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陕西省金融业的发展现状研究

2016-08-10 21:46席蒙蒙
商场现代化 2016年20期
关键词:金融业陕西省新常态

摘 要: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金融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在资金流动作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过程的同时,又受各部门波及影响,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形成网状关联,是国民经济的枢纽。本文对陕西省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予以分析,对于更好地发挥金融核心作用,促进陕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陕西省;金融业

一、新常态下陕西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1.多元金融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形成了以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期货为主体,以及小贷、典当等多元金融机构为辅助,业态门类齐全的金融业发展格局。

2.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持续提升

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直接贡献表现为金融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间接贡献表现为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2015年,陕西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15.49亿元,比“十一五”末2010年提高了2.9倍。“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金融业年均增速18.3%,高于GDP年均增速7.2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年均增速高7.7个百分点。

3.金融业务对经济的支撑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陕西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2415.24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760.61亿元。通常一个地区某一时点上的存贷款余额总和与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即金融相关比率(FIR),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金融化程度。2015年末陕西省金融相关比率为2.98,仅是全国平均水平3.39的87.8%,反映了陕西省金融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015年,陕西省4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6946.27亿元。地区股票市价总值与生产总值之比,即证券化率,可以反映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发展程度。2015年末陕西省证券化率3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3个百分点,证券化程度偏低。

4.陕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式单一

银行信贷是地方融资平台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例如西安城投集团,截至2011年9月从国家开发银行、西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16家银行共贷款218.03亿元,占其负债总额的59%。以西安为例,各区、县融资平台均为银行信贷,其中政策性银行占到很大比例,债券、票据等融资手段的发展较为缓慢。一方面,依靠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虽然能满足一定时期内的城建资金需求,但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进而影响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另一反面,由于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风险集中度的控制,造成融资规模有限,这种资金来源的单一和结构上的不合理,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即融资平台风险很容易传导到金融市场,引发全局性金融风险。

5.互联网金融业务刚起步,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挖掘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服务渠道和模式上的工具性创新。目前,陕西互联网金融才刚起步,截至2015年12月,人民银行颁发的200余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中,陕西有6家法人支付机构,其中5张为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业务,1张互联网支付业务主要用于煤炭交易,第三方支付市场几乎被“支付宝”、“财付通”等占领。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小微企业新型信贷模式等核心业务方面还需要开拓思路,勇于突破。

二、新常态下陕西省金融业的发展优势

1.“一带一路”政策优势

陕西省是我国西部地区交通网络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西安是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节点城市,处于“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位和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国家强力推进“一带一路”大战略,中、东亚区域协同发展为陕西创造了招进来、走出去、占先机、增总量、壮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国内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也为陕西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产业多元支撑优势

陕西工业门类齐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机械电子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国家对这些产业都有支持做强的规划。陕西省工业支柱产业总产值从高到低依次为飞机制造、能源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业、食品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工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工业,并逐渐形成九大产业群。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陕西省资源丰富多样化,省外、国外所需的经贸合作与陕西许多优势行业契合度较深,合作潜力和空间较大,尤其在基础设施、物流运输、信息化技术、装备制造、能源开采、信息化技术、食品轻工、旱地农业等方面合作空间十分广阔。

3.投资环境优势

2016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0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丝博会暨西洽会”)是国家正式批准的“一带一路”国际大会。陕西作为主办省份,成功签订各类投资和贸易合同金额7588.94亿元(含现场交易),同比增长28.1%。其中利用外资117.08亿美元,增长151.5%,省际联合6810.53亿元,增长22.0%,高新技术成果交易11.3亿元,下降64.0%,对外投资交易0.98亿元,增长7.7%,体现了陕西省在金融业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投资环境优势。

4.人文资源优势

陕西省是科教大省、高教大省和人才大省,其高新科技、高等教育、知识创新指数、知识传播指数,以及网络化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区。陕西教育和科研实力雄厚,拥有92所普通高校、1127家科研机构、50余万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学科体系、人才体系、科研基础设施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门类齐全,许多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知名度。同时,陕西又是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有6个国家级高新区,专利申请、授权量居全国第9位,在东部省份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同时,陕西人力的高素质、低成本优势,依然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这一优势将会为陕西省金融业的创新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陕西金融业的发展路径

当前,陕西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结合上述对陕西金融业的分析,精准决策,发挥金融杠杆和核心效应,驱动经济稳步发展。

1.充分发挥金融业支撑杠杆作用

陕西“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陕西金融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截至201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1%。但通过上述分析,陕西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水平和支撑能力,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效应水平不高,因此金融机构应紧密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创新服务方式,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改善疏通金融“血液”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加大定向调控力度,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小微企业,降低服务收费,充分发挥金融的绿色支点、资源支点及经贸支点的杠杆作用,为全省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拓宽融资渠道,控制金融风险

壮大陕西地方金融主体实力,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首先要重点推动西安金融商务区、功能区建设,让地方金融机构优先入驻发展;二是积极探索发展新型金融机构,争取在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地区进行金融改革试点,探索组建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机构多样化;三是着力发展民营小微金融机构,形成与大型商业银行客户群体有别,分工明确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陕西民营银行发展,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3.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金融创新

陕西金融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偏重于物料产品,对金融业自身,信息传输等服务产业消耗水平较低,因此陕西金融业应着力开展金融创新,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金融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工具和技术创新,形成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架构,努力营造金融创新的良好环境,深入推进金融制度的市场化、国际化改革。

参考文献:

[1]任宗哲,石英,裴成荣.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2.

[2]方光华,任保平.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与陕西对策论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2.

[3]马莉莉,任保平.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02.

作者简介:席蒙蒙(1987- ),女,汉族,硕士,河南开封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金融业陕西省新常态
新形势下国内如何进一步开放金融业
太阳第一家
123的几种说法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总工杨建军被调查
PYRAMID PAINS
似“定”而非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