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
摘要: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被公认为全球经济中的象征词汇。近年来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辉煌的背后却藏着巨大的隐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以低廉成本取得的制造优势不再适合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唯有加强质量层面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改善力度,不断推进“中国制造”的创新和品质改进,才能从容面对“中国制造”在占领国际市场路途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关键词: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
一、 中国制造的发展概况
如今,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标签之一,指我国从服装到电子产品广泛领域内商品形成的庞大工业制造体系。我国拥有健全的工业体系、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逐步发展成为了全世界的加工工厂,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这虽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劳动者所创造的利润被发达国家所获取。
国际上,世界工业出现新的变化,不断深入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趋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走势。同时,日渐全球化的制造业的专业化、信息化分工,使传统的规模生产转向集中精密制造。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工业的飞速发展,外资和先进生产的引进,并不断延伸至内地,获取了诸多制造技术、生产线,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来源和管理思想,与我国劳动力众多、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制造的进步。
二、中国制造遭遇的困境
(一)自主品牌不足。我国外贸出口产品主要是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长期以来,企图以降低成本的优势地位占领市场份额,忽视了自主品牌的开发,导致了国际地位和经济效益的下降。自主品牌的缺失,使外国企业赚取了由于品牌自主权所获得的丰厚利润,而中国制造只拿到了少部分的贸易加工费。
(二)复合型技术人才缺乏。据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制造工业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比例达35%以上,中级技术工人高达50%以上,仅有少部分初级工人。在我国,高级工人仅占4%,中级制造工人占36%,绝大部分集中于初级单一型工人,高达60%。技能人才、高级技工在一些地区供不应求,创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缺失,现有的技术难以转化为制造业的现实生产力,大大削弱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三)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出口低档产品,出口产品利润量小、可持续性差,遭到了贸易摩擦和各国纷纷发起的贸易保护举措。不断加深的国际贸易顺差态势,增加了外汇储备,浪费国内资源和劳动力,人民币面临新的升值压力,加深了我国与周边邻国贸易伙伴及世界范围内贸易摩擦,国际分工压力下的产品出口不确定因素加大。
三、制约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一)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长久以来,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能源成本才得以维持。但是,随着工资、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成本增加,以及针对出口的税收优惠越来越少,使得“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胜出的主要武器丧失。因而在物价不断上涨、成本持续上升的现实下,产品销售价格却难以提高,利润空间的缩小使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二)产业升级进展缓慢。多年来,科技水平落后、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工业的发展。因此,唯有加大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和发展,将高新科学技术渗透入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与信息业、服务业的磨合与交融,产业链条的一体化,才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企业自主能力、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之一。
(三)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中国制造”主要在低成本比较优势上获取价格优势来实现规模扩张,因而,追求速度和产量会让产品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存在在产品性能、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方面的不足,或卫生、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欠缺。近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遭遇“质量门”危机出现,甚至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降低了中国产品的国际地位。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是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又一方向。
(四)贸易保护愈演愈烈。随着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工业遇到威胁,遭受重创,引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纷纷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围追拦截,设置贸易壁垒和重重关卡。墨西哥等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进入对“中国制造”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行列,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四、中国制造发展之路——培育国际竞争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用更低成本、更高质量、更便利方式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加快技术研发,刺激自主创新,不断培育高科技含量产业;改善传统中国制造经济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科技含量少、“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布局,顺应世界工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聚度;要推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一体化,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主品牌。企业只有不断集中精力、加大对专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才能不断提高竞争力,形成自身独有的产权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政府应将推进自主创新与政府职能相结合,改进并落实扶持自主创新的措施政策,通过投资、转移支付、税收等手段,鼓励、引导企业增加技术研发费用,采取措施加大对企业科技成果运用转化的支持力度,把握 “中国制造”拥有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占领高技术复合型人才,是当今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应不断挖掘、培育劳动力的操作技术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工业大环境,使人力资源、智力得到充分利用,尊重工人的职业满足感、成就感,做好职业规划方向,建立良好的人才绩效、幸福感评价机制,打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局面。
(四)有效应对贸易保护。积极挖掘打破贸易保护壁垒的有效解决措施。一是规范企业行为,严抓出口秩序。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指导、协调、监督;二是制定科学的产品营销策略。引导企业分析市场状况、所属行业的竞争位置和发展阶段,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三是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调查和诉讼,积极维护自身的利益,保证权利的获得和义务有效实施;四是利用国际贸易组织,用正当的手段和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国制造”的合法权益。
五、结束语
“中国制造”不能总“物美价廉”、不能总广种薄收、利润菲微。在2010年后的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的发展之路必定是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把“中国制造”的危机化作加强品质监督、提升产品质量、改善产业结构的机会,让“中国制造”物美价廉,勤修内功,扬眉吐气。中国制造需表现出一如既往的从容镇定,让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走上国际舞台,得到世界认可,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昉.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的重新定义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 工程研究, 2013, (5)
[3]周其仁.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变化[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5—04—30.
[4]黄群慧, 贺俊. 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N].中国工业经济,2015.06
[5]冯飞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N].国民经济管理.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