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准备迎接模块化手机的时代

2016-08-11 09:37
电脑爱好者 2016年14期
关键词:手柄触点开发者

继LG G5之后,

MOTO Z系列也引入了“模块化”的概念,

让智能手机获得了变形扩展能力。

那么,

距离智能手机能开始DIY还有多远?

2013年10月,摩托罗拉首次提出了Project Ara模块化手机概念(如今该项目已被纳入谷歌门下)(图1),有消息称这种新形态的模块化手机有望于今年秋季面向开发者推出测试机。不过,大家不要对所谓的“模块化”抱有太大期望。为什么?咱们一起往下看。

模块化的从前与现在

早在LG G5个MOTO Z之前,诺基亚就已经进行了“模块化”尝鲜。

还记得Lumia 1020吗?这款配备了卡尔蔡司认证的4100万像素PureView摄像头的手机,哪怕放到现在都是拍照手机阵营中的翘楚。为了彰显其“拍照手机”的定位,诺基亚为Lumia 1020准备了名为PD-95G的相机手柄(图2)。

这款手柄不仅提供了两段式快门按钮,还内置1020mAh电池,在与Lumia 1020结合后可以带来犹如DC的把持手感、快门手感和更持久的续航能力,哪怕其售价高达699元,依旧受到了很多摄影爱好者的追捧。

没错,Lumia 1020的相机手柄其实就是模块化的雏形,LG为G5准备的“Cam Plus”也只能算是前者的“模仿者”(图3)。简单来说,Cam Plus同样内置锂电池(1200mAh),除了两段式快门按钮以外还提供了变焦转盘和录像快捷键,我们可以将其视为Lumia 1020相机手柄的“进阶版”。

当然,作为后来者,Cam Plus比Lumia 1020的相机手柄更具技术含量,而这种所谓的“黑科技”就主要体现在手机与相机手柄的组合方式上。其中,Lumia 1020的相机手柄属于类似保护套的外设,它通过标准的Micro USB接口与手机相连(图4),以手机“附庸”的形式存在;而Cam Plus则属于LG G5“身体的一部分”,它以可更换功能模块配件的形态示人(图5),通过隐藏在手机内的接口相连,与手机结合后可以组成一个毫不突兀的整体。

谁是最佳的识别接口

没错,用于连接和识别相机手柄的接口,就是Lumia 1020和LG G5这两个时代手机的最大差异。LG G5将识别接口藏在了体内,因此可以和功能模块配件完美结合,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结合方式都有股“高大上”的科技感。但是,也正是因为LG G5的模块化结构太过复杂,所以迄今为止只有Cam Plus和HiFi Plus(B&O扬声器)模块(图6),虽然LG也表示正在鼓励开发者开发更多功能的G5模块,但其前景却并不乐观。

那么,有没有比LG G5更好的识别接口呢?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索尼Xperia Z系列手机。在Xperia Z3及早期型号的机身一侧都配备了磁吸接口,上面的2个金属触点就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对Xperia Z系列手机而言,索尼为其准备磁吸接口的目的很单纯:为了保证Xperia Z手机防水的气密性问题(避免让用户频繁打开Micro USB接口的防水塞),所以可以让用户借用磁吸接口用来充电,而那2个金属触点就是用于识别充电器和传输充电电流的存在(图7)。由于索尼从Xperia Z3+开始采用了裸露的防水Micro USB接口设计,所以后期的新品取消了这种磁吸式接口。

总之,索尼Xperia Z系列手机的磁吸式接口,或者说那2个裸露在外的金属触点,就是解决手机模块化时各个配件的连接识别的最佳方案。可惜,Xperia Z磁吸接口的触点太少,无法识别充电之外的其他信号。而MOTO Z,则将这种识别接口发扬光大,并抢走了LG G5的“模块化”风头。

构架模块化生态系统

MOTO Z有一个中文名字“魔磁手机”,其中“磁”字就已透露了主机与模块化配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无论是MOTO Z还是MOTO Z Force,它们都在手机的背面提供了16个裸露的金属触点(图8)。我们可以将这些触点理解为USB接口里的引脚,触点越多所能识别的电信号越多,就越能实现更为复杂的功能。而MOTO Z系列手机就是通过这16个金属触点,以磁吸的方式去接驳特定功能的模块(图9),而联想则将这种模块化设计称之为“MOTO Mods计划”。和LG G5相比,MOTO Z的模块设计支持“热插拔”,无需像G5需要关机,更换模块后才能重新开机使用。

简单来说,联想希望将MOTO Mods来无限扩展手机的硬件能力,构架一个类似于App Store那样的硬件开放平台,或者说是一套生态系统。在Techworld大会上,联想宣布将设立100万美元的奖励基金,鼓励MOTO Mods模块开发者的创新研发。目前Mods相关的代码已经在GitHub上开源,Mods Developer Kit(MDK)也即将开放(图10)。

MOTO Mods已经获得了一些配件厂商的支持,比如Incipio、Kate Spade和TUMI等品牌就推出了支持Mods的磁吸电池背盖(其中还有支持无线充电的型号),以提升MOTO Z系列手机的续航时间。此外,音响品JBL也给Mods开发了扬声器模块,商务用户还能选择Insta-Share的幻灯机模块,让Mods变身“移动投影机”来演示PPT或欣赏影片。总之,从电子墨水屏、游戏手柄、树莓派扩展板、专业相机、打印机甚至到血压仪,可开发的Mods模块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图11)。

不过,以联想的能力能否成功构架起围绕着MOTO Mods的生态圈还是未知数,毕竟MOTO Z系列手机的高价注定它们仅是小众产品,没有足够的用户基数,这种新形态的生态圈能否吸引足够多的开发者(企业)将成为摆在联想面前的最大难题。

看谷歌如何“收尾”

实际上,如果大家关注过谷歌的Google ARA项目(原摩托罗拉Project Ara),就会发现MOTO Mods与Google ARA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它们用于识别连接不同模块的接口都是磁吸式的金属触点(图12),只是MOTO Z的整个机身只有一个模块接口,而Google ARA则配备了更多模块接口,可以同时更换多组模块获得更强或更多的功能(图13)。

如果说联想的号召力有限,当谷歌也加入到推广模块化手机的标准中来,相信这种概念的手机“钱景”将更为明朗。可惜,现在的Google ARA和MOTO Z一样,它的模组化程度并不高,类似CPU、内存、存储芯片、天线、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都集成在Google ARA的基本结构(主机)中,可供用户热插拔更换的模块只是用来实现更多功能的附加零件(图14)。当手机性能不够用或核心配件损坏时,依旧需要更换整部手机,距离真正意义的DIY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即便如此,我们也希望手机的模块化时代可以早日来临,毕竟如今“千人一面”的手机市场同质化现象实在是太严重了,而每个玩家心中也都隐藏着一个DIY的梦想。当手机被赋予模块化“改造”能力之后,真正的“随(意)(个)性”时代才算降临。

猜你喜欢
手柄触点开发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林升栋:将消费者触点思维融入广告媒体计划
基于PLC控制的手柄座钻孔攻丝一体机的研发
航空电转换器的损伤原因分析及修理
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电阻产生原因分析
一种多功能无线手柄的设计
iOS开发者调查
iOS开发者调查
银行家
栝楼产业开发者谢献忠
接触器式继电器的失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