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晓新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非常优越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溺爱,很多事情都是有他们包办代替的,这种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弱,在家里常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长久下来,幼儿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这必将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幼儿的一生。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和屁股、自己睡觉等。《纲要》中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纲要》强调“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纲要》中还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在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工作三年来,我发现,很多幼儿的自理能力还是比较好的,基本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早上在家长送幼儿来幼儿园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会说自己家的小孩在家里不肯吃饭,不肯睡觉等等。于是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自理能力。
二、研究方法
问卷法:调查对象为实习的某幼儿园中(三)班全体幼儿41名,调查时间为20011年6月17日
三、调查结果
比较两张表,可以看出幼儿在幼儿园的自理能力明显比在家里的自理能力好的多,基本上能自己独立完成某一件事。
四、幼儿在家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这是最最主要的原因。现在的幼儿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十分的宠爱,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父母包揽了所有的事情,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老师都会让幼儿自己来做,从小养成幼儿的自理能力。但回到家里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常幼儿,幼儿吃的太慢而去急着去喂他们,这样就养成了幼儿以来别人的习惯。
2、幼儿没有掌握自理能力的方法和技能。幼儿因为年龄小,在自己做某件事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困难,只时,父母不是去教会幼儿,而是去代替幼儿做,这样导致有幼儿不会自理。
3、缺少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做一件事情时的兴致会很高,父母也会常常鼓励和表扬幼儿。但一旦学会了幼儿再去做这件事的兴趣就会大大减低,接着父母就代替幼儿去做,这样下来,幼儿练习的机会就一次次的少了。
五、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1.游戏中学习自理方法
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也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从各年龄层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自理方法。例如教扣纽扣时,可以让孩子最下面的一粒纽扣和纽扣洞,然后摸着往上一粒一粒的口,基本上所以的幼儿都能按照这个方法正确的扣纽扣,而且不会扣错。所以幼儿很快学会了扣纽扣。在教幼儿叠衣服时,可以以儿歌的形式来教幼儿,如:平衣服对整齐,先将“两袖”向前抱, 再把“腰儿”弯一弯,看看是否叠好了。裤腰对裤腰,裤脚对裤脚, 中间折一折,裤子就折好。 找呀找,找呀找,袜头、袜口找朋友,找到朋友反跟斗。这样幼儿学习的兴趣也比较大,而且也能很快学会。
在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原则的同时,游戏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践中要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善于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教育机会,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操作、探索、发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
2.在鼓励中培养自信独立
幼儿都比较喜欢教师表扬自己,所以对幼儿的要求不要太高,要经常能看到幼儿进步的地方,多给幼儿一些表扬和鼓励。例如,从表扬幼儿独立进园开始,让幼儿过渡到独立吃饭、穿衣服。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信心和独立性的支持,所以教师先要营造出一个“我能行”的心理氛围,从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教学或者游戏中如果增加了竞赛的成分,幼儿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时,也可以增加一些竞赛的成分,幼儿就会为了得第一名而去以最快的速度做某件事,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
无论是大人还是幼儿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学习—探索中学会一切的,因此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应当教给幼儿劳动的技能给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观察妈妈是怎样洗衣服的,爸爸是怎样刷牙的……从中掌握正确的方法。
3.在练习中锻炼自理能力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俗话说:熟能生巧。有了方法还需要不断的练习,反复练习是很重要的。通过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让幼儿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但还是要注意游戏性,例如在幼儿脱下衣服但很快就要穿起来的情况下,把衣服给小椅子“穿”上,一方面在游戏中又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孩子在活动后马上找到自己的衣服,节省了时间;在操作区有计划的投放系鞋带的方法。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并作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实践。
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天天做,时时做持之以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始如此。教师不能今天让孩子去自理,明天觉着孩子太辛苦或者太麻烦就一切代劳。这需要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把教育孩子当成教师的事业。
4.在家长支持中巩固自理方法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老师永不卸任的”。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是早期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家长要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园实施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也要取得家长的支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上演示教孩子的各种自理方法,使家长能够了解孩子是怎样学的;还可以展示孩子在生活中自理的照片,使家长能放手、信任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机会。
家庭可以创设充满趣味性和暗示性的多元教育环境,幼儿能力的培养单靠语言的指导是不够的,家长要注意利用环境和材料来说话。例如培养幼儿自己吃饭,可以将幼儿安排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和位置,使他不能接触到玩具和书籍,幼儿有自己的碗筷,引导幼儿安静地自己吃饭,刚开始大人可在旁边帮忙,用另一只勺子喂他,形成习惯之后让他自己吃,并要求全部吃干净才能离开。
在家中父母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孩子交往中,都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成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言传身教、耐心细致,多开展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并多与家长沟通,家园同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更好、更快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也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 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淑娟.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