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文化》看媒体对性别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呈现

2016-08-10 21:51莎莎
2016年26期
关键词:种族主义艾伦文化

莎莎

一、概述

在传统的研究中,新闻和文化往往是两个概念,而在英国传播学界的著名学者Stuart Allan(斯图亚特·艾伦)所著的有关媒介批判一书News Culture《新闻文化》中,他提出了更深刻的见解。艾伦认为传统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对新闻媒体所作的研究的共同特征是将“媒体—社会”二元论放在突出位置,而他以研究“新闻文化”,并以此作为书名,从新闻业机构、形式、实务工作和受众的角度出发,目的在于对这种“媒体—社会”二元论提出质疑,尽力发现新闻媒体如何与其赖以生存的权力和控制力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观察新闻媒体是如何曲解、改变,有时候甚至是挑战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二、内容简介

斯图亚特·艾伦提出事件的媒介化是一个持续不断而富有变化的过程,主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判断该过程的完成,新闻报道本身并不是过程的重点。相反,新闻报道生产、消费或“阅读”的背景情况复杂多变,应该从新闻文化的角度批判地对其进行考虑。

在其所著的《新闻文化》中,艾伦首先用两个专题对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的历史进行简单介绍,从狼烟到日报,大众新闻事业的出现,到现代对新闻专业性的追求,都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并对英美两国的广播电视新闻进行了个案研究;第三部分回到媒体领域,介绍了新闻媒体如何制造新闻:“真相”如何被构建,意识形态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对相关新闻工作日常实践的研究进行了评价;第四部分集中研究了新闻作为一种特点鲜明的话语形式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中的文本特性,并强调了“霸权”问题;第五专题探讨了受众对于新闻文本的“解码”和“阅读”;第六、七两个专题主要描述了新闻中的性别问题和种族问题,是对斯图亚特·霍尔有关文化研究理论的具体化呈现;在第八章介绍了互联网时代新闻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后,最后一章集中研究了新闻媒体的多种批评意见。

三、“他者”的呈现

本文主要根据斯图亚特·艾伦的研究,对《新闻文化》中有关性别研究和种族主义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探讨,这两部分的研究有诸多相似性,展示了“他者”,即异己者如何呈现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上。艾伦在新闻业的性别现状研究中以女权主义者和性别敏感者对新闻的批判为基础,首先分析了“客观”报道的性别政治,认为“以家长制的方式对真理进行最终定义是男性强加于女性身上的,其本质是将各种压迫形式合法化的一种方式。” 男权主义者认为现实是既定,“客观存在”的,其中隐含的逻辑是男性在对知识的定义中所呈现的(通常是默认的)男女二分法,其分离了认知者(男性)和认知对象(女性),使得女性组成了男性所谓的“他者”,只要与男权主义世界观不一致的主张均被排除在外,因为这不符合男性的“常识”。在意识到这一现象后,艾伦接下来讨论了中产阶级中白人男性记者所持有的标准和价值观如何维持了编辑室中的“大男子文化”。在新闻传媒行业中,有许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例如,日常的新闻媒体都是男性占主导;媒体或部门的等级越高、影响力越大,女性越少以及同样的工作女性往往比男性获得的报酬少。虽然,目前在不少新闻媒体中女性工作者的比例高于男性,但管理层往往还是男性居多,而隐藏在上述不平等现象之下的,是歧视性的招聘程序,而后者又产生于新闻产生过程中主要决策者的性别歧视态度。作者给出的建议是进行批判性分析,“瓦解新闻工作的通行标准,从而明确新闻编辑部中的(以及‘新闻现场中的)‘男性文化每天是如何不断被生产出来的。”

除了新闻业中的男女不平等,在对于女性的报道中,往往都是以男性的视角不断强化人们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作者引用了霍兰对于英国销量最高的小报《太阳报》的“半裸”女郎的研究来分析英国媒体如何再现(representation)女性。霍兰认为,“《太阳报》通过各个版面建立起‘心甘情愿的、饥渴的女性性形象,表现它一直以来致力于为确立并维护一种性身份文化政治所做的努力。”

在研究种族主义时,艾伦发展了斯图亚特·霍尔关于“公然的”种族主义和“推论的”种族主义之间的区别,解构了在新闻中通过种族主义刻画“我们和他们”的二元对立。“The other(他者)”是在西方后殖民理论中经常能见到的术语。西方人把“我”以外的非西方人都视为“他者”,将“他者”和“自我”完全对立,体现了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和自我优越感。①在霍尔《表征——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一书中,他指出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话语由一套二元对立组建构,“文明”(白人)和“野蛮”(黑人)之间存在强大对立,而且这种种族化的表征方式的典型做法就是把各种黑人文化还原为本性,并将本应随时代和地域的改变而改变的“差异”固定化,自然化。②其实,就是白人利用知识话语的权力,人为地根据某一标准区分人群,将被排斥者作为“他者”构造出来。霍尔认为,“公开的种族主义”通过大众化的表达方式积极地将种族主义的观点变得合法化后,“种族主义”先是变成“可接受的”,而且因此不久后又会成为“真实的”,也就是常识,即为大家所共享并公开进行讨论的;而那些看上去十分自然、客观的事实陈述,事实上却将种族主义前提或命题作为假定包含在其中的“推论的种族主义”更有欺诈性,因为人们很大程度上无法察觉到它们的存在。

四、有关性别和种族问题在媒体上的呈现

斯图亚特·艾伦在《新闻文化》中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对于西方媒体如何呈现“异己者”进行了理论阐释,也记录了不少西方从业人员的实践经历来进行验证自己的研究。本文着重讨论此部分的内容,对于艾伦的观点表示赞同,也基于现实的新闻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虽然,目前在西方,黑人法律上已取得和白人平等的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到很多阻碍。据报道,2015年美国警察射杀984人,其中黑人数量是白人的3倍。虽然黑人仅占美国人口的6%,但在警察枪杀事件的受害者中,近40%是黑人。2015年11月24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大陪审团裁定,不起诉在今年8月9日枪杀黑人青年布朗的白人警察威尔逊。之后,引发了美国黑人群体的极度不满,随即在全美引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进而是波及170座城市的全国性骚乱。2011年8月4日在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一名29岁的黑人男性平民马克·达根(Mark Duggan)被伦敦警察厅的警务人员枪杀,民众上街抗议警察暴行。之后,骚乱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英格兰地区的大城市。除了黑人,其他与西方“中产阶级白人”不同的“他者”都被贴上标签,而媒体的作用似乎更多的是起到加深“刻板印象”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我们应当谴类似责针对《查理周刊》的恐怖主义事件,但以“言论自由”的名义随意亵渎“他者”的文化,无视“他者”的信仰,也体现了西方傲慢的态度。

而在国内,媒体对于“女司机”、“女博士”和“剩女”的报道也往往是偏负面的。虽然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但大部分有关性别的差异都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被构建出来的。在如今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从心理气质到性别角色乃至社会地位的种种差别,主要都是由后天的文化构成。在父系社会中,由于男性掌握了构建意义的权力,因此这些文化精心维护着父权制度,使其合理化、内在化,从而实现他们对女性的长久统治。传统文化的观点是女性胆小、脆弱、感情用事、智力不如男性、逻辑推理能力弱,只适合家务劳动,不适合从事具有领导性、挑战性的工作等等。③“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也是公共领域常出现的话题,媒体上也有大量篇幅针对此问题的讨论。女性一直以来就是被认为是依赖于男性的附属品,因此工作再出色的女性并不会被社会认为是成功的,而一旦女性嫁得好,如嫁入豪门往往被认为是成功的。男性成功后媒体关注的是往往是男性自身的努力,而女性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后,媒体总是会关注背后的八卦,甚至是“潜规则”,而不是对女性的能力表达认可。

也正是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下,大众传媒将“女司机”“女博士”等进行了污名化。因为女博士、女司机进入到了传统上由男性主导、控制的领域。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就是这些领域只有男性才擅长,因此当女性进入这些领域后便受到了排斥,出现了女性逻辑思维不好,方向感不如男性等对女性进行“污名化”的论调。

由于,在媒体中处于决策和领导层的主要是男性,因此媒体对“女司机”、“女博士”等报道也体现了男性的“霸权”,这是惩罚女性“违反”文化规范对其设定位置的手段,通过污蔑和排斥,将女性赶出相关领域。④

女性被污名化的另一明显案例就是媒体所构建的强奸案受害者的形象,舆论往往会从犯罪事件本身的关注点转移到女性群体。虽然女性是受害者,但是在男权统治下,很多时候媒体会过度描述案情细节、暴露女性受害者的隐私,给受害女性及其家庭带来二次伤害。特别是在现在的互联网上,舆论会要求她们自己对被强奸负责,“晚归”、“穿着暴露”、“行为不检点”、“喝酒”等似乎是女性被强奸的原因,而男性有时候只是“一时糊涂”“受到诱惑”,这明显是为男性开脱,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将案件的焦点转移到了受害者身上,而不是考虑为什么这样的案件会发生,对事件本身的处理以及怎样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但社会对女性和男性在性生活问题上还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男女持有完全相反的标准,这也直接影响了媒体的报道。如果女性在性生活方面比较开放,则会被冠以“放荡”、“婊”等字眼。之前,李天一案发生时,清华法学院证据法中心主任易延友就声称:“强奸良家妇女比强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 作为一个法学专家却说出这样的话,根源在于心中的男权意识。

五、小结

综上所述,斯图亚特·艾伦从文化视野入手研究,其着力点是新闻的文化,摆脱了以往新闻学研究中存在的“媒体一社会”二元对立的窠臼。虽然他的研究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创观点,主要是对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些理论进行发展和补充;或许由于他当时所处的年代较早,案例也略显陈旧,但他对新闻文化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的整理和罗列,对于相关议题的理解还是有所裨益,而且除了理论,他也介绍了新闻业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本文对其有关性别研究和种族主义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基于“他者”理论,对媒体如何呈现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做了延伸性的思考。(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注释:

①孙越: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探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2:04

②斯图亚特·霍尔编: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62

③吴丽丹:关于两性关系的探讨——谈凯特·米利特《性政治》[J],职大学报.2010:01

④许晔:女权学者:“女司机”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http://news.ifeng.com/a/20150506/43701657_0.shtml, 2015-6-6

参考文献:

[1]斯图亚特·艾伦.新闻文化(方洁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5

猜你喜欢
种族主义艾伦文化
与种族主义作战的艺术家
年味里的“虎文化”
正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需正视“种族”这一概念的起源 精读
我受不了自己的心:艾伦·金斯伯格论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