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权高晓芬陈宏辉周秀莲
·中医中药·
辨证外用生肌中药治疗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
李伟权1高晓芬2陈宏辉1周秀莲1
溃疡在皮肤科临床中非常常见,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反复发作及少数癌变等特点,西医学治疗总体临床疗效不理想[1-3],我们从2012年9月至今选取常用生肌中药辨证外用治疗皮肤溃疡后期(腐去生新阶段)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该病拟定了诊断标准:①可有外伤或感染、长期卧床、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电离辐射等病史;②溃疡圆形或不规则,大小不等,边缘呈斜坡状或变厚高起,疮口下陷,脓液稀少或腥秽恶臭,肉芽灰白或暗红色,周围皮肤黯黑,板滞木硬,很难愈合,愈合后极易复发;③病程在1个月以上。
1.2纳入标准 ①年龄18~80岁;②符合慢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③自愿配合观察。
1.3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80岁以上;②癌性溃疡;③急性溃疡;④结核性溃疡;⑤精神病患者;⑥有其他脏器严重慢性并发症者(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肝肾衰竭、急性脑血管病变)和孕产妇。
1.4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共150例,其中男87例,女
63例;年龄18~80岁;病程1个月~30年。溃疡面积
1.0cm×0.5 cm~5 cm×3 cm,最深可达2.0 cm。其中外伤所致76例,血管性疾病32例(下肢静脉曲张22例,变应性血管炎7例,脉管炎3例),烫伤14例,皮肤病感染破溃,疮口经久不愈23例(带状疱疹12例,皮脂腺囊肿2例,疖肿3例,乳腺炎1例,脓肿2例,
足癣1例,虫咬性皮炎1例,疥疮1例),褥疮2例,其他3例(电击伤1例,术后刀口不愈2例)。
2.1分组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溃疡面大小、深浅等方面均有可比性;将治疗组辨证分为气血亏虚组、气血瘀阻组和脾肾阳虚组。
2.2药物 将黄芪、当归、甘草、煅石膏、炉甘石、珍珠粉、白及、乳香、没药、血竭、肉桂、干姜等中草药碾碎过120目筛成细粉并组成益气生肌方(黄芪、当归、
甘草、煅石膏、炉甘石、珍珠粉、白及)、活血生肌方(乳香、没药、血竭、煅石膏、炉甘石、珍珠粉、白及、甘草)和温阳生肌方(肉桂、干姜、煅石膏、炉甘石、珍珠粉、白及、甘草),将各组方散与黄凡士林按1∶4比例调成膏状,均匀涂抹在纱布上制成药膏纱条,每平方厘米含药膏0.667 g[4]。
2.3治疗方法
2.3.1对照组 清理创伤、去除坏死组织后,生理盐水加双氧水清洗伤口,用无菌纱布拭干创面并用碘伏消毒,若创面感染则采用过氧化氢冲洗,将腐烂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后,用含有生理盐水的纱布轻轻擦拭创面、露出新鲜组织,在伤口处覆盖黄凡士林纱条,再用TDP灯照射半小时,每天换药1次。有糖尿病的患者积极控制血糖。
2.3.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伤口处覆盖益气生肌、活血生肌和温阳生肌纱条,再用TDP灯照射半小时,每天换药1次。15天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将溃疡面情况进行积分评估并进行对比。
2.3.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创面愈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创面缩小75%,临床症状消失;有效:创面缩小25%,临床症状改善;无效:创面缩小不足25%,临床症状无改善。
2.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运算均使用SPSS 17.0软件包。
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疗程后各组累计痊愈情况比较 例(%)
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比较各疗程χ12=6.54 ≥3.84,P≤0.05;χ22=16.11≥6.63,P<0.01;χ32= 23.38≥6.63,P<0.01。治疗组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 0.05;,P<0.01。6.63,P<0.01;,P<0.01;16.21≥6.63,P<0.01。,P<0.01;,P<0.01;,P< 0.01。治疗组三组,实验中χ2=1.2,故P>0.01。
表2 第3疗程结束后各组未愈情况比较 例(%)
由表1结果可知中药治疗组在各个不同的疗程中均较对照组治疗痊愈率高,并且中药辨证各组在不同治疗疗程中均较对照组痊愈率高,但辨证各组之间痊愈率无统计学差异。由表2所知,在未痊愈病例中对照组有7例是无效的,而辨证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实验结果表明:辨证外用中药较常规对照组能明显提高皮肤溃疡的痊愈率及有效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在临床观察中根据局部创面情况辨证是疗效的关键,我们在实践中选择慢性皮肤溃疡腐肉已去,创面较干净(若腐肉未去,可认为去除,若局部感染较明显,先控制感染)新肉将生之时,将创面基底色苍白辨为气血亏虚组以大补元气,益气托毒生肌的生黄芪和养血补血的当归为主配合生肌药物。方中黄芪配当归取当归补血汤之意可补气生血,益气养血,改善局部微循环;将创面色暗,边缘突起辨为气血瘀阻组以破血逐瘀的乳香、没药加血竭配合生肌药物。《本草纲目》记载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再加活血圣药血竭,加强活血生肌之效;若溃疡面色白或暗局部皮温低辨为脾肾阳虚组以肉桂、干姜温脾肾助阳配合生肌药物。肉桂味辛、甘,性热,归肾、脾、心、肝经主治肾阳不足、阴疽流注,溃疡不敛,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功效,二药合用可奏温补脾肾助阳之功;中药辨证各组均加用具有生肌敛疮作用的煅石膏(收湿、生肌、敛疮,止血,主治溃疡不敛等)、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生肌敛疮,可治溃疡不敛)、珍珠粉(具有解毒生肌之效)、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可主治痈肿疮疡、手足皲裂、水火烫伤,味涩质粘,能敛疮生肌,为外疡消肿生肌的常用药)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以促进创面愈合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的另一亮点是我们采用的黄凡士林纱条可以保护创面及保持创面湿润符合近年来“湿润愈合”的观念。湿润创面的坏死组织具有自溶作用,这种“自溶性清创”的作用机理是湿润创面含有使坏死组织溶解的酶和水分,如蛋白酶、胶原酶等,又称“酶性清创”。湿润创面能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生长因子能促进细胞的生长活性,刺激细胞问质的合成和刺激血管的生成,加快创面的愈合。创面“湿润愈合”的理论符合祖国医学“煨脓K肉”的理论[5]。
[1]傅小兵,王德文.创伤修复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02-232.
[2]阙华发,王云飞,邢捷,等.从络病论治慢性难愈性创面[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0):995-999.
[3]阙华发,唐汉钧,王林扬,等.益气化瘀法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愈合的机制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 (3):243-246.
[4]张旭辉,董建勋,李健,等.回阳生肌方药对慢性皮肤溃疡大鼠创面愈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3):170-173.
[5]冯婧,代波,唐乾利,等.慢性皮肤溃疡证治浅释[J].中国芙客医学,2011,20(5):38-39.
(收稿:2015-12-22 修回:2016-01-22)
2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韶关,512026
1粤北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韶关,5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