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馆环境描写的“互文”解读

2016-08-13 02:19宋华燕
明清小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谢道韫竹林七贤潇湘

·宋华燕·



潇湘馆环境描写的“互文”解读

·宋华燕·

摘要本文从潇湘馆的匾额问题谈起,认为潇湘馆环境描写存在两层互文关系,一是“有凤来仪”将竹与凤凰联系起来,与《庄子》中“惠子相梁”的典故发生的互文关系;二是林黛玉与“竹林七贤”“林下风气”发生的互文关系,竹林七贤的形象、性格、行为成为书写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背景。两层互文之间形成互相叠加、印证、加强的关系。通过对“林下风气”互文关系的解读,《红楼梦》中薛林对举模式、兼美思想以及林黛玉的形象、性格的文学文化血脉逐渐清晰起来。《午梦堂集》《纳兰词》对林黛玉形象以及《红楼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潇湘馆林黛玉互文性林下风气

讨论到《红楼梦》中环境描写的时候,学者们经常对比林黛玉与潇湘馆的关系,作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环境和人物刻画的关系,很多学者也指出潇湘馆的环境和林黛玉形象之间有一种“比德”的关联,这是无疑的。但是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一、讨论潇湘馆匾额的隐喻含义

《红楼梦》第十七回潇湘馆在落成之后,有这样一段描写,贾政让众清客讨论潇湘馆的匾额,“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①(十七回)贾政让大家讨论匾额问题,看起来在作品中不是特别重要的一笔,但是也不可轻易忽略过去。这一小小情节牵涉到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涉及到对贾政性格的看法。贾政比较质木无文,比较呆板,但为何贾政要以“俗”否定前边俩提案?对此学术界有讨论,但是没说透。其二,涉及到对贾宝玉形象的看法。贾宝玉评论了这两个匾额,然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如何理解这一笔,也有讨论的空间。其三,“潇湘”在这里有“竹”的隐喻义,贾宝玉提出的匾额将“凤”与“竹”联系到了一起,除了以“凤”比元妃身份之外,是不是还有更深的内涵,实际上大可探究。

贾政认为“淇水遗风”“睢园雅迹”这两个匾额“俗”,普遍认为是用的太多,俗套。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中就持此观点②。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与“淇水”“睢园”主人的身份有关。“淇水”典故出自《诗·卫风·淇奥》,据《诗序》,这是一首称颂卫武公学识德行的诗:“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③“睢园”指梁王竹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所筑。《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荫渚,菁菁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④,着重描写“睢园”竹林茂盛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也是把“睢园”作为“竹林”的代表性场所。卫武公和梁孝王位居王侯,都是富贵中人。从此意义上看,这两个匾额强调了潇湘馆的富贵色彩,所以说“俗”。虽然是贾政说“俗”,实际上是表现了作者的态度,并为贾宝玉提出“有凤来仪”作铺垫。贾宝玉认为“板腐”,他引入了凤凰,又将凤凰和竹联系到一起,他的“有凤来仪”题诗又再次强调了竹与凤凰之间的联系:“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十七回)林黛玉入住之后的文字文化意蕴有无延展的可能,从“互文”角度切入可以带来一些启发。

二、“有凤来仪”与“惠子相梁”的典故互文关系

潇湘馆匾额题“有凤来仪”,有深浅两重意思。“有凤来仪”既切合了潇湘馆多竹的环境特点,又有颂圣之意,所以脂砚斋评语说“(有凤来仪)妙在双关暗合”,《红楼梦大辞典》解释说:“宝玉以此题额,正合“颂圣”要求,又切合潇湘馆翠竹千竿、‘凤尾森森’的实景。”⑤其一,颂圣之意。“有凤来仪”典故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韶乐是舜时的音乐,舜是上古贤明的君主,凤凰是应瑞之物,礼乐大备,凤凰始来并有容仪。凤凰被视为祥瑞,它的出现象征君主贤德,天下太平。“有凤来仪”中的凤凰代表元妃,是皇权的象征,所以“有凤来仪”有颂圣之义。这一点贾宝玉已经指出:“这是第一处临幸之处,所以必得颂圣方可。”这是一目了然的,是浅层的意义。其二,将竹与凤凰联系了起来。相传凤凰的食物是竹食。《韩诗外传》卷八载:“凤乃止帝(指黄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食,没身不去。”⑥而这一层因互文关系而有深入阐释的空间。

凤凰和竹发生关系,更有名的一个文献是《庄子·秋水》中“惠子相梁”的寓言: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⑦

当“有凤来仪”与“淇水遗风”“睢园雅迹”形成对比的时候,“凤”“竹”的关联,就隐隐地指向了《庄子》所描画的“凤”“竹”与“鸱”“鼠”的对比。

三、林黛玉的“林”与“林下风气”的互文关系

晋代才女谢道韫被称誉为有“林下风气”: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即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⑩

见《世说新语·贤媛》,类似的文字也见于《晋书·列女传》。《红楼梦》第五回有预言性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第一首合咏薛宝钗与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其中“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二句咏林黛玉,用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絮才”的典故,“玉带林”是林黛玉的倒置,作者有意将林黛玉与谢道韫做类比联系。林黛玉通过谢道韫与“林下风气”有了关系。但是,“林下风气”被描述为“神情散朗”,还是稍嫌笼统。“林下风气”的“林下”是指“竹林七贤”,见《世说新语·赏誉》,而谢道韫又是稍晚于“竹林七贤”的同时代人,“林下风气”就是指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林黛玉通过谢道韫与“林下风气”、“竹林七贤”有了关联。

因“竹林七贤”“林下风气”的影响力,“林下”成为后代文人诗文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检索《全宋诗》,“林下”出现1018次。如司马光《又和南园真率会见赠》:“白头难入少年场,林下相招莫笑狂。绿筱影侵棋局暗,黄梅花渍酒卮香。”苏轼《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淼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明代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中“林下”出现7次,如《与顾惟贤》:“淹滞风尘中,未遂脱屣林下。”《与霍兀崖宫端》:“恳辞疏下,望相与扶持曲成,使得就医林下。”“林下”意象多与归隐之思联系在一起,表现士人厌弃荣华,向往自由洒脱生活的情怀。

这一互文关系所体现的这些意旨、倾向和此前的典故互文关系,形成互相叠加、印证与强化的关系。潇湘馆中的竹,不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所象征的君子人格,在互文性意义上指向“竹林七贤”“林下风气”,《庄子》“惠子相梁”的寓言中将竹林与凤凰联系了起来,象征着对荣华富贵的否定与鄙弃,对自然自在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这正是解读林黛玉潇湘馆以竹为主环境描写的关键所在。

四、“林下风气”的互文追索

《世说新语·贤媛》中将“林下风气”与“闺房之秀”对举的模式,可以看出刘义庆的态度。首先,他赞美了两位女性,王夫人(即谢道韫)与顾家妇;其次,他将“林下风气”与“闺房之秀”这两种审美倾向并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轩轾。明代嘉靖时期的文坛盟主王世贞在跋“赵子昂枯树赋真迹”中有一段话:

首先,对这两种画作风格,作者同样表现出赞赏。其次,“林下风气”与“闺房之秀”由对杰出女性的品评转化为对画作的批评,具有了更加普适的审美意蕴。《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首诗合咏薛宝钗与林黛玉,将“停机德”与“咏絮才”并列,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薛林二人也形成一种“双峰对峙”的表现模式,“互文”解读对认识作者对薛宝钗、林黛玉的态度提供了一个参考的角度。

王世贞也曾以“林下风气”来评价文征明的书法:

在这里,他既赞赏“林下风气”,又不忘“闺房之秀”,表现出“兼美”的审美理想。

把“林下风气”继续用于杰出女性品评的有明代崇祯年间沈自征的《鹂吹集序》:

《鹂吹》是沈自征的姐姐沈宜修的诗集,在序文里,首先,沈自征用“林下风气”来赞美自己的姐姐。他用“林下风气”来称赞自己所尊敬的一位女性。其次,他又不能忘情礼法,表现出“文藻”与“礼法”“兼而有之”的审美理想。

沈宜修的很多形象特点简直就是为林黛玉量身定做的,如“天资高明”,再如“多愁”“悲惋”:

沈宜修第三女叶小鸾,也被赞为有“林下之风”:

乾隆前期,朝廷编纂了一部《石渠宝笈》,收录内府所藏的书画珍品,其中有一幅元代赵孟的夫人管道升所绘《碧琅庵图》。明代永乐年间名臣姚广孝有一篇跋文,是题在这幅图上的。文曰:

首先,文中的“林下风气”,既是称赞一位脱俗的才女,又是对画作的高度赞誉,具有双重意蕴。其次,作者既赞赏“林下风气”,又不忘“闺房之秀”。这个时代正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候。

通过对“林下风气”的互文追索,兼美思想,以及林黛玉形象的文学文化血脉清晰起来。对《红楼梦》研究以及林黛玉研究而言,文学文化的研究方法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五、《午梦堂集》《纳兰词》对林黛玉形象的影响

《午梦堂集》中,泐大师构建了一个无叶堂,将叶绍袁妻女的亡魂都引入其中。事见叶绍袁《续窈闻》:

这样专门为女性而设的女性天国,几乎不见于此前的文学作品,而在清代的小说如《林兰香》《金云翘传》《女仙外史》《红楼梦》中都有所表现,尤其是《红楼梦》,上述这些特点基本上都为太虚幻境所继承。

纳兰性德是清初影响最大的词人之一,《纳兰词》与《红楼梦》以及林黛玉形象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索隐派认为纳兰是贾宝玉的原型,甚至认为《红楼梦》所写为“明珠家事”,虽然这些早已被证明是牵强附会之说,但是《红楼梦》与《纳兰词》之间的关联也值得重视。《纳兰词》中有提到“林下”:

第一首词中将“林下”与“偕隐”联系起来,“林下”代指他的亡妻,表现夫妻偕隐的愿望。第二首词中“林下”与道韫并列,又有“葬花”等语,与林黛玉形象的关系更加密切。《纳兰词》中多次用谢道韫“咏絮”的典故,如“急雪乍翻香阁絮,清风吹到胆瓶梅”(《忆江南》“昏鸦尽”阕),“塞上咏雪花”写到“谢娘别后谁能惜”(《采桑子》),与林黛玉“咏絮才”用典相同。“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采桑子》),“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塞上咏雪花”阙),这些词作所表现的人物形象都与林黛玉形象有相同点。词作中又多写“红楼”,如“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只休隔梦里红楼”。纳兰性德是康熙朝重臣明珠之子,满清贵胄的特殊身份、哀感顽艳的词风,以及看淡功名、肝胆朋友的个性,在当时影响很大。再加上纳兰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过交游,那么如果认为曹雪芹熟读《纳兰词》,因而在创作《红楼梦》时不自觉地流露于笔端,也是可以解释的。

结语

在古代文人知识背景之下,无论是《庄子》中凤与“练食”的关系,还是林黛玉和“林下风气”“咏絮之才”“竹林七贤”的关系,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在那种文化语境之下,读者对于文本背后的东西都能心领神会。现在语境发生了变化,读者往往只注意表层的东西。作为研究者,在对文本深层阐释和鉴赏的过程中,将这种客观存在于文本后面的关系揭示出来,对认识作品文本的含义和文本特有的一种表现技巧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内容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其中有一些文本与“林下风气”形成互文关系,这些文本直接影响了林黛玉形象、性格的塑造。探究这些互文关系对追索林黛玉形象的文学文化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注:

① 本文《红楼梦》引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此后引文不再一一说明。

②⑤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9页。

③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79年版,第320页。

④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70页。

⑥ 赖炎元注译《韩诗外传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27页。

⑦⑧⑨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05、606、606页。

⑩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99页。

责任编辑:魏文哲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谢道韫竹林七贤潇湘
《潇湘暮雨图》
浅解三字经(之一〇四)
欢乐潇湘
才女谢道韫
艺苑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潇湘花月谣
“绝版的竹林”之七
书画鉴藏
潇湘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