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堅守

2016-08-11 15:11馬香梅
澳门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伊斯清真寺穆斯林

馬香梅

澳門,這座以東西方文明交匯聞名的小城,各種教堂、廟宇林立,隨處可見。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據說也早在明清時期就來此落戶生根。坐落於嚤囉園路新口岸水塘一側的伊斯蘭清真寺,就是伊斯蘭教傳入澳門的見證。

玉連阿姨就在這座清真寺工作。從小生活在穆斯林聚居區的我,到澳門後稍事安頓,第一件事便是尋找清真寺,因為在內心裡清真寺是身處異鄉的我最忠實的依靠。然而,初見澳門清真寺令我頗為震驚。清真寺入口是一座飽經滄桑的門樓,分別用青綠色的阿拉伯文、中文、葡萄牙文以及英文四種文字書寫著“澳門伊斯蘭清真寺及墳場”,門樓上苔蘚覆蓋,字跡老舊斑駁。清真寺占地面積不小,但禮拜殿卻很小,而且殿上方看不見高聳的穹頂。寺裡也沒有幾個人,只有墳場安靜地躺在東北一角。簡陋的建築,冷僻的環境,印證著伊斯蘭在澳門遭受冷落,令我唏噓不已。

感慨之際,一位外籍穆斯林兄弟帶我找到玉連阿姨。他喊了一聲“mama”,阿姨便從廚房走出來:她身材嬌小,脊背彎曲,但精神很好,這是玉連阿姨留給我的第一印象。阿姨看到我,熱情地用粵語跟我打招呼,然後熱心地向我們介紹寺裏的場所和功用。雖然語言不通,但阿姨儘量用肢體語言和表情耐心地補充講解。第一次見面就使我感受到阿姨的真誠,也萌生了採訪她的願望。

不久後的一天,我和會講粵語的同學小麥結伴,共同去採訪玉蓮阿姨。阿姨愉快地答應了我們的要求,放下手中的活兒,邀我們坐在禮拜殿旁邊的石凳上,娓娓地說起她的故事……

阿姨原籍廣東新會,原名鍾留香,玉連是後來取的名字,今年已67歲了。我們想讓她把名字寫在紙上,她卻拿起筆把自己的兩個名字一筆一劃地寫在手上給我們看。她小時候在新會上過學,但因家境困難,還有兩個弟弟要照顧,所以讀到三年級就輟學了。三十多歲時,為了改善家境,她偷渡來到澳門,尋找就業的機會。機緣巧合,玉連阿姨的第一份工作是給一位穆斯林老闆娘幫傭,平時做做清掃、整理的工作。老闆娘對她特別好,工作期間包吃包住,朝夕相處,彼此建立了較深厚的感情。後來老闆娘聽說清真寺缺人手,就介紹玉連去清真寺工作,沒想到一干就是二十七年。

這座清真寺是香港人捐建的,也由香港人管理。從玉連阿姨進寺至今的二十多年間,清真寺幾乎沒什麼變化,除了八年前在禮拜殿後方空地上新建了婦女禮拜間外,高大的龍眼樹和鳳梨樹依然矗立,幾間獨立的水房、廚房、禮拜殿、伊瑪目(伊斯蘭教職人員)辦公室保持原樣,墳場則永遠寂靜無聲。清真寺東臨水塘,望去彷佛是一片海,景色很美。

掃地、整理、清洗餐具、收拾廚房,這就是玉連阿姨的日常工作。剛來時月薪是4000元,之前很多人都因為薪水少而辭職,但玉連阿姨不嫌棄。她說得到一份工作不容易,而且放不下在澳門和廣東生活的家人。

清真寺有兩個伊瑪目,都是巴基斯坦人。週五及週末人多的時候一個伊瑪目從香港過來照應寺裡的工作,平常則由另一位伊瑪目做宣禮、領拜等工作。說到後一位伊瑪目,玉連阿姨禁不住連聲稱讚,說他讀《古蘭經》的聲音很好聽。玉連阿姨入寺以來,已有三位伊瑪目先後過世,都安葬在寺裡的墳場了。說著阿姨帶我們走進墳場,向我們指認伊瑪目的墳墓,辨認墓碑上陳舊的字跡。二十七年間,阿姨多次參加過清真寺的葬禮。她對我們說,如果葬禮安排在週五就會有很多人出席(週五是穆斯林的聚禮日)。如果是其他日子,就只有亡人的家屬來參加了。

這天正是周日,寺裡人較多,也比較熱鬧。來清真寺的穆斯林大多是印尼人,也有其他國家的、大陸的、澳門本地的穆斯林。在我們聊天時,不時有穆斯林姐妹過來同阿姨打招呼,並把食物贈給我們分享。從她們與阿姨交談的樣子能看出彼此很熟悉,很友善。每年穆斯林慶祝兩大節日(開齋節和宰牲節)的時候,清真寺裡都要比平時忙碌,所有來清真寺的人都會幫忙做事,就像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我問阿姨有沒有想過自己歸信伊斯蘭教時,阿姨回答說:“我是穆斯林啊!”這讓我很興奮。看到我欣喜的模樣,阿姨便娓娓道來:二十七年來在清真寺的日子讓她相信安拉(造物主)能護佑穆斯林平安,而且她覺得穆斯林兄弟姐妹對人真誠友善。於是在兩三年前,由一位香港姐妹帶她入教,成為一名穆斯林。

現在玉連阿姨每個月的薪水是6000元,生活開銷越來越多,而且還要照顧孫子,這些錢顯然是不夠的。但阿姨表示,薪水並不重要,現在她最關心的是清真寺重建這件大事。重建計劃一旦啟動,清真寺將會擴大到隔壁的修車廠,而目前的禮拜殿和院子所在的位置將闢為一個大墳場。阿姨也表達了她要繼續堅守在清真寺的願望:如果到那時我還活著,還幹得動,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此時,墨藍色的天幕漸漸降臨,禮拜殿裡傳來伊瑪目悠揚的宣禮聲——一天中第四次禮拜的時間到了。我情不自禁地加入禮拜的姐妹當中,在伊瑪目的領頌下完成了這次吉慶的禮拜。禮拜結束,天色徹底黑了,我們依依不捨地向玉連阿姨辭別。阿姨邀請我們有空再來,還囑咐我們在澳門要好好讀書,不要辜負父母的期望。

歸途中我浮想聯翩。當初玉連阿姨為求生背井離鄉來到澳門,剛來的那一刻面對著萬家燈火,沒有一盞燈是為她點亮的。然而,她遇見了一位善良的穆斯林老闆娘,在她的幫助下,玉連阿姨有緣進入清真寺工作。在年復一年負責清真寺清掃工作的過程中,她耳聞目睹了穆斯林的宗教習俗和為人處事的風格,終於加入了穆斯林的隊伍。可見伊斯蘭教具有寬厚仁慈的本性,能夠促使人們友善相處。

從澳門清真寺的狀況可以看出,伊斯蘭在澳門的發展是很緩慢、很低調的。然而,儘管緩慢低調,澳門始終以一種尊重和包容的心態來對待它。也許這就是主流文化對非主流文化最好的態度。世界因為不同文化的共存才顯得豐富多彩,求同存異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澳門的和諧與伊斯蘭的和諧是相通的。我相信伊斯蘭在澳門的前景會更好;我也相信澳門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會因為文化的包容而發展得越來越好。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2015級級文化產業管理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伊斯清真寺穆斯林
伊斯卡刀具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印尼·雅加达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伊斯卡 创新永无止境——访伊斯卡刀具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孙庆丰先生
EMO HANNOVER 2017之伊斯卡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