以这种雅集形式为主要功能的社团组织,这也是民间传承古琴艺术及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自2000年后,中国北京、上海等地涌现多家琴馆,特别是在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学习古琴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琴馆遍地开花,兴起了一股琴馆热,也因此“当代琴界出现了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新概念——‘琴馆时代”。

当代琴馆与传统的琴社相比,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属于不同类范畴的社会组织。传统琴社极少有商业目的,其往往通过自发的雅集活动来研究交流琴学,呈现出单纯性、保守性、封闭性的特征。比如广东古琴研究会致力于挖掘研究岭南琴学,整理岭南琴曲和传谱,从1980年成立至今,每月举行一次雅集活动,从未间断;研究会还经常走进高校传播古琴文化,影响颇广。而当代琴馆除具备传统琴社的功能之外,更偏重于古琴艺术的传习,是研究琴学、有偿传习培训琴艺以及销售琴器、琴谱的社会音乐教育组织形式。具有这类性质的组织机构名称不一,有琴馆、琴社、艺术馆、古琴班等称谓。因此,琴馆是当下传承古琴艺术的重要空间平台。

一、文化景观——广州市琴馆概况

较之自然景观而言,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由于不同的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对于自古以来古琴的传承组织形式而言,琴馆也是在当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特定的群体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景观。

广州市琴馆目前有七木琴社、岭南天虹琴馆、大佛寺古琴班、南田琴社、心灵树生活艺术馆、钧天静池琴院等。这些琴馆都以传习琴艺为主,兼具销售琴器、书、谱、碟等。传习琴艺方面都较为灵活,各琴馆都设有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小班、多人班等形式的传承方式。具体的传习理念与课程设置,各琴馆不尽相同。

七木琴社以生活琴为理念,倡导将生活中的体悟融入古琴音乐的创作中、将习琴的体会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交流、与古琴艺术爱好者共同传承古琴文化。琴社主要由岭南琴派省级传承人谢东笑社长以及宁澜清老师执教。在教学活动方面设置了古琴入门班、进阶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多个习琴阶段,另外还有养生单曲课、吟诵单曲课及专设的岭南经典琴曲传习课程。琴社还不定期地举办古琴讲座、古琴音乐会、音乐养生、音乐治疗、古诗词吟诵与古琴吟唱等活动。

岭南天虹琴馆以传承岭南艺术、弘扬中国传统国学、研制传世古琴为宗旨。琴馆主要由岭南琴派市级传承人区君虹先生与其儿子区宏山共同执教。为将岭南琴曲贯穿于各个级别的教学中,开设有古琴启蒙、初级、中级、高级等课程。琴馆的创办人区君虹先生也是正宗杨氏太极拳的嫡系传人,在教授古琴艺术的同时也向学生传授杨氏太极拳和太极剑,凸显岭南琴派“剑胆琴心”的特色。在教学课程以外,琴馆还定期举行古琴雅集与古琴音乐会的活动。

大佛寺古琴班于2003年开办,地址设在广州大佛寺图书馆内,先前由岭南琴派国家级传承人谢导秀先生传授琴艺,现由其弟子方华老师与施枝老师组织教授。古琴班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级别,除此之外,学员还会在较大的佛事活动进行古琴演奏或参加广东古琴研究会的雅集活动。

南田琴社以琴修身、以琴正心、以琴养生、以琴载道、以琴禅悟、自娱娱人、自化化人,并以此为宗旨传习古琴文化。琴社主要由广东古琴研究会理事许海帆先生与乔溪老师等人担任琴社的传习工作,传授课程设有启蒙、初级、中级、进阶、精习、精进、精研与其他专项课程。琴社一年举办两次琴馆老师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琴会及学员的雅集活动。

心灵树生活艺术馆的古琴文化项目与钧天静池琴馆都属于北京钧天坊古琴文化传播公司(以下简称“钧天坊”)在广州的传播基地。钧天坊是由王鹏于2001年创办的专业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机构,拥有一套精湛、完备、系统的古琴制作工艺,从斫琴、销售,逐渐延伸至教学、出版、演出空间设计等领域。其传播基地遍布国内各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等。心灵树生活艺术馆又名广州乐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馆内有中医养生等多个文化项目,以输送“喜悦之音、静心之道”为理念,传承古琴文化。艺术馆以技法、心法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古琴——技法包含古琴减字谱、古琴指法、演奏技能、音乐节奏、音乐结构等教学;心法是在学生完成技法的学习后,带领学生体悟古琴音乐的审美境界。同时为配合这样的教学,心灵树艺术馆内每月都设有公益性质的实修平台,使古琴与中国儒释道的传统哲学及琴棋书画诗香茶融入到古琴的学习传承中,比如古琴静心(通过五音疗法达到静心的效果)、古琴与茶文化、古琴养生等活动。钧天静池琴院又名钧天静池古琴馆,与北京钧天坊相似,都以传承古琴文化为宗旨。古琴馆主要创办人、景观设计师陈竞驰先生以及其他古琴教师共同担任琴馆的古琴传习工作。古琴传习分为技法传授和心法传授,古琴课程分为初级、中级一、中级二、高级一和高级二多个阶段。除了课程之外古琴馆还常组织雅集等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广州市琴馆在传承活动方面都以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承古琴文化。在教学方面,一部分琴馆将岭南琴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琴曲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古琴技能与文化底蕴;一部分琴馆没有将特定琴派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运用古琴心法与技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琴馆除正常的古琴教学课程外,还会不定期或定期开展古琴公益课程、雅集、讲座、音乐会等其他相关活动。从琴馆的古琴传承现状来看,琴馆之所以能够兴起与并展,与广州的区域地理环境、文化扩散以及作为古琴文化载体的琴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endprint

二、文化区域——广州优越的区域地理环境

文化地理学中,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作为传承古琴艺术的重要社会组织形式,琴馆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区域环境的产物。广州市琴馆的兴起发展与广州地理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产生之前的漫长时间里,广州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环境孕育着琴馆的诞生。

(一)地理区位因素

广州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中南部,北面是“五岭”之一的“南岭”山脉,同时是珠江和长江流域之间、南北方向上交流的链接通道。由于五岭横亘的限制,使得岭南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也正是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广州气候温和,光热充裕,冬季无严寒,一年四季都呈现着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的景象。

(二)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

广州曾称“番禺”,清代经学家江藩的《炳烛室文集》记载:“黄武(三国吴的年号)七年,割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立广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俄复旧,永安七年又分立交、广二州,广州之名始于此。”广州的地理区位与气候因素,为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另外,广州还有三朝古都之称,秦末汉初的南越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韩国;明末清初的南明政权,都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并逐渐发展为楚式、汉式、越式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区域。历史上广州城正如《番禺县志》所记载:“五岭之南,郡以十数,县以百数,幅员数千里,咸执秩拱稽受治于广州之长。”

由此可见,优越的地理区位与气候为广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使得广州市在22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样,优越的地理文化环境也孕育着琴馆在广州的兴起与发展。

三、文化扩散——琴馆兴起的渊源

文化扩散是指“文化由文化源向外辐射或由一个文化文化区向另一个文化接受体的传播过程”。用这种历史发展的观点有利于探寻广州市琴馆兴起的渊源。

(一)宋室南迁:岭南古琴艺术的历史渊源

文化的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迁移扩散等。迁移扩散是指拥有某种技术、思想的个人或集体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从而把这种思想或技术带到了一个新的地区。(2)对于广州所属的岭南地区,历史上由于政治、军事、战争等原因,北方的汉民多次、大量进入岭南地区。两宋时期的战乱,使大量难民迁移流散至相对安定的岭南地区。这两次移民对岭南地区的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岭南地区古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南宋末年(1279年),元兵入侵中原地区,皇室被迫从临安(今杭州)向南迁移,到达冈州崖山,也就是今天的广东新会地区。少帝赵昺虽沦落至此,但仍带汪元量等琴师与之相随。后宋兵拼死苦战不敌,陆秀夫身背少帝在崖门投海殉国,从此结束了宋朝的历史。当时宋室的文人士族、名流遗留在新会一带的琴与谱均不少,元初宋朝遗民在新会搜集宋室遗留的琴曲,因新会历史上被称为冈州,故将搜集的琴曲称为《古冈遗谱》。宋室的南迁,将中原古琴文化带到岭南地区,在此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岭南地区琴学开始兴起发展,出现了较有影响的琴家陈白沙、邝海露、陈子壮、何洛书、黄观炯、黄景星等,收藏了被誉为广东四大名琴的绿绮台、春雷、都梁、天蚃。随着琴学文化发展以及在岭南地区不断的传播与扩散,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古琴流派——岭南琴派。

(二)岭南古琴艺术的形成:广州琴馆的兴起

一般认为岭南琴派形成于清道光年间。道光初年,两广总督阮元创办学海堂书院,聘黄景星在此传授琴学;道光八年,黄景星与同邑琴友陈绮石、莫骥昭等组织琴社,这也是广东最早的琴社。《新会县续志》载黄景星“博综众说,考订时流”。当时有很多人人琴社向黄景星学习琴艺,授徒遍布整个岭南地区,其中就有番禺(今广州)的何羽仪等人。

由此可以看出,岭南派古琴以广东新会为中心形成,此后扩散到整个广东与云南地区。期间广东地区琴学虽未有间断,但较为没落,从岭南派第七代传承人杨新伦先生开始岭南琴学逐渐兴盛。同时,杨新伦先生在广州地区的琴学活动为广州琴馆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杨新伦先生既是古琴家又是武术家,他在练剑与习琴中悟出了二者皆是用意行气。因此,弹琴时要做到气与音合,音随气转,从而使左右手刚柔相济。他把琴与剑揉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1980年,杨新伦先生成立了广东古琴研究会,与弟子谢导秀、区君虹、袁建成开展古琴研究工作。1964年,杨新伦先生在家中设帐授徒,虽无琴馆之名,却有琴馆之实,这也就是王耀珠教授所讲的“传统琴馆”——既无商业目的也无商业行为,并且名师授琴。1975年,谢导秀先生设立宝树堂琴馆。1999年,区君虹先生创办岭南天虹琴馆,传授岭南琴艺。2003年,广州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师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佛寺图书馆内开设古琴班,由谢导秀先生教授琴艺。2008年,谢导秀先生弟子谢东笑创办七木琴社,传授岭南琴艺。2011年,许海帆创办南田琴社。接下来众多岭南琴人弟子的学生也纷纷成立一些琴馆性质的古琴传承组织,譬如神睿古琴馆、南风琴社等。

(三)广州新式琴馆的成立:钧天坊在广州的传播基地

新式琴馆经营方式多样,由投资人聘请琴人以合作的形成组织经营,或由某社会文化机构下设培训班,聘请老师的方式经营。由于文化本身就具有向外扩散辐射的力量,加之“拥有某种技术、思想的个人或集团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从而把这种思想或技术带到了一个新的地区”。2012年钧天静池古琴馆创立,2014年心灵树生活艺术馆开始招收古琴学员,二者都属于北京钧天坊在广州的传播基地。钧天坊琴院倡导古琴的心法与技法相结合,在教学中将古琴与书法、太极、中医、茶等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环境上营造高端雅致的习琴氛围,这无疑符合了广州都市人群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追求。

另外,钧天坊在广州市得以传播的深层的原因是广州具有开放包容的城市特点,为外来文化的传播扩散提供了优越的城市背景。随着广州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在有了更多的经济能力和自由权利后,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品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频繁的琴学活动使都市中人对位于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之首的琴产生了文化认同感。因此,优越的城市地理文化环境与开放包容的城市特点吸引着外来古琴文化在广州的传播扩散,都市人群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对古琴文化的认同感则促使着新式琴馆的诞生。endprint

四、古琴文化载体——广州市琴馆创立与发展的关键

琴馆作为传播古琴文化的重要空间平台,以销售乐器、书、谱,有偿传习琴艺为纽带;琴人作为古琴文化的载体与媒介,是重要的参与者,对琴馆的创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广州市琴馆的一部分创办者自居为岭南琴人,他们都在广东古琴研究会中承担一定的职位。谢东笑先生是七木琴社的创办人,目前担任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一职,也是岭南古琴艺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七木琴社以生活琴为理念,倡导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习琴之中。谢东笑先生在教学中还主张以曲带功,同时结合自身学习作曲专业的背景,创编一些古琴曲,如《静夜思》《春晓》《送别》等,让学生在学习琴曲中获得弹琴的技巧。区君虹先生作为岭南天虹琴馆的创办人,同时也是岭南古琴艺术广州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与广东省古琴研究会顾问。1980年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区君虹先生与其他同门师兄弟跟随老师杨新伦先生共同开展古琴研究工作。1999年区君虹先生创办岭南天虹琴馆,以传承岭南琴艺为主旨,同时还向学员传授杨氏太极拳和太极剑,因继承了杨新伦先生“剑胆琴心”的习琴之要,故将习琴与练剑相结合,使学生从中体悟用意行气、气与音合、音随气转的艺术境界。同时,区君虹先生还斫制出许多新式古琴,从而丰富了古琴的形制。譬如1999年斫制一张区式蕉叶式琴命名为“天虹”,其音色古朴淡远、纯净幽逸,并具有小蛇腹断纹与牛毛断纹相间的特色;2003年斫制仲尼式的“静云”,音色文雅素净,刚柔相济,独具纵向流水段的断纹特色;2014年斫制区式凤势式的“青竹”,音色润和清亮、宽厚沉洪。许海帆先生是南田琴社的创办人,现为广东古琴研究会理事。许海帆先生20世纪70年代末师从于杨新伦先生学习太极,随后学习了古琴。2011年许海帆先生创办南田琴社,在传承岭南琴艺的同时,还教授书法等其他传统文化,比如:书法、香道、花道、茶艺等。另外,许海帆先生在岭南古琴的古谱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譬如2008年许海帆先生在星海音乐学报上发表《〈古冈遗谱〉琴曲传承及流变探微》;2009年在星海音乐学报上发表《古琴雅乐不尽的精神源泉——纪念陈白沙先生辞世五百周年》等相关古琴研究文章。

广州琴馆的另一部分创办者,多是在北京学习古琴,随后在广州创办琴馆。钧天静池古琴馆的创办者陈竞驰先生,原是景观设计师,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曾在2011年被选为“羊城十大优秀设计师”。他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于2008年开始跟随钧天坊古琴文化传播机构的创办人王鹏先生研习古琴文化,也因此结识了钧天坊,2012年陈竞驰先生在广州市创办了钧天静池古琴馆。广州市心灵树生活艺术馆的古琴文化项目是由白胜与子阳两位宁夏的老师共同负责的。白胜老师是学习中医出身,后又学习了太极与古琴,并提出中医五音潜意识疗愈。子阳老师因热爱古琴而前往北京寻找古琴老师,其先后跟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家珍老师与陈雷激先生学习古琴。因在北京期间接触并了解到钧天坊,后至广州,于2014年创办广州市心灵树生活艺术馆的古琴文化项目,这也是北京钧天坊在广州的传播基地。白胜老师与子阳老师作为心灵树艺术馆传授古琴技法与心法的老师,在教授学生习琴技巧的同时通过古琴音乐治疗思想、太极等使学生从中体晤乐之奥妙,以及古琴的“静心之道”。

由此可见,除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外,广州市琴馆成立的关键还在于琴人的作用。正是缘于岭南古琴艺术传承者对传承古琴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而创办了以传承岭南古琴艺术为特点的琴馆组织。同时,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因在北京拜访名师学习古琴而结识钧天坊,进而在广州市拓展了钧天坊的传播空间,将钧天坊中以古琴演奏技法与心法相结合的传习方式扩散至广州地区。

结语

广州市琴馆在古琴传承方面,一部分以传承岭南派琴艺为主要内容,另一部分以北京钧天坊古琴文化传播公司在广州的传播基地为代表,运用古琴技法与心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传承古琴文化。这些琴馆之所以能在广州兴起发展,以文化地理学的观点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其一,优越的地理文化环境孕育琴馆在广州的产生。广州地理区位优越,经济文化繁荣,且具有开放包容的城市特点,这是琴馆兴起的基础条件。其二,文化扩散是广州琴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渊源。战乱会带来文化的迁移扩散,南宋末年战乱使得古琴在广东地区得以流传,加之岭南的区域文化特点,促成了岭南琴派的产生,之后在岭南派古琴传承的过程中便产生了琴馆;另外,文化本身的辐射力量,加上都市中部分人群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使得北京钧天坊在广州得到了传播空间。其三,古琴文化的载体——琴人对广州市琴馆的产生发挥关键作用。岭南派古琴第7代传承人杨新伦先生与第8代传承人谢导秀先生,都培养出了一大批古琴人才。这些古琴人才在致力于传承岭南派古琴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扩展自己的教学范围,便创办了琴馆。另外,当代爱好古琴文化的人,在北京学习古琴后又来到广州,在广州创办琴馆,并运用心法与技法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承古琴文化。因此,广州市琴馆的产生是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文化环境、文化扩散、以及琴人的共同作用,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环境的产物。

责任编辑:李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