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昃臣的铜像会走下来吃人?

2016-08-11 19:21
南方周末 2016-08-11
关键词:铜像汇丰香港

许骥

法国历史学者雅克·勒高夫在名著《钱袋与永生》一书中曾经如是写过:“一种经济系统,只有在经历了所有类型的障碍长跑以后,才能取代另一种系统。历史,就是人。”没错,一切历史都有人参与其中。在某些关键时刻,历史像看不见的手,总会选出关键人物,来引领时代,改变历史走向。

能够在人间办成大事的,未必都是世俗理解的“好人”。正如汇丰,虽然现在标榜“本土银行”,在世界上赫赫有名,如果追溯香港金融史的话,汇丰绝对有里程碑意义。然而,首倡成立汇丰银行的铁行火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之监事苏石兰(Thomas Sutherland),当年在香港是商界巨鳄,该公司是鸦片贸易的积极参与者,有大量洗黑钱的需求。只不过,汇丰在香港殖民地时代崛起,过去这些不光彩的发家史很少有机会被提起。

汇丰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是昃臣爵士(Sir Thomas Jackson,1841-1915)。今天,昃臣的铜像是皇后像广场上唯一获准放置的铜像。讲来好笑,所谓“皇后像广场”,维多利亚女王的铜像并不在此。

话说二战时期日本攻占香港后,曾把女王和昃臣的铜像运回日本,准备熔掉作战略物资。不过尚未下手,天皇就下令投降,两尊铜像被找回,但女王铜像却被放到维多利亚公园去了。

至于昃臣的铜像,以前听过一个“鬼故事”。说的是昃臣铜像的底座上,有很奇怪的金字塔形装置。你问为什么?有些人会告诉你,这是因为昃臣铜像很邪,半夜会走下来抓路人吃。后来找术士算过,用金字塔形装置镇住铜像。

这类“鬼故事”,在那时很多。香港人至今把老外称为“鬼佬”,大抵在那时无力反抗殖民者的底层华人,也只有用这些“鬼故事”来发泄自己对殖民者的愤怒。所以,香港民间有大量关于洋警察、洋官员等等的“鬼故事”。故事说的多了,人们早已忘记写故事的初衷,只剩下故事在流传。

实际上,昃臣正如那个年代许多到海外殖民地谋求发展的英国人一样。他生于爱尔兰,19岁投身银行界。23岁那年,昃臣接受了一份前往远东呵加喇马士打文银行(Agra & Masterman's Bank Ltd.)任职的文员工作,来到香港。可过了不久,该银行就因为全球性金融风暴而倒闭。阴差阳错,昃臣转职到汇丰。

昃臣的这一转职,在当时看来,绝对不是好的选择。因为汇丰成立才一年,可谓前途未卜。他被一再派往日本横滨、中国上海等地,从基层的工作到中层的工作,一步步摸爬滚打,非常艰苦。然而这些经历,也磨炼了昃臣。他逐渐掌握汇丰在整个远东的架构,并且对世界经济格局了如指掌。

机会出现在昃臣36岁那年,汇丰香港的经理因经营不善,令银行的净收入仅约100万元。他临危受命,被委任为汇丰总行代理经理,肩负重振汇丰的重任。此时,他的全球视野发挥作用。昃臣没有把目光拘泥在香港、上海等地,而是望向其他英国海外殖民地。次年,他看到由于埃及苏伊士运河开通,海上贸易迅猛发展,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迅速于新加坡开设了汇丰分行,利用马六甲海峡的贸易枢纽地位,很快为汇丰在海外获得丰厚利润。同时,昃臣大量储备白银,以至其后成为清廷最大的债权人。清廷大量向汇丰贷款,用于战争、建设等开支。而这一点,也为1899年英国租借香港新界埋下伏笔。

昃臣在任期间,总体作风是稳健的,其在各地开设的分行,总体盈利并不算太多。但昃臣用他超凡的格局,为“汇丰大厦”打稳了底座。同时,他善于抓住诸如苏伊士运河开通、清廷内忧外患等时机,借势为己用,从而获得“幸运昃臣”(Lucky Jackson)的称号。在他之后发生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

1902年,昃臣荣休,回到英国。昃臣其后被册封男爵世袭称号,名衔全称成为“托马斯昃臣,艾塞克斯郡的斯坦斯特楼,武士从男爵”。晚年的昃臣,居住在自己的封地,但仍然保持工作的习惯。1915年12月21日,昃臣逝世于伦敦慈爱教堂街的汇丰银行办事处内,享年74岁。

猜你喜欢
铜像汇丰香港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无畏少女
香港ifc商场
香港
汇丰总裁 年后搬回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