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国
本想周末散散心,一出门就被如浆糊一般的雾霾搞得心情胶黏。打开手机才知道,北京也已发布了今冬首个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遭遇“霾伏”的,不只有首都,从11月6日起,东北地区接连遭受重霾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出现50年来最严重雾霾天气,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等地,也先后出现了轻到中度霾,局部甚至有重度霾的天气。真所谓,重霾压城城欲摧。
近来,雾霾总是变换着花样在折磨我们的生活。霾魔犹如幽灵般一会儿飘在这片空中,一会儿飞到另一片天空,害得满载游客的飞机不得不扫兴返航,婚车摄影根本抓不住车队的“踪影”……面对窘况,人们就像一只被关在“霾笼”中的鸟,想要挣扎,却难寻觅合适的方法跳出牢笼。更令人担心的是,医院里呼吸道疾病就诊量与道路上车祸事故发生率骤增,不禁令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伦敦雾事件”致死的亡魂,顿觉空气中多了一丝血腥味。雾霾频响的警报,也凸显出有效治理的紧迫性。
客观地讲,《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各地的治霾效果有较大进步。比如,今年10月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比上一年同期相比要好转很多;环保部空气质量榜最后十名的变化,凸显一些城市摆脱空气质量垫底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不仅在理念上也在制度上把生态责任列在了经济发展政绩的前面。这一切,都构成了雾霾治理的制度保证,也成为公众保持治霾信心的坚实基础。
虽然说,雾霾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有共识、有决心、有方案、有行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自然总会到来。可是,纵观近期一些地方在雾霾天气应急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人们不免会有点出离愤怒。比如,辽宁沈阳PM2.5爆表高达1400,政府虽然启动了一级预警响应,可建筑工地顶风施工,环保官网瘫痪近2个小时,环保局工作人员对启动一级响应竟不知情……面对雾霾,各地虽然积极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但从实际执行来看,因可操作性不足、责任分配不到位、部门联动性差、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一些应急预案形同虚设,白白地损害群众的健康。我们可以接受漫长的雾霾治理期,但绝难容忍这类治理过程中的懒政、怠政甚至是敷衍塞责。
不难预见,雾霾锁城的局面我们还将经常面对,但天蓝真不能只靠等风来。地方政府是治霾的责任主体,各地环保部门是具体执行的主管部门,难道真不能制订好应对雾霾的措施?难道真不能让法律、制度、预案严格落实发挥效用?那就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和作风的问题。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2014年对北京治不好霾“提头来见”的表态,时至今日仍令人记忆犹新,正因其展示的治霾信心和决心。治理雾霾,今天仍须有“提头来见”“摘帽而去”的责任与担当。因此,对于各地治霾不力、应急不及格的行为,就应严肃问责,该打板子的就要打,该免的“乌纱帽”就要免。
(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17日,有删改)
作者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思考雾霾现象,引用了一系列数据信息,直观地表述了现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客观有力,引人深思。
解决雾霾刻不容缓,谈谈其中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