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洋洋 佛山海事局(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邓敏 佛山海事局
正义论视角下的佛山海事转型模式研究
◎ 王洋洋 佛山海事局(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邓敏 佛山海事局
本文试图运用政治学中的正义理论对近期广受业界好评的内河海事转型蓝本——佛山海事的转型模式进行研究剖析。文中从佛山海事转型的理论正义、范式正义、工具正义和价值正义四个方面进行辨述,并对海事转型当下面临的关切提出建议。
海事转型 正义 范式 价值
“佛山海事——中国海事转型的一个蓝本”,《珠江水运》社评如是说。
近年来,佛山地方经济飞速发展,船舶航运行业陷入低谷,传统监管乏力,佛山海事内外部变革的动能在酝酿,特别是监管效率和服务效能的大讨论,成为内河海事转型前的思想动员。这是转型改革势的形成,这种势对冲破传统海事思想禁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比一些具体的举措更为重要,它对认识和把握这场开始破局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这是一种基于深层、发自内心的变革冲动。佛山海事转型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又是解决监管量大与监管资源不足的不对称矛盾的需要;既是佛山海事内部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又是社会大环境要帮要管要效率的外在势能催生。
正义,作为人类特有的价值评判方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学派均对正义有不同的诠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做适合于自己天性的事;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善视为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呈现出平等的观念;在启蒙运动中卢梭主张将人性作为正义的基础;倡导理性自由的康德则认为个人自身的自由和他人的自由的结合才是正义。从西方古典哲学流派的秩序正义、分配正义、城邦正义到现代崇尚自由正义、平等正义的个人正义,甚至是马克思关于制度正义、生产力正义的论断看似都与佛山海事这样一个公共单位的使命职责无关,但恰恰是这些正义理论给佛山海事转型提供了理论给养,从佛山海事转型模式的理论正义、范式正义、工具正义到价值正义,组成了佛山海事转型科学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
理论的正义,是顶层设计成功的基础,指导人们采用正义的工具,建构正义的范式,实现终极价值的正义。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会议精神到“四型海事”、“三化”建设、“四个交通”再到“五精”海事处建设等正义的系统理论的引领,为佛山海事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佛山海事在进行转型设计的时候,深入落实了上级重要文件精神,通过理论的论证,实践的检验,不断的修正总结,最终形成了成功的内河海事转型样板。佛山海事转型这种正义的转型理论依托于国家转型发展的大思潮,起源于对小问题的大讨论,发展于持续的实践检验与修正,成熟于不断的总结反思与升华。
佛山海事改革转型的理念和思路是始终围绕着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让转型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上级要求,以信息化推进海事监管现代化,向科技要生产力,向管理要生产力,通过“科技+管理”双轮驱动的正义路径理论,构建了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正义的价值目标范式;形成了“抓中心、促发展、建和谐”的工作格局。佛山海事坚持以“四型”海事建设为主线,坚持以“五大思维”和“三个性”为工作指导,形成了“3+1”、“三融合”、“六个电子”、“四位一体”等系统、创新、正义的工作手段和模式。
范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也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佛山海事监管转型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形式创新的典范,佛山海事人在深入研究传统海事监管模式后,勇敢提出质疑和批判,吸取了其他内河局监管思想的“基本内核”和沿海局监管思想的“合理内核”,经过实践探索,最终提出了佛山海事自己转型发展的范式。佛山海事转型成功的范式,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决疑难的方法的探索创新,区别于哲学理论大创新的元范式和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学范式,按照库恩的范式分类,它属于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要讨论佛山海事转型的范式是否正义,我们就要分析建立这套范式背后的逻辑构架和论证过程。分析佛山海事转型的范式大致可以从转型的目的、前提假设、采用的手段方法及范式构建的论证过程等几个方面入手。
佛山海事转型的假设是传统的监管和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监管和服务的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与否的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生产关系是否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事实证明,佛山海事传统的监管和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当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集聚了转型的强大势能。佛山海事转型的目的和假设的正义是佛山海事构建正义范式的前提基础。
在范式正义的论证过程中,我们要找到一条逻辑主线将假设正义和归宿正义(目的正义)串联起来,而逻辑起点正是这条主线的线头,佛山海事转型发展主线的线头就是关于生产力的认识。
马克思正义观是在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只有在这种基本相适应的情况下,才是正义的社会。在论证过程中,关于生产力的论述是佛山海事转型范式论证的逻辑起点,而论证的核心是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佛山海事人将正义奠基于劳动的贡献(即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提高生产力实现佛山海事的深化提升,这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自我扬弃的运动过程。佛山海事局的智慧监管模式并没有采取激进式的全盘否定、打倒重建的革新方式,而是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上采用较温和的方式进行修正整合,既保持了佛山海事局内外部的稳定,又最大限度的挖掘了潜力,这种辩证的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了起来,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佛山海事发展由肯定传统的监管模式到否定传统的监管模式,再到否定之否定传统监管模式(即传统模式的扬弃,监管模式的转型),整个历程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工具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佛山海事转型的方法论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佛山海事的科学发展和成功转型,工具正义是实现范式正义的重要手段。
第一,佛山海事转型采取了历史、比较与逻辑三者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关于海事转型发展的问题,业界各方所持观点各不相同,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概念的解读须进行大跨度的历史梳理,这是论证的前提。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理论的整理,找到海事转型中的各种发展正义观的历史传承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清晰的历史线索。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转型发展的理论的深层基础,阐明新型海事转型范式正义的逻辑演绎过程,形成完整的逻辑线索。
佛山海事正是从历史和逻辑两条路径,对传统监管和服务范式进行了选择性的批判,指出传统海事范式的局限性。佛山海事人从时间的维度解读海事发展的历史,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指明了海事发展之路,通过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作用,论证了生产劳动对海事转型范式构造的推动。佛山海事人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学时,从成本和效率出发,通过层层逻辑递进,找到海事发展的规律,最终得出“三化”建设本质上就是提升海事先进生产力。无论是“科技+管理”双轮驱动战略,还是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都是通过历史和逻辑相结合得出的正义方法论。
佛山海事转型采取了比较的论证方法。如果仅仅从佛山海事转型自身的理论出发论证其范式正义,还不够有说服力,通过将佛山海事转型模式同其他局监管与服务模式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和局限性,通过与其相互批判和回应,使佛山海事转型理论在激烈的理论交锋中,将自身的理论价值得以呈现。
第二,佛山海事转型采取了辩证和实证方法。海事转型的范式正义是海事发展讨论的主题,针对海事监管与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论证,结合了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凸现转型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无论“3+1”监管模式,还是三融合监管方法和“6个电子”智能化监管手段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检验成果体现在诸如日间船舶监管覆盖率、电子巡航比率以及在智能管理系统发现违章并处罚的比率等监管转型的重要评估数据中。同时,在考量转型现实问题时运用辩证方法科学的把握海事发展规律,找寻转型范式正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观,人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单位集体和个人的价值正义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是履职的政治保障。
康德认为意志的品质、动机的性质只有在出于职责的动机才是道德的。佛山海事在单位建构、选拔和任用时,吸取了西方古典哲学的价值正义观,如采用了柏拉图的提拔智者和勇敢忠诚实干的人正义思想,也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他认为,正义是给予人们应得的东西,正义是帮助人们根据他们的美德找到合适的角色。佛山海事局在转型过程中动员全体职工,群策群力,共同推进佛山海事局监管转型建设,既有老海事人的献策献计,也有海事青年的埋头苦干;既有局领导班子的运筹帷幄,也有全体职工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美德、能力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共部门的价值正义往往表现在人本、权利、公平、责任四大方面。人本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内容,权利是群众得以尊重的价值追求,公平是确保社会正义的标杆,责任是民主政府公共部门的产物。佛山海事局从追求公共部门的价值正义出发,关注民生,构建海事服务新格局,将单位的价值正义日常化、具体化,体现在船畅其运、货畅其流、人畅其心、民畅其行等多个方面。佛山海事全体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追求个人与所在集体的价值正义。
佛山海事推进改革转型,实现现代化,建成国内一流的经济执法体系,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价值力量推动。佛山海事在转型过程中还要更加注重塑造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关注转型中的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第一,要拓展改革转型行动的体制空间。佛山海事要继续演绎监管和服务转型的传奇,就要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赋予基层执法人员能办事,办成事的“尚方宝剑”,敢办事,愿办事的激励机制,要进一步打破体制的束缚,尝试建立改革压力型体制、变革人事制度、固化核心价值观、弹性化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调整被严重窄化的政治教育思路。
第二,要构建改革转型行动的生态机制。在佛山海事改革转型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弥漫着守旧气息的环境让给人人都固步自封,洋溢着创新活力的环境激励着人人争先。要建立有意义秩序的生态机制,要给行动者松绑满足放手做事的逻辑;要建立健全自我增强机制,宽容改革的良性异化,满足弹性空间做事的逻辑;要建立成熟规制,满足常态化做事的逻辑。
第三,要加强行政伦理的建设。行政伦理有助于佛山海事转型,逐步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逐步达到善治的要求,即“合法、法治、透明、回应、负责”,充分实现公民与政府“权、责、利”的有效补充和配合。要做好体制伦理、组织伦理、政策伦理、职业伦理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行政伦理的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和整合作用。
第四,要克服转型发展的路径依赖和黏性。改革转型到一定时期,随着制度和观念的固化,可能会锁定平衡点,达到多种均衡,造成效率底下,造成制度的惯性即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会延迟甚至阻碍下一轮更深层次的改革转型。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是有黏性的,这种黏性来自利益群体的抗争,还包括人们对于体制机制的疑虑,参与渠道的阻隔以及理论指导和技术指导的缺失等多个方面。要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必须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克服路径依赖和黏性。
时代营造了实干的好政治生态,佛山海事的智慧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正义范式告诉我们,改革转型不必是道义的大命题,但却蕴含深层次的道德信仰。佛山海事转型从海事的本职工作着手,本着谦抑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既从发展的“增量”上做文章,又在最大限度的用好“存量”;始终把问题作为导向,小舞台上唱大戏,微改革大转身,小队伍走向大社会,小单位大理论,小机构大社科,通过精细管理的点滴“聚变效应”打造软环境,正是这种不放弃对佐证不懈追求的精神,最终产生了非线性的界限点效应,同时也诠释了不一样的智慧监管与公共服务的正义。
[1]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01.
[2]蔡伟.让转型成为建设人民满意佛山海事的强大引擎[J]:珠江水运.2014.10.
[3]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