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玲(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
回归传统 传承创新——读《应一平美术学论文集》有感
王翠玲(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62
阳春三月,碧树红花,正逢草长莺飞之时,有幸在西安美院聆听应一平教授有关中国古代绘画的讲座并获赠先生的论文集。先生以时间为线索,用诗性的语言,图文并茂,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中国画的传统文脉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在当今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越来越明显,如何回归中国画的传统文脉,如何传承和创新当代的中国画,读完此集使我茅塞顿开。
中国文人画家历来重视纲常伦理以及对“德”的认同、“真”的追求、“善”的体验、“美”的向往,在儒、道、释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其笔下的中国画作品,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的表达都离不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儒家“和而不同”的情怀、道家“天人合一”的心态、佛家“多重境相”的理念交织融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文化景观,正是基于此,中国画价值的多样性和一体独大,使其成为世界两大绘画系统之一,而并非西方画的附庸。纵览千年传承下来的国画珍品,都折射出传统绘画的本体文脉。唐代画家张躁关于画学的名言“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就是中国画独特艺术形象形成的高度概括。
正因为如此,中国画与生俱来就具有独立的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气韵。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经济和文化的不断相互作用,世界文化“趋同化”变得不可避免。中西文明的相互冲击,特别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中西艺术矛盾冲突问题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国画自身也表现出多元化拓展,回顾近年的全国美展,便可见一斑。而近年来,在美术界并未提出新的理论及解构体系,加之以科学为导向的图像文明影响愈演愈烈,中国画被“同化”的危机似乎有了可能,要想在世界艺术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势。要变得强势,唯有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作出独具民族特色的独立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的国画作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偏离传统文脉,必将制约和影响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只有抓住传统文脉这个根本,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国画论,不断尝试用多学科多角度地解读古圣先贤的作品,去伪存真,才有可能为当代中国画创新找出一条可行之路。
追古思今,当代中国画若想回归传统,发扬光大,就必须以现代审美意识和传统文脉的吸收和借鉴,秉承中国画“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的一贯主张。正如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的石鲁曾说过,“艺术创作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今人因社会流俗影响,个别画家不像画家,倒有几分像商家,更有极少数所谓“官方专家”,不像专家像官家。此混乱现象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相比古人,任重道远。
清人方薰的《山静居论画》中,写到“模仿古人,始乃唯恐不似,既乃惟恐太似。不似则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法我相忘,平淡天然,所谓摈落筌蹄,方穷至里。”又曰:“写生舍徐黄,非所为法。山水去董巨,岂得为宗。南沙涉笔染素,能不落南田之蹊径。东山挥洒经营,能摆脱麗台之坏堑。稼轩主人于其间,复衍徐、黄、董、巨之法,而自作一家。画法不二妙,无尽义焉。”可见古人对前人传统的承袭和创新认识之深。相较而言,图像时代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画图像研究无疑是与时俱进的,为回归传统,最直观的立体解读传统绘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显而易见,回归传统不是一味地追求历史的还原,也不是完全否定西画,唯我独尊,而是立身当下,既注重客观现象的临摹,又要结合艺术意象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强烈时代感的国画作品。我辈画者,应有所担当,为传承中华文明,创新中国画这一国粹,培养其成为一体独大,享誉全球的民族特色文化而奋斗。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教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