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里约奥运会开幕已有数日。对中国人来说,高歌猛进、夺金摘银是主旋律。但也有些不和谐音,比如赛场上的误判:中国拳击选手吕斌在绝对优势下被判输掉比赛;女子举重黎雅君遭遇改判丢金;女子重剑孙一文遭争议判罚无缘晋级;帆船徐莉佳第二轮成绩遭取消;体操女团被狠狠压分。还有来自场外,组委会弄错了中国国旗图案;中国选手与别国选手并列第三,颁奖式上国旗却被悬挂在别国下面;女排无端遭遇巴西观众的嘘声;澳大利亚选手霍顿指责孙杨服用禁药……
这些不和谐音,甚至被一些网民称为来自里约的“敌意”。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这些赛场上的判罚确属非常严重的错误判罚,很难用裁判业务水平来解释,而来自场外的不友善更是离谱。西方人常自诩讲规则,讲证据,讲“无罪推定”。但霍顿显然无视国际泳联关于兴奋剂问题的规则,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对孙杨进行“有罪推定”,却赢得一些西方运动员和媒体的随声附和。
我们可以认定这些都是不公正、不友善的行为,甚至是敌意。网民做出激烈的回应,也可以理解。但是否上述这些就能上升为来自里约的“敌意”,或者是来自西方的“敌意”?从网络舆论来看,这似乎已成部分网民的共识。然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上述认知及表达显然属于过度解读。
事实上,尽管追求公正是竞技体育的宗旨,但现实往往令人沮丧——不公正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我想真正的体育迷对此已见多不怪。全年大多数周末,欧洲五大足球联赛的赛后新闻发布会,都充满了对裁判的抱怨。2009年欧冠联赛半决赛,德国球星巴拉克狂追裁判数十米,成为抗议赛场不公正的经典画面。奥运会上,这样的镜头更是数不胜数。笔者并非认同这样的不公正现象,也支持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运动员进行抗议、申诉。但笔者想强调的是,这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名运动员都有可能遭遇。
诚然,中国崛起会引发外界一些针对中国的恶意乃至阴谋,在体育赛场也不例外。但至少在竞技体育领域,这种恶意和阴谋只是个别、偶发现象,很难形成大规模、有组织的行为。对此,当前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恶意制造者动机的情况下,我们无须纠结于细节。
面对来自里约的种种“不正常”,我们可以去愤怒,去抗议,但没必要陷入“阴谋论”,产生好像整个世界都与自己作对的“受害者心态”。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以阳光、大气的心态来对待这些事件,对待整个世界。
我们可以去感受里约的友善——从媒体报道中,这些友善随处可见。我们也要尽可能对外表达友善——很多敌意来自误解,若用友善化解这些误解,敌意自然会消失。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那些不友善,当做是激励和监督,激励我们做得更好,监督我们做得更干净。当我们体育竞技水平更高,当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更强大,而我们的友善又充分为世界所感知时,我们就会发现,敌意虽然不可能烟消云散,但至少会变得云淡风轻。▲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