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曌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的裹挟下,电视媒体步入一个全新的大视频时代,主要表现是我们从TV转向了Video。这一全新的媒介生态,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多重挑战,最主要的威胁是受众的分流,因此对电视媒体来说,如何增强传播过程中受众的黏性至关重要。本文从如何增强受众黏性出发,探讨电视媒体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的创新举措,并期待以此为契机,探讨其他的无限可能。
【关键词】受众分流;跨媒体互动;移动视频直播;优质内容
一、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媒介变革,使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伴随着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以视频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电视,也被各类新媒体技术裹挟进入了一个海量多样、个性传播的大视频时代。
在大众传播时代,电视媒体不用太担心受众黏性的问题,因为设备和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每个电视台都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但是,随着大视频时代的到来,电视的受众被大量分流,严重影响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电视媒体在新的媒介生态中,最关键的是吸引用户,促使用户消费其“信息产品”,并驱使用户分享和传播,归根结底要将重点放在传播过程中的受众的黏性上。
二、电视媒体的创新举措
(一)明确新旧媒体生产逻辑,开展跨媒体互动
传统媒体生产传播的逻辑是覆盖,即通过媒介技术和设施尽可能地增加覆盖面,但是最终的有效接触必定是小于覆盖面的,所以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触达率必然小于1。相对的,新媒体的生产传播逻辑是打穿,即用足够强烈的内容,吸引用户花费自己的社交时间消费,并驱使用户进行二次传播,新媒体的触达率往往会超过1,或者远远大于1。
大部分传统媒体在面对新的媒介生态时,转型创新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用传统媒体的思路去操作新媒体。比如在刚刚迈入新媒体时代初期,大部分传统媒体开发了自身的网页版和APP移动应用,将同一内容在不同的媒体上进行组合传播。这种旧有的思维忽略了媒介自身属性。
因此,电视媒体在发展创新中,要明确新旧媒体的发展逻辑,避免以前媒介组合传播的做法,充分利用各种不同媒介的特性,开展跨媒体互动,增强受众的黏性。但要注意的是,电视媒体的跨媒体互动,必须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受众主动去实施“跨”这个动作。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借助拥有强大用户群的社交媒体,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例如,在今年的文博会上,天津有线与上海视畅携手合作,推出了“微信电视平台”,开启了受众主导的电视和移动互联网跨媒体互动,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现和分享内容,推送到电视上播放,另一方面是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和广告时,可以同步到手机上进行互动购买。
(二)借助优势社交媒体,与视频移动直播平台互动合作
在新闻采集和发布方面,电视媒体逐渐让位于更为高效的新兴媒体,但是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如每年“两会”的相关报道等,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仍然以其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随着大视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优化,实时直播的普及成为可能。直播已经不仅仅是电视媒体的专利,新兴媒体纷纷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国内兴起了一大波平台。面对新的视频媒介生态,各个视频平台对实时直播市场的抢占,电视媒体的视频直播如何发展创新值得深思。
同样是传统媒体的《纽约时报》,为了赶上直播这趟潮流的班车,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了Facebook Live上。总的来说,《纽约时报》这一尝试有两点值得借鉴之处。
一方面,与有强大用户基础的社交媒体合作,可以借助其巨大的社交入口。比如之前特别火爆的直播应用Meerkat,使用Twitter账户登陆,借助Twitter上的关系给用户推荐关注对象,发展非常迅速,但是随着Twitter收购Periscope,并封杀了Meerkat,后者就逐渐走向了衰落。由此可见,寻找合适的社交平台并与之开展良性合作,是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在直播领域探索最为有效的路径。
同时,有了强大的用户入口之后,关键还是内容的生产,包括直播内容本身和互动方式。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纽约时报》在Facebook上的传播,更注重的是互动,在新闻直播把的过程中,记者和受众双向互动,在内容生产上PGC和UGC结合起来。对电视直播来说,进行跨屏互动与交流,必须注意生产与媒介相适应的内容形式和框架,创造最佳的受众体验。
(三)利用VR等新技术,增强受众体验
2016年是VR元年,各行各业纷纷涉足虚拟现实领域,传媒业当然也不例外。除了互联网带来的强大交互性外,VR技术的核心特征——沉浸感,能带领受众以第一视角去真正感知事件发生时的现场,这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和参与感,极大增强了受众的体验,促进了传播的感染力。
在国外,许多媒体在数字内容前沿大会等场合中,已经展示了VR内容方面的战略安排,多数媒体不惜血本投入这项全新的沉浸技术之中。例如《纽约时报》不仅专注于移动VR设备,还在顶级的VR平台上推出自己的内容产品,如报道战争对儿童影响的《The Displaced(流离失所)》。
国内也有许多媒体开展了VR内容和设备的战略布局,例如4月份,湖北广电联合光线传媒、当虹科技在北京签署了“发展广电网VR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布三方将在湖北广电网络率先试行VR节目,通过有线网络覆盖寻常百姓家的节目运营模式。这次的试点工作如果成功,将给电视媒体的发展带来机遇。
(四)专注优质内容,放慢脚步讲好故事
要增强受众的黏性,除了技术上丰富受众体验外,还要从内容入手,优质的内容更能吸引受众。
在如今数字时代带来的“速度至上”的社会,早就有人提倡让生活慢下来,这股潮流反映到传媒业,就产生了“慢新闻”。这一概念的提倡,是对当下媒介环境和生态变化的一种回应,强调“慢”试图唤起媒体人和受众对于媒介形态的反思,理解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意义,逐渐改变当下片面求快的潮流。
台湾的《眉角》杂志就是如此“反其道而行之”,编辑团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挑出如“食品安全”等最具新闻价值的议题,利用众筹平台获得创始经费,依靠各自团队强大的社群网络,讲好受众感兴趣的故事,当时一出刊即宣告绝版,掀起了一股“慢新闻”的潮流。此举给电视媒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电视媒介可以立足于自身优势,不随波逐流,讲好一个个故事,给用户呈现优质的内容。
结语
信息时代,我们提到电视内容,已经不单指电视机上播出的内容,从TV迈入了Video,迈入了一个大视频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关键的是要吸引受众,增强受众的黏性。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通过跨媒体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受众体验,以此增强受众的黏性;另外,还要善于利用VR等新技术,与移动视频直播平台互动与合作,丰富和提高用户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加强用户的黏性。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优质的内容总是有市场的,通过生产优质有深度的内容吸引受众,增强其黏性。当然,以上只是根据行业发展实际,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的视频媒介生态中,提出的电视媒介发展创新的一些举措,这只是一个开端,更多其他的可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长潇.传统电视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的选择与拓展[J].国际新闻界,2011(12).
[2]孟建、蓝军.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的嬗变与发展[J].国际新闻界,2013(2).
[3]郑维东.大视频时代的五个关键词[J].电视研究,2014(12).
[4]姚林.多屏融合的大视频时代[J].电视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