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2016-08-10 14:21杨珂晶
2016年26期
关键词:协调性经济研究

杨珂晶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最新有关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今后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教育;经济;互动;均衡性古希腊的学者柏拉图也说:“如果把算数、累积、称重等方法从生产工艺中拿掉,那就剩下的只有猜测了。”这指出了知识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我国也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促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只是古代朴素的教育经济思想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还具有局限性。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一个研究趋势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继续深入。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教育会对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张岩岩(2012)认为纵观新加坡经济发展历程,职业教育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并成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孙仁龙,李辉来(2014)认为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方面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林凤丽,赵喜仓,陈雅慧(2015)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理论推导,发现吉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东北三省中排名辽宁省之后。陈霞,郭卫香(2016)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分析发现,在新疆三级教育中,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关联度最强,初级、中级教育较弱,中职教育尚未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蔡俊兰(2011)认为从广东浙江两省高等教育波动轨迹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规模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和制度(政策)冲击的结果。于畅(2014)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辽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财政收入对辽宁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最强,农村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最弱。曾繁相(2015)认为进入21世纪后,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产业的大量出现,使得产业领域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这些现象倒逼了台湾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

(三)教育和经济的互动关系

陈跃,佘高波(2008)基于“就业需求观”的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但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处于主动的地位,表现为经济发展决定者高职教育的规模、专业结构调整和办学思想,而高职教育处于被动地位,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服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镇化建设。姚聪莉(2008)以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规模之比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同步性的指标,发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速度略超前于经济规模的发展速度。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以面向基础教育为主,没有直接指向区域经济。肖艳玲等(2009)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黑龙江省区域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斯皮尔曼相关因数达到0.418,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唐志丹,沈列志,马晓琳(2010)用辽宁省30年的数据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进行计量研究,研究分析得出:两者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李淑贞(2012)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广东省高等教育的投入与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关联度最强。

(四)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的经济与教育协调性很弱。谢树青,李静(2013)建立高等教育——经济增长的复合系统协调模型。分析认为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复合系统协调度显著提高,两者之间是协调发展的。但是,新疆经济增长子系统的系统有序度偏低。曲建忠(2013)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得出的结论是: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极弱的协调状态。卢曼萍、皮芳辉(2014)对江西省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存在中职教育发展的不稳定、毕业生外溢现象严重、人才类型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中职教育地域分布不均衡等深层次问题。赵国春、梁勇(2014)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关系的研究,发现总体上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协同性逐年降低。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也逐年降低。但前者的协同性整体上略高于后者,即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程度更为突出。王子晨等(2015)基于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性构建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对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权,并利用协调度模型分别从区域差异和省际差异的视角对我国八大区域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二者协调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性,我国八大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失衡现象,由东向西呈现高-中-低三段式发展态势,且部分区域内各省市间协调度水平差异较大,协调度较高的省份少,大多数省份处于初级协调状态。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目前不协调的现象在减少或者已经基本协调。唐志丹等(2010)对全国31个省市区在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两个方面个聚类为5个梯度,同时对辽宁省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的经济与高等教育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变动方向和步调基本一致,而且是相对均衡的。许玲(2014)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认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在逐渐加强,但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之后需的问题并存,同时发现,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省份的经济发展潜力更大。颜双波(2015)根据耦合理论,构建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二者耦合协调程度呈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

有的学者则是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协调性在各区域之间差异大。黄海军,李立国(2015)使用等级差法衡量了各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研究生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半数以上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各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低水平协调和高位弱协调的特点。王永杰等(2016)以2000—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关数据为基础,用灰色关联系统模型分析二者的协调性,发现:西部协调值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 但西部地区的协调质量低,东部地区的协调质量较高,中部地区的协调质量居中。高新才,杨芳(2016)以西部十二省市2006和2011年数据做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各省份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等级差评定法衡量了二者的协调状态,从发展水平看,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均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非均衡分布。从整体协调性看,西部地区处于高等教育与经济低水平协调的状态,西南五省的协调性相对较好,内蒙古和甘肃不协调的状况最为突出。从失调类型看,陕西、甘肃、青海高等教育相对超前,内蒙古、广西高等教育明显滞后。

二、评述与展望

纵观近十年的文献可以发现学者充分认识了并深入研究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大部分文献都集中与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研究。从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的角度看,学者们普遍是通过测算某区域反映教育的指标(入学率、在校生人数等)对GDP的贡献率来分析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普遍得出的共同结论是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不同的地区关联度不同,但总体上反映出职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如高等教育。从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角度看,学者们偏向量化分析加经济政策研究,得到的普遍结论是经济发展会影响教育的规模,教育规模的变动同经济的波动基本保持一致。从教育和经济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采用计量方法,证明二者具有因果关系。一方面,经济及由经济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决定着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规律、质量、结构和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教育培养了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为经济提供了关键的人力资源从而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从经济与教育的均衡性研究角度来看,今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有专门对某区域的研究,也有对几个区域的对比,还有中东西部大区域的比较。运用的模型方法也比较多样,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耦合性模型等等。这也反映出在已经明确教育和经济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的今天,更加注重的应该是二者的协调性,济发展系统与教育发展子系统协调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各子系统内部序参量推动作用明显,经济发展对教育服务和智力支持的需求很高,这种需求促进了教育服务形式多样化和功能多元化,教育、科技等相关培训、咨询服务业快速发展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当然也有一些方面需提出质疑,第一,一些学者要论述的是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只是GDP等的数值在增加,我想在这里必须要明确增长和发展的不同。增长只是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应该包括的是社会系统的协调、生活质量的提升等等。第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把一些教育指标和经济指标代入模型进行分析,但是这里就不得不思考,影响经济的因素非常多,光看二者统一时点的波动就来构建二者之间的关联,计算贡献率可能是不太准确的。

在今后的研究中,不可否认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比较大和直接,但是具体义务教育对经济是否有影响,有什么影响,有多大的影响都值得研究。并且我认为可以选取更多能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来进行分析。现在大多研究都集中在省份之间的比较已经东中西、发达与落后地区比较,欠缺了省内各区域的协调性分析,因此还可以从此入手进行研究。(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陈霞,郭卫香.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32-35.

[2]王永杰,黄政,王振辉.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2):111-115.

[3]高新才,杨芳.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兼论其协调性[J].西北师大学报,2016(2):86-92.

[4]黄海军,李立国.中国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研究[J].江苏高教,2015(3):91-94.

[5]颜双波.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J].教育评论,2015(1):34-36.

[6]王子晨,戚巍,郭江江.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测度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4):66-71.

[7]曾繁相.21世纪初台湾职业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互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59-163.

[8]林凤丽,赵喜仓,陈雅慧.吉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5(3):81-84.

[9]孙仁龙,李辉来.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财政保障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3):159-161.

[10]卢曼萍,皮芳辉.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7):8-10.

[11]于畅.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J].地方财政研 究,2014(11):60—63.

[12]许玲.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基于2004年和2011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4-29.

[13]赵国春.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研究[J].梁勇中国高教研究,2014(5):58-64.

[14]谢树青,李静.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符合系统协调性的实证分析-以新疆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3(4):45-50.

[15]曲建忠.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定量评价[J].湖南社会科学,2013(1):275-278.

[16]张岩岩.比较视野下新加坡职业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310-311.

[17]李淑贞.广东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J].高教探索,2012(3):43-46.

[18]蔡俊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动性:广东与浙江的比较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148-152.

[19]郑宇梅,周旺东.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析-基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9):108-111.

[20]唐志丹,沈列志,马晓琳.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3):31-34.

猜你喜欢
协调性经济研究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