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6-08-11 14:34白显云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5期
关键词:孔乙己微笑情境

白显云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高语言能力,且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中国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师重现文学的情绪,情感溢出讲台,热情的形象。情感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它是人民追求真善美的原动力。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你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那天,我最专心,最认真,我喜欢你的微笑。”从那时起,我便时常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在分析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我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问题一:“怎样理解‘大约与‘的确?”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这样结尾?有何作用?”这本是属于对词语运用、文章内容、写作技巧的理解,而在明白了答案之后,学生就会明确:这是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悲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血泪控诉。学生自然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情、哀叹孔乙己的遭遇,强烈地憎恶旧社会,热爱我们的社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有关语文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智力,又熏陶培养了他们所应具备的良好情感。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三、充分领会文章的情感结构

人的情感是通过一定的文章结构来表现的。例如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里的省略号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发出自己的理解之声。看到文字里的,联想到文字外的,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让母亲对子女的这份沉甸甸的爱,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再如《荷塘月色》的情感结构中的两种对应,情感因素是随着情感转移变换流淌着的,它们时浓时淡,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和不稳定性,这正是作者情感世界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体现,是朱自清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真实情感。他既走出了一条自己感情喜悦之路,也有无可奈何才走这条路的哀愁,其思想是异常复杂的、模糊不清的。恰恰是这种难以言传的哀愁、难以言说的喜悦,才使《荷塘月色》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既厌恶黑暗现实,又不敢反抗黑暗现实;既向往光明,又不敢走向光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朦胧的身影,从而使学生对分析名家作品,不要单一认识,而要多角度思考,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深刻领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四、注重文本拓展延伸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该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怎样达到这一目标,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写作能力,沟通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功的作品,精彩的故事都是这样:言在此而意未尽。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它总是留给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想象的余地。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情感教学,教师把平面的文章变为立体的形象,让特定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使学生获得直觉的美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微笑情境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孔乙己(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种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