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中应重视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016-08-11 16:55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6期
关键词:田庄甲骨文儒学

陕西 张 岚

复习课中应重视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陕西 张 岚

仅从2016年全国三套文综试卷的历史选择题来看,12道选择题中有四分之一的试题是对历史概念的考查。这一类题也恰恰是考生出错率较高的题。

现对这一类试题加以整理和分析,便于2017届考生在复习中重视历史概念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全国卷Ⅱ选择题第24题:

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同学们很容易排除A选项,因为早在秦朝就统一了文字;也很容易排除C选项,因为魏晋时期流行的字体是隶书。有不少学生在B、D两者中徘徊,最终错选了D项。错误的原因在于对“甲骨文”这个历史概念未能全面理解。仅仅停留在“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且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这一浅显层面上。对于为什么甲骨文是较成熟的文字,则语焉不详。甲骨文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从文字结构上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造字方式上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传统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的这些特征使得汉字在商朝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如果学生对甲骨文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更深入一步,便能轻易排除D选项,最终选出正确选项B。

如果说此题是间接考查了历史概念,那么全国卷Ⅰ第24、25题则直接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考生如果对“五经”的了解仅限于“五经”指《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五部经书的话,要做对这道题还是有困难的。《诗经》最早约成书于西周初年,最晚约成书于春秋中期,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搜集、加工、润色而成。《尚书》记载上起传说时代的尧舜,下至春秋中期,记载了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大多数学者认为《传》这部分成书于战国。《春秋》是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春秋时鲁国历史为主,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

“五经”主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以前文献的整理,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对“五经”和《论语》有较全面地了解,就会果断排除A选项。汉代儒学的思想来源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而形成,由此果断排除B选项。至于D选项的表述完全违背史实,是最易排除的选项。因此要做对这道题,要对“五经”、《论语》、“汉代儒学”等历史概念掌握到位。

有些试题所有的选项都涉及历史概念的理解,如全国卷Ⅰ第25题:

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此题涉及的概念包括“个体农户”“精耕细作”“土地公有制”“大地主田庄”。学生容易排除的是A选项,而误选B选项的考生比较多。“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生产工具、劳动技术、水利工程、灌溉工具、劳动者本身等一系列要素。图片中反映出的集体劳作≠“精耕细作”。汉代的土地制度,是由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两部分构成的。国有土地是封建国家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国有土地”≠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指土地由部分或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土地制度。搞清楚了土地公有制的概念,很容易排除C选项。这样,正确答案便选出了。

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大地主田庄盛行。这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快速发展、土地兼并的普遍、战乱等诸因素有关。在大地主田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事着多种经营,农业、手工业、渔牧业等。田庄劳动者对田庄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这些劳动者除了向田庄交纳实物地租,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从三方面来概括大地主田庄的特征:经济上,规模大,自给自足,多种经营;政治上,聚族而居,族群相附,即除了人多,田庄主人还是宗族家长;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

还有一类题涉及的历史概念属于教科书中的“隐形知识”,如全国卷Ⅱ第30题:

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受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的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此题考查抗战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其中有一个概念“统制”,对此题的解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制经济”在笔者所用的人民版教科书中未出现,但这一隐形知识在复习时是不可回避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制定和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就是“统制经济”,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这一专题中隐形介入。在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专题中,隐形介入二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统制经济,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及建立国有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直接干预、管制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统制经济就是一种战时经济体制。理解了“统制经济”,就不会错选B选项。

以上所举只是2016年全国卷历史试题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历史概念对于精准作答的重要性。

基于此,2017届的考生们首先应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历史概念的重要性。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对具体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历史概念高于历史事实,又比历史线索、历史规律低一层次,它介于史实和线索、规律之间。当然历史概念也能反映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历史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就是历史概念概括的历史事物的含义和内容。外延包括它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背景、结果、影响、评价等。比如新文化运动,它的内涵是指由陈独秀、胡适等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外延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影响、意义、局限性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中共的成立等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度。

历史概念是理解历史本质的关键,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括。除了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历史概念的重要性,关键还是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加以实践。

实践的关键是,首先要全面掌握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因为历史概念是建立在具体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的基础之上,只有先把握相关的史实,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最基本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就是核心的、最重要的、高频考查的那些历史知识。

其次,要注意区别有一定迷惑性的历史概念,如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与新经济体制等。这类历史概念表面上很相似,但内涵上却有较大的差异。举个实例,“三权分立”与“三权分开” 。当今世界,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分权”,即把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交不同国家机关执行。但是只实行“分权”原则,未实行“制衡”原则,不能称之为“三权分立”制度。“三权分立”的英文解释是“Separation of the three powers tripartite political system”,“分权”不是目的,“制衡”才是目的。三权的法律地位相互平行,相互制衡。只有既实行“分权”原则又实行“制衡”原则,在分立的国家权力之间形成权力鼎立制衡格局的制度,才能称之为“三权分立”制度,重点在于“system”即一种制度。

此外,还应对历史概念活学活用。注意同一历史概念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从理论到具体操作上都重视历史概念,在复习中循环地巩固历史概念。那么,在这一类直接、间接、显性、隐性考查历史概念的试题上,便能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城中学)

猜你喜欢
田庄甲骨文儒学
儒学交流在路上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安徽灵璧小田庄大运河遗址
甲骨文与商代文字
家犬助主渡危机
甲骨文“ね”字应释为“書”字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