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高任遨游
——“逐梦他乡重庆人”北美行侧记

2016-08-11 05:57向泽映
今日重庆 2016年2期
关键词:西雅图多伦多华人

◇ 文 图/本刊记者 向泽映

海阔天高任遨游
——“逐梦他乡重庆人”北美行侧记

◇ 文 图/本刊记者 向泽映

羊年金秋,天高云淡。

一架波音777客机从北京经太平洋上空至北美,划了一条长长的弧线,像一道绚丽的彩虹,更像是一座友谊的桥梁。

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电集团组成的“逐梦他乡重庆人”北美行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正式启动,一场中国新闻史上规模空前的跨境报道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此次北美寻访活动分成两个小分队,前后两个多月,深入美国洛杉矶、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和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等地,拜访使馆,会见同乡,对接采访。寻梦、追梦、拍梦、写梦,收获颇丰,感悟良多。

寻访美加小组成员和华盛顿华人华侨合影

“天使之城”的中国天使

2015年10月9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波任组长的北美寻访先遣小分队一行6人,经过12小时航程,来到了美国洛杉矶。

洛杉矶是美国西部海滨城市,按照人口排序,洛杉矶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一大城,也是美国的第二大城市,总人口400多万。多年来,这个富于传奇、极度浪漫的地方,成了全世界豪门巨贾、明星达人公认的“天使之城”。

一下飞机,旅美华侨李建明接到我们就急往主城区赶,原来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孙鲁山副总领事和在大洛杉矶地区的重庆人已在一家中餐馆等候多时。

周波简要介绍了此行的背景、目的以及计划、安排,希望得到使馆的支持和帮助。

孙鲁山是山东人,他和新闻人仿佛“见面熟”。原来,山东电视台以前开办过《天南海北山东人》节目,他本人在加拿大多伦多常驻时,节目组也采访过他。“但像《逐梦他乡重庆人》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节目还未曾见过,”他对重庆如此大手笔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深表钦佩和赞赏,并表示全力配合把寻访活动组织好实施好。

孙鲁山介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4000多万,美国是全球第二大华人聚居地,有三四百万。他谈起对重庆人的印象:“在美国的重庆人开放、敬业,进取心强,数量不太多,但影响力很大,在许多行业特别是科技、教育界多有建树。他们秉持着爱国爱乡的宝贵品质,与祖国内地紧密相连,发挥了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同餐叙的重庆老乡中不少人已是业界翘楚,在中美科技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另一种“天使”的角色。

51岁的万大庆,璧山区人,在国际数学杂志发表论文上100篇,其中7篇论文在国际最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解决了著名的Dwork猜想等一系列数学顶尖难题。他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现主持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海外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

毕业于重庆大学的陈肖纯,在洛杉矶创办了一家工商管理培训中心,也是国务院外专局批准的境外八大培训中心之一。在国内,他成功创办了郑州布瑞达理工职业学院,后来改名郑州城市学院。为此,河南省政府授予他“黄河友谊奖”。

今年43岁的重庆老乡冉雄飞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原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专职记者。2009年,他怀揣当一个“超级英雄”的梦想,漂洋过海到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攻读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他组建了中国龙体育俱乐部,用业余时间带领一批包括自己的儿子卡卡在内的足球队员,希望帮助那些追求职业理想的运动员梦想成真。“经过几年拼搏,4名队员通过代表州最高层次的NHPSA俱乐部选拔。”冉雄飞激动地向我们介绍,仿佛在进行球赛现场解说,“卡卡,也入选了!”

听了一个个鲜活的逐梦故事,我们心生敬佩:这些来自重庆的天使,真的了不起!

重庆遇上西雅图

采访第二站:西雅图。

对许多重庆人来说,西雅图并不陌生,因为西雅图和重庆早在1983年就缔结了“姐妹城市”关系。西雅图被认为是垃圾音乐、油渍摇滚的诞生地,也是重庆人喜欢的星巴克咖啡的发源地。我们到西雅图时,正巧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在播放《城市1 对1:重庆对话西雅图》。

西雅图是拍摄电影的好地方,据说以西雅图为背景的电影达36部之多,多年前一部《西雅图夜未眠》让西雅图成了众多信男信女眼里的“爱情圣地”。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图》作为情感戏的华语影视剧续写了《西雅图之恋》的浪漫:来自中国大陆的弗兰克医生与代孕女文佳佳在片中细腻、生动的情感演绎,成为华人圈里的热门话题。

影视是现实的观照。大多数华人刚到西雅图时,工作、生活充满艰辛,他们的奋斗经历都是一部部传奇。像弗兰克医生这样的美漂原型大有人在。

说来也巧,在西雅图港湾一家古香古色的中国餐厅,我们所采访的“逐梦人”有好几位来自医疗界。

毛尔加,56岁,地地道道的渝中区人。上世纪70年代读书有讲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选择了学医,他的理想是当个医学家。1979年考入华西医科大学口腔系,1988年由国家教委派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留学,攻读口腔病理学博士。从1992年到1996年,赴西雅图一家癌症研究中心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牙学院做傅士后。1996年他又在俄罗冈医科大学继续攻读牙周病学和牙种植学。别人读书,最多不过“十年寒窗”,他一读就半个甲子。毛尔加医生成了中国的“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并获得了华盛顿州牙科行医执照。2003年—2006年连续被同行评为“美国最佳牙医”。他现任美国西北牙周病和牙种植中心主任,西北华人口腔医学会会长。

毛尔加教授的夫人叫张维,非常热心,听说我们要来采访重庆老乡,马上联络了来自重庆铜梁的杨剑锋医生。

杨医生曾就读于重庆一中,67级学生,成都中医学院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并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中医药学。和毛尔加从事牙医比,杨剑锋在美国执业的难度可想而知。且不说行医执照难弄,光要改变美国人对中医根深蒂固的偏见就令人伤透脑筋。巴蜀自古多名医,诸如涪翁、程高、郭玉之类。杨医生博采古今,中西合璧,先在西雅图华人聚集区开中医中药店,悬壶济世,口碑传名。如今,杨剑锋已有多家中医和针灸诊所,成了闻名遐迩的大医生。

谈及中医成就,杨剑锋甚是谦虚,忙把老中医马寿椿推到前台:“马老才是中医大家,有料。”

马寿椿,少年时期就读于重庆八中,在国内的大学主攻中医,毕业后有志于出国创业,现执业并定居于西雅图。

白宫

“中医一开始并不被理解接纳。许多外国人看到中医的针灸、刮痧、拔罐觉得挺神秘,有的还以为是东方巫术。”马寿椿说,“现在好了,中医得到认证了。”马寿椿行医、执教40多年,医理精深,经验丰富。他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医治了大量疑难病症。尤其难得的是提出了“癌在三焦”的理论,由此总结出独特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癌症治疗有了较大突破。他是全美首批17位免考获得中药资格认证者之一,并几次为全美中医针灸考试委员会题库出题。1996年,马寿椿获华盛顿州中医针灸学会年度风云人物奖。

马寿椿今年71岁了,但容光焕发,声如洪钟:“人活着要有目标,不管什么年龄的人都应该在希望中生活,才有意义。”他希望中医国际化进程快马加鞭,他对中医的传承充满自信,用一副对联激励后生——上联:千里重山出竹笋,个个成竹;下联:万顷碧波养珠蚌,蚌蚌生珠。

马老的女儿马蕾,今年44岁,也曾就读于重庆八中。她本来是学理科,弄高科技的,大学毕业后曾任美国波音公司资深软件工程师。但她从小受父辈影响,喜欢医道。后来,她跳槽,改行,任美国波士顿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心率管理部软件研发组长,负责研发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器。

马蕾还是一位出色的医药义务宣传员:2015年9月24日,彭丽媛陪同习主席访西雅图,马蕾在华人圈里发了照片:第一夫人探访顶级癌症研究中心。10月5日晚23:26,她像新闻记者一样第一时间抢发快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医学诺奖。她在微信里发评论:“感觉开心骄傲的一天。祖先的智慧得到传承发扬,几代人默默无闻的努力与付出,得到医学诺奖的肯定。医药的本心为解救民众疾苦,向默默无闻、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医药卫生工作者致敬!”

芝加哥

华盛顿:我有一个梦想

2015年10月12日,我们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参观了著名的林肯纪念堂。

50多年前,亚特兰大牧师、民权运动标志人物马丁·路德·金组织发动了“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大游行,并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这次演说深深打动了包括肯尼迪总统在内的各阶层白人的心,促成了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正式结束了美国黑人的被歧视地位。

《我有一个梦想》被我国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影响和激励着一大批中国留学人员,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和奋斗,逐梦异国他乡,施展才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彭德职业中心,华盛顿及周边的重庆人齐聚一堂,教室的墙上挂出了一条横幅,上书:美国华盛顿地区重庆同乡会。

西装革履的会长朱晓波来了段开场白后,众乡亲争相介绍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创业历程,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

“我是甘一飞,现为美国豪尔德学院教授、艺术家,独立策展人。”

他从小就有自己的梦:当画家。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他成了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生,主攻国画,但常常跑去旁听油画课。后获学士、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他生性不安于现状,名字都带豪气:不飞则已,一飞冲天。1990年,他到美国田纳西大学,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同年,他在美国田纳西诺克斯维尔市艺术中心举办了“黑白的旋律——甘一飞水墨画展”。这回可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画展引起了轰动。随后他把国内艺术介绍到国际,把国外艺术带进中国。他不停在太平洋上空穿梭。1997年,他成为美国水墨画协会评奖主席;2009年,荣获美国政府专为促进社区文化艺术发展成就卓著者颁发的“美国成功奖”。

其实,类似的励志故事还很多。

孙浪,早年就读于重庆长寿一所高中。其后,在大洪湖度过了半年知青生涯。恢复高考第二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1994年,他登上飞往俄罗斯的飞机,开启了海外求学之路。1996年,他来到美国东南大学留学。4年后,从美国东南大学毕业,和同学开启了外贸事业——将中国小商品运到美国出售。

近年来,孙浪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和二战陪都重庆之间来回奔忙。他将目光定格在曾经承载他青春记忆的长寿大洪湖,致力于将此地打造成“东方日内瓦”。“我规划建设一座飞虎队纪念馆,再建一家史迪威博物馆分馆。”孙浪说,“《日内瓦公约》缔结的意义,即为了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而在大洪湖建设飞虎队纪念馆,正是为了缅怀当年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美国飞行员,当然也是为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我是律师,西南政法大学校友。”程绍铭,在美国华人眼里,绝对是个传奇人物。

198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1996年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留学。2001年,程绍铭获佐治亚大学“杰出国际学者奖”,次年获美国司法部颁发的“杰出国际人才奖”。

程绍铭本是个武林高手,业余时间在美国开班教授太极、八卦拳,曾获4枚武术国际金牌。但他,想当个大法官,做一名有良知的华人律师。有一次,一位华人被美国的一名司机撞伤后,该司机反而指责华人撞了他的车,要求华人赔偿。程绍铭得知此事,二话不说,免费代理诉讼,赢得了官司。

“我是华人律师,”程绍铭说,“我要维护华人的尊严!”

与多伦多华人老乡的全家福

站在“世界之都”的十字路口

纽约,地处美国东海岸的东北部,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因为联合国总部设在此地,故有“世界之都”的美誉。位于市中心的时代广场,热闹非凡,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走在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的曼哈顿街头,仿佛行走在重庆的渝中半岛。位于曼哈顿岛南部的华尔街,是美国财富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这条长度仅500米的狭窄街道两旁有3000多家金融和外贸机构,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均设于此。

上世纪70年代,重庆忠县偏僻小村,一个山里娃降生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位名叫喻甫祥的平民子弟,20年后竟成为美国金融帝国华尔街的股市精英。

家道贫穷,全靠爸爸当石匠挣点零用钱。后来爸爸突然离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那一年,喻甫祥初中还未毕业。

逆境迫使喻甫祥比别的孩子学习更勤奋,更刻苦。1990年,他获得了全国数学联赛四川省第一名,随后被保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在中科大数学系的4年里,他拿到了宝钢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等6项奖学金。因为成绩优异,提前一年毕业,再次被保送日本东京大学。经过两年攻读,顺利拿到数学硕士学位。1998年,喻甫祥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跨入校门半年多,喻甫祥就把博士资格考过了。经著名数学家邱成桐推荐,转到波士顿的布兰戴斯大学继续深造,后又到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运用数学。

2008年初,华尔街上的著名做市商——骑士集团(上市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顺利进入该集团,成了做市商的一名员工。喻甫祥的工作就是运用数学模型,分析股票形势,形成新的投资交易决策。这几年,他运用数学特长,为企业设计了新的交易策略模型,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率。在人才济济的骑士集团,他也从最初的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公司大宗商品交易部计量分析室主管。现在的喻甫祥,算得上华尔街的股市精英,有人说,他手指往下一摁,整条华尔街就要出现剧烈震荡。

就是在这“世界之都”,就是在这“世界的十字路口”,多少年来,有多少人,梦想有那么一天,能有一席之地、一足之地!

在这次寻访中,有一个重庆老乡,也曾是大巴山的山里娃,如今已是闻名于世的著名书法家。他,就是“面庞很中华、品格很中华”的庞中华。

1965年,20岁的庞中华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地质勘探队员。他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以竹代笔、以报为帖,练习写字。日积月累,自成一格。

1980年7月,他的处女作《谈谈学写钢笔字》公开出版。此书一出,洛阳纸贵,一版再版。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本小册子销量竟突破了1000万册,成为整个80年代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庞中华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并担任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

纽约郊外

功成名就的庞中华从来没有放弃追求。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把中国的书法文化推出国门,推向世界。

2011年9月,已经66岁的庞中华和妻子王昌芝,第一次赴美国纽约探望女儿。纽约的一些华人是庞中华的“粉丝”,借机拜师求艺。本来是探亲之旅,竟成了讲学之旅。消息很快传到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美国名校,纷纷邀请庞中华前去演讲授课。不久,联合国总部也邀请他去作书法演讲,开办书法班。2012年4月,庞中华书法班在联合国如期举行,为期三个月,每周一课,听众云集,反响热烈。

2012年、2013年,经联合国中文部负责人何勇推荐,庞中华两次出席“大纽约地区中文教师学会”千人年会,进行演讲和辅导。来自纽约州几百所小学、中学、大学的校长和教师,以及孔子学院的师生参加学艺,很快在纽约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书法的“龙卷风”。

庞中华在他古稀之年,在美国建立起了海外书法教育基地,实现了他人生梦想的第二次飞跃。但他始终未忘哺育他成长成才的巴山蜀水。他在纽约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忘不了,我在重庆成长,我的处女作就是在重报老总王古泽的鼓励帮助下发表的。”记者借机请他给重报读者留点墨宝,他欣然命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崇山峻岭,锻造了重庆人坚忍不拔的毅力;激流险滩,陶冶了重庆人敢闯敢试的胆识;移民搬迁,铸就了重庆人开放包容的胸怀;红岩精神、黔江精神、三峡移民精神,也哺育了一代代重庆新型移民。

重庆妹子范智华,现任新泽西卫生部公共健康实验室主任。作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博士的她,工作就是和危险捆在一起。美国“9·11”恐袭现场、汶川地震灾区,都曾是她的实验室。她是国际环境暴露科学协会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全球化学暴露科学的带头人之一。

33岁的张效铭,涪陵人,在纽约长岛创办在线中学,目前学生总数过千人。2012年获美国国家杰出人才移民荣誉,2013年作为杰出华裔企业家代表获得美国总统奥巴马接见。

郑昌熙,32岁,从巫溪农村走出来的科学家。29岁时,他就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的第一位华人教授;30岁,被福布斯评选为全美30 位30岁以下科学和医疗领域的科技青年才俊。

酉阳张师与,15岁代表中国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被誉为全球最年轻的世界记忆大师。目前就读于美国纽约大学,现年21岁。

重庆人,作为一组自强不息的群像,正屹立在世界之都的十字街头。

多伦多

多伦多有个“家”

“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这是前些年流行的一句俏皮话。到加拿大采访了“逐梦他乡重庆人”,才知道这“大家拿”不是拿走,而是拿出,出钱出力。

加拿大,仅有148年建国史的国度,人口3500多万,和中国重庆总人口相当。华人在加拿大广大农村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在大城市数量众多,其中多伦多华裔人口更是加国之冠,约40万人。

从纽约城飞行1小时左右,我们就来到位于安大略湖畔的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

没想到,开车接送我们的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更没想到他是一位大学教授。

老教授名叫王鼎益,1945年生于重庆南川,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但在“文革”期间,他被分到南川区农场“修地球”。改革开放后他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并于1987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加拿大纽布朗什维克大学物理系高级研究员,中国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特聘专家。

王教授邀请我们参观多伦多市中心的标志建筑——多伦多电视塔。空中俯瞰,整个多伦多城区以及安大略湖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

“多伦多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多元文化之城,也是全国有最多移民生活工作的城市。当地居民来自100多个民族,讲140多种不同的语言。”王教授告诉记者,“多伦多共有5处唐人街,市中心及市郊有70多家华人商场,除了英语和法语两种官方语言之外,粤语是第三大语种。华人一家亲,有很多自己的社团组织。”

重庆与多伦多有缘。1985年,时任多伦多华商会会长陈丙丁律师,受多伦多市长艾格顿委派,偕同两位市政府高级官员到中国重庆和成都考察。考察组最后建议与重庆缔结姊妹城市。1986年,艾格顿市长在陈丙丁律师的陪同下,率团到重庆并签署了缔结姊妹城市的正式协议。陈丙丁律师一直担任“多伦多—重庆友好协会会长”,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

巴蜀同根,自古一家。周杨茜女士,自幼生长于天府之国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华西大学高材生。1967年,周杨茜与夫君移民多伦多,几十年的海外生涯使他们深知移民生活的艰辛。她有一个梦想:在多伦多成立四川同乡会,让巴蜀移民有一个“家”。在她的奔走联络下,终于在1995年1月正式成立多伦多四川同乡会。在她的主持下,制定了会章,创办了会刊,她用爱心谱写了同乡会会歌——《没有泥土哪有花》:“没有泥土哪有花,不是生根哪得瓜。爱的种子轻轻撒,用心播种会萌芽。”

周杨茜之后,丁道谦博士成为继任会长。

丁道谦博士,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后任加拿大汉博理工学院的教务长,多伦多川大校友会秘书长。他热心公益,无私贡献,使四川同乡会发展成拥有近千会员的大侨团。后来重庆直辖,他又负责起重庆籍老乡的组织、联络。为表彰他敦睦乡谊,服务侨社,造福社会,加拿大安省政府特向他颁发了安省义工奖章。

对于配合本次北美寻访,丁道谦博士做了大量的发动、准备工作。随行记者重庆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丁道谊是他的亲弟弟,他告诉我们:丁道谦去年夏天就计划回渝探亲访友,但为了接待北美之行的采访组,他的休假一拖再拖,甚至放弃中秋佳节。

林肯纪念堂

为了让我们吃得好睡得好,丁道谦和同乡会的老乡们做了精心安排。原计划,在川味轩聚餐,让寻访组成员尝尝异国他乡的麻辣味。旅加华侨杨嘉余知道后,强烈邀请大家到他府上做客,品品地道的家常川菜。杨夫人其实是山东人,但自从成了重庆媳妇后,苦练基本功,厨艺大进。为了这顿家宴,她忙活了两三天。

那天中午,酒菜满席,高朋满座,大家兴高采烈,笑逐颜开。最让人感动的是,我们寻寻觅觅的采访对象像从地上冒出来一样涌现眼前:多伦多一级警官,以三个回合击败了从海军陆战队转业成警察的白人对手夺得武术总冠军的胡一;重庆出生,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目前已入选安大略省队的女足球星李炜星;曾任加拿大重庆大学校友会首任会长,现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工程及应用化学系教授、副系主任的贾强;在加拿大读中学,现年14岁,连续数年暑期到甘肃省宕昌县义务支教的黄爱玲等等。

遇巧的是,重庆著名诗人傅天琳也在座。原来,她的女婿张传兵是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副总领事,听说采访组到多伦多寻访“逐梦他乡重庆人”,当即赶过来看望大家。傅天琳,鲁迅文学奖获奖者。她曾在《梦话》里以诗寄语小女儿:“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如今,她女儿已长大成人,安家立业,成了驻外工作人员。这无疑是当妈妈的期待,但“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傅天琳另一首代表作是《母亲》:“在田野,母亲你弯腰就是一幅名画。”“在母亲博大的清芬里,我只有一粒绿豆的呼吸和愿望。”而此刻用这些诗句来表达海外游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是再适合不过了。

宴罢,傅天琳老师提议拍照留念,众乡亲齐声说好。随着“咔擦”一声,一张充满温馨的“全家福”问世。

别了,温哥华

温哥华是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我们来到温哥华时,已是华灯初放。重庆同乡会的常务副会长张文美率领手持鲜花的美少女早已等候在机场大厅,让我们倍感亲切和温暖。

车上,重庆老乡向我们讲述了温哥华的来历。很久以前,华人就开始远渡重洋来这里淘金、伐木,那时把温哥华称为“湾高花”和“温哥巴”。清末民初,音译逐渐统一为“云高华”或“云哥华”。后来,华人移民增多,因当地气候温和湿润、环境宜人,习惯成自然,通称温哥华。

在加拿大,华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温哥华的华人要占城市总人口的30%多。漫步街头,到处是写着方块汉字的广告招牌,恍然置身香港、澳门一般。

我们来到名叫“九记”的中餐馆,几十位老乡济济一堂,喜气洋洋。大家见到我们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左右端祥,问寒问暖。“冯旭,银行学管理硕士,本人是麦克风地产经纪公司的地产经纪。”“我叫魏昌俊,是重庆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大家争相自报家门。

掌声响起,温哥华重庆同乡会创会会长陈华热情致辞:“作为媒体人,我十分欣赏‘逐梦他乡重庆人’大型人物故事寻访的创意。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重庆不仅走出了大批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此次全媒体的采访也展示了重庆媒体走在了时代前沿。”他鼓励在加重庆人凝聚起来,讲出自己辛酸苦辣的同时,更多弘扬正能量,为重庆发展加油。

张文美介绍,在大温哥华地区的重庆人有5000多人,同乡会有强大的团队,理事们遍布各个行业且都具有相当影响力。同乡会将发挥好桥梁作用,推荐优秀的重庆人讲述有血有肉的故事,也借这个节目把重庆更好地推向世界。

的确如此。温哥华聚集了一大群来自巴山渝水的各色英才,在他们身体里保存着重庆远古巴人的血性,血脉中张扬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采访多伦多华裔警察胡一

寻访途中

顾雄,生于1953年,在大巴山度过4年知青生涯,在工厂当过两年工人。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1989年,顾雄走上了到异国他乡追逐梦想之路,来到加拿大阿尔博达省的班芙艺术中心学院。迫于生计,顾雄不得不打三份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从别人不屑一顾的垃圾中得到灵感,创作了很多以垃圾为题材的美术作品。1991年,温哥华举办了一个题为“顾雄的世界”个人画展,展出了50余幅“垃圾画”作,大获成功。2005年,顾雄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聘为副教授,5年后又被聘为终身教授。

唐露,生长在重庆北碚,1985年,她从重庆建工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做助教。1988年,她来到加拿大,考上了曼尼托巴大学研究生。1990年,快毕业的唐露进入一家医疗机构设计公司,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但坎坷接踵而至:第一次面临失业,她冰上独行2000多公里;作为单身妈妈,带着女儿到公司去加班;屡遭挫折的她,差点在吊桥上结束年轻的生命。但她最终振作起来,成为第一位取得加拿大卑诗省注册建筑师资格的中国女建筑设计师。她的身上充满了重庆女性的干练和泼辣,她把成功归结为重庆妹子坚韧不屈的基因。

綦江妹子梅蕾也用行动作了佐证。1991年,重庆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她,顺利分配到成都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应当说这是一份让人羡慕的铁饭碗职业。但她选择了放弃,她辞职下海去广东。2003年,梅蕾拖着几岁的女儿来到温哥华,考入UBC大学。毕业后,在加拿大联邦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但她最终从联邦政府辞职,再次决定从头创业。现在,梅蕾在温哥华开创了自己的法律咨询公司,在国内也开办了移民、留学的咨询公司。她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一位洋老公。“我对重庆的感情深切入骨,我身上流淌着的是重庆人的血液。”梅蕾动情地说,“这些年我漂泊海外,但不管走多远,重庆都是我的根。”

乡音、乡愁、乡情,是每个海外游子割舍不断的牵挂;家园、家乡、家国,是每个华夏子孙挥之不去的情怀。

硬笔书法家庞中华为“逐梦”栏目题词

其实,回想寻访北美期间,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华人社团和重庆老乡的热情相待。无论是否是候选人物,也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大家都不辞辛劳从四面八方赶来见面。

谢才明,中国水上“梦之队”的元老,上世纪80年代中国国家跳水队队员,之后在国家队任教,现在美国圣母大学任跳水总教练。那天中午,芝加哥举办马拉松比赛,全城戒严。就为了和重庆同乡见一面,他驱车绕道近200公里。

大匹兹堡四川暨重庆华人协会的莫小平,专程从匹兹堡赶来参加在纽约的见面会,还带来了习近平主席访美时赠送给当地侨领的“钓鱼台”中秋月饼,请大家品鉴、分享。她表示,在大匹兹堡有不少出色的重庆人,他们的事迹都很为家乡、为祖国争光添彩,她将积极协助推荐更多有梦想有故事的重庆人。

这一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华侨华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眷念。

温哥华,是寻访组在加拿大的最后一站,也是此次北美之行的终点。客机起飞后,高楼、沙滩、海湾、彩色的枫林、白皑皑的雪山,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

这时想起了一部电影里的台词:离开并不代表结束,离开是下一次相遇的开始。

坐在机舱里,记者掏出了西雅图马寿椿夫妇赠送的一张歌单,上面印着他俩联合创作的歌曲——《故乡泥土的芬芳》:

“捧起一掬泥土,从我那遥远的故乡。/她陪我漂泊、闯荡,她给我勇气、力量。/捧着故乡泥土,溶入那异乡的土壤。/游子的血液里,永远散发着故乡泥土的芬芳。”

多么温情的音符,多么优美的旋律,那是逐梦他乡的重庆游子的梦语,也是所有海外华侨华人的心声。

The Sea and Sky are Boundless Travel

猜你喜欢
西雅图多伦多华人
何为“华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NBA重回西雅图?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西雅图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伦多
遇见西雅图
《为奴十二年》摘多伦多大奖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2009版芭比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