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摘 要:本文旨在编制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根据国内外有关学习效能感研究文献,以高中生为对象,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问卷的验证分析,编制出的《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包括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能力效能、行为效能、环境感知效能和应对挫折效能。研究结果表明自编的《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作为测查高中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工具。
关键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信度;效度;高中生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1977年)提出,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项任务或能否达到某一作业成绩的内在主观信念。
班杜拉认为有强烈效能信念的人是这样的一类人:把困难的任务作为一种挑战而不是害怕;专注于任务;把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在面临困难时会高度努力;在面临失败的情境时会很快恢复自我效能感;在面对应急沮丧时感到较低的挫折。而效能信念较低的人则与之相反。班杜拉提出,一个人所感知、体验到的环境因素也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我国学者边玉芳认为,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学习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能更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张日昇、袁莉敏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外语成绩成显著正相关,即外语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其成绩也越高。
由以上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的英语学习能力的主观信念,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自我效能感还受学习者自身所在环境的影响,即他人对自己能力评价的言语和行为方面的信息;同时,自我效能感也是学业成绩的良好的预测指标。
国内很多学者参考Gibson&Dembo编制的《教师功能量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把学习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即学习能力效能感和学习行为效能感。边玉芳把学习效能感分为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两个大的维度,10个子维度,共64个测题。张日昇、袁莉敏自编的《外语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能力、面对挑战的效能感、努力和面对挫折的效能感4个维度。
国内外关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实证研究很少以学生学习外语方面技能为研究情境,并且国内现有的关于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使用没有统一的标准,英语是我国青少年必修的重要的而且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因此本研究试图以中国青少年的英语学习为情境,编制适合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感问卷。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首先对广西桂林某中学62名高中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初测问卷。问卷采取分层抽样团体测试的方式,对河南某高级中学339名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进行测试。
2.初测问卷编制
在对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体现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条目,结合理论构想,编制出高中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初测问卷。问卷包括53个题项,所有题项分属4个维度,包括学习能力效能、学习行为效能、环境感知效能和应对挫折效能。题目使用随机排序,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得分越高的表明英语学习效能感越好。
3.施测
以初测问卷对被试分年级进行团体测试,由研究者担任主试,采取统一指导语,时间约为30分钟。共发放问卷339份,获得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为92%。所有问卷所得数据用SPSS19.0.5和lisrel8.7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4.结果与分析
(1)项目分析
采用“决断值”(critical ratio;简称CR值)对问卷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即求各题项的临界比率来检验区分度。将各题项得分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得分前27%的被试为高分组,得分后27%的被试为低分组,把这两组被试每个题项得分的平均数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如果CR没有达到显著性标准,则表明该题项不能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应该删除。本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53个题项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53个题项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样本适当性系数KMO值为0.97,Bartlett球型检验卡方值为8962.17,自由度为1378,显著性P值达到了0.00的水平,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根据理论构想,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限定4个因子进行正交旋转,根据项目筛选标准:(1)删除负荷小于0.4的项目;(2)删除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上均有较高负荷且相差不大的项目。最后保留27个题项。结果表明4个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19.24%、17.27%、16.37%、13.44%,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32%。
27个题项中,最高负荷为0.712,最低负荷为0.464。最终确定高中生英语学习效能感问卷为4个维度,根据各因子的构成题项,对因子进行命名。其中,因子1包括9个题项,主要涉及学生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命名为“能力效能”;因子2包括7个题项,主要涉及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命名为“行为效能”;因子3包括7个题项,主要涉及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周围环境影响的主观感受,命名为“环境感知效能”;因子4包括4个题项,主要涉及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挫折的应对方式,命名为“应对挫折效能”。将高中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与理论建构的高中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结构相比,二者基本吻合。
(3)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克伦巴赫a系数(同质性信度)作为考察问卷的信度指标。从表1可知,高中生英语学习效能感各因子和问卷总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8-0.968之间,说明《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指标,项目间有良好的一致性。
(4)效度分析
一是问卷的效标效度。
以学生的期末英语成绩作为效标,计算其与英语学习效能感问卷的相关,结果见表2,发现问卷总分及其各维度均与学业成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
二是问卷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依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确立的4个因子作为潜变量,以问卷各个题项作为观测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lisrel8.7)进一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运用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矩阵,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完成参数估计。
评价理论模式的适合性时,主要看模型的拟合程度,具体指标如下:(1)χ2检验。一般用χ2/df作为替代性检验指标。χ2/df的理论期望指是1,越接近1,则越好。一般公认的模型和数据的拟合指标为χ2/df<5。(2)拟合指数。常用的拟合指数有RMSEA、NFI、NNFI和CFI,它们的数据值在0~1之间。一般认为,如果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NFI、NNFI和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本研究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各项指标说明模型与理论构想基本吻合。
三、讨论
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而英语又是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科目之一,因此,编制一个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英语学习效能感量表十分必要,这对于研究中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问题,帮助学生测量及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的许多学者编制的学习效能感问卷大都是由能力效能和行为效能两个维度构成,本问卷根据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增加了环境感知效能,根据其对自我效能感的解释增加了应对挫折效能。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其影响非常深刻,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甚至一个欣赏的目光就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念,在学习上投入更大的热情,愿意面对学习上的更大挑战;相反,那些从不被教师关注的甚至经常受教师责骂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天生愚钝,他们在困难面前总是畏缩不前,甚至放弃学业。除此之外,同学和家长对其的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学生所处环境对其效能感的影响很大,探索性因素分析也显示了环境感知效能的重要性。
本研究主要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的相关量表,结合现行课程标准中的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的要求,以及中学英语教师和心理专家的意见,经过科学和严格的程序,编制了能真实反映高中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问卷,问卷题目基本来自于学生实际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能切实反映我国高中生的实际英语学习情况。问卷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等心理测量与统计学处理,最后得到一个含有能力效能、行为效能、环境感知效能、应对挫折效能4个因素,共由27个题项组成的《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我国评鉴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可靠工具。
参考文献:
1.[美]班杜拉著,林颖、王小明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2-560.
2.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和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14.
3.佐斌,谭亚莉.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2,8(4):24-27.
4.杨心德等.初中生的自我有效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9(3):11-17.
5. 黎兵,杨嘉乐.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4:68-71.
6.张日昇,袁莉敏.大学生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外语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59-61.
7.魏源.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905-908.
8.答会明.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569-571.
9.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北京: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1-42.
10.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6-157.
(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