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如粥

2016-08-11 14:07胡双庆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脑死亡冷漠奇迹

胡双庆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每天都和她的儿子聊天,总给他讲一些他小时候的故事。

她每天总是会利用一大部分时间来给他熬粥,用那种最长最大、颗粒饱满、质地晶莹、略带些翠青色的米粒,一颗一颗地精心挑选。如果偶尔一不小心手指沾上了两颗,她会将它们放进米堆,重新挑选。她把那些米洗得很干净,然后放进一只棕色的瓦罐中,倒上沉淀过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则粥会受热不均匀。她把火儿侍候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

熬一锅粥,通常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进一只花瓷碗里,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对着粥吹气,直至吹到自己呼吸困难,粥才凉了。她微笑着用汤匙喂给儿子吃,可是儿子却闭着眼睛,漠然地拒绝了她。她并不生气,微笑如昔。

第二天,她继续拣米、熬粥、吹凉,也继续接受拒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手指已经变得粗糙而迟钝,她摇晃着的脑袋已经白发丛生,她的力气也大不如从前,往往是粥凉到一半时便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必须借助蒲扇来完成剩下那一半的降温。可是儿子依然冷漠地拒绝着她。她始终微笑着,下曾流下一滴眼泪。

这种热情与冷漠的对峙持续了8年零73天。第8年零74天,她正和儿子讲着他小时候的故事,儿子突然睁开眼睛,不太清楚地说了声:“妈妈,我要喝粥。”她顿时泪如雨下——那是自从医生宣布他脑死亡后,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医生说,像他这种情况,苏醒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

儿子那天吃到了母亲熬的粥,其实并不像她描述的那么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还带有咸咸的眼泪的味道。可想而知,母亲当时是多么的激动!

故事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三个月后,就在儿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时,母亲却撒手人寰。临走前,她握着儿子的手,笑容安详且从容。儿子在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母亲的病历,其实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儿子昏睡了一年之后,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撑着一位肝癌晚期的女人与病魔对抗了七年?医生说这是个奇迹。儿子知道,创造奇迹的正是那可怜而尊贵、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读后一品

文章用大段篇幅叙写了母亲悉心照料儿子的故事,母亲的热情与儿子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读者设置了悬念。直到第五段,母亲八年多的努力终于创造了奇迹时,谜底才被揭开:她让八年前患脑死亡的儿子开口了!文章倒数第二段中,母亲七年前就被确认为肝癌晚期的事情则又一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读来催人泪下。

思有所悟

1.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2.结合上下文,对文中的画线句子进行品析。

3.文章第五段为什么要点明“8年零73天”“第8年零74天”这两个日子?

4.通读全文,你认为母亲所创造的“奇迹”具体指的是什么?

5.你是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

猜你喜欢
脑死亡冷漠奇迹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突然之间
东霞
论采用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挑战*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什么构成了奇迹
脑死亡立法为时尚早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谈脑死亡
刍论中国脑死亡立法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