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周治君
摘要:四川天府新区是在二零一零年四川省委政府在顺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于会区域发展议上作出关于“规划建设天府新区”的重要规划计划,并在二零一一年四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通过了国务院的批准。这标志“天府新区”的建设已经提到了国家层面上来,对于四川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本文旨在对四川天府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天府新区;城镇化;新型城镇化
一、 关于新型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最早是一个西班牙工程师在《城镇化的基本理论》里提到。有效的实施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是和乡镇之间和谐发展的主要支柱,有助于提升内需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我国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转折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通过吸取国外的城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新的适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的基础上步入新阶段(在城镇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必然要经历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坚持先进工业化为力量和考虑到多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推进城市和农村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 关于天府新区概述
天府新区是四川省顺应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做出的对四川经济发展的重大规划。其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南部偏东区域 ,所规划范围有成都市高新区南区、成都直管区、龙泉驿区、双流县等,所包含面积有1578平方公里。周边范围还包括眉山、资阳两市临天府新区的24个乡镇,地域面积有 1100平方公里。
天府新区致力于加快完善人们在城市生活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并重视城市文化宣传发扬和园林规划, 走出一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的具有天府新区地理人文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 关于天府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布局
(一)一带:居中的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带。主要是拥护金融商务、科学技术技、教育文化等高端服务功能为发展。
(二)两翼:东西两翼的产业功能带。主要是在现有的产业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域。
(三)一城:天府新城。集中发展商务办公写字楼、行政大楼、文化走廊等相关商圈生活服务中心,以提供更加完善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
(四)六区:根据规划的六个产业区的主要产业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增加当前网络时代下高端产业功能,并以各区域的独有特点配备完善的生活服务功能。
四、关于天府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到2017年产业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框架大体形成,一些重点产业区有了一定的规模,国内外具有一定名气的企业、公司已经有部分进入产业带。
到2020年“一带两翼、一城六区”城市规模基本形成,天府新区的高新产业、制造业以及统筹城镇化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经济明显有了提升。
到2025年“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已经完全取得成功,天府新区的经济社会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和乡镇发展关系更加协调,基本上具有现代化的国际化新城区就已经建设完成了。
五、关于天府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天府新区是四川省顺应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做出的对四川经济发展的重大规划。对于四川省今后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加快周边农村建设的步伐。天府新区建设的交通、水电等公共设施不仅服务于天府新区,也方便了周边农村,对于周边的农村具有巨大的潜能作用。
(二)引进了很多全球500强企业,有助于人们就业门路和收入的提升
(三)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开拓,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
(四)有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集中,减少了从事农业的劳动数量,以及通过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植专业户集中。
六、关于天府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要以提高效率为核心,构建和完善天府新区新型城镇化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要有利于实现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田向种地大户集中。
(二)要节约使用土地资源。天府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需要占用耕地,但占用土地过度就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较少浪费。
(三)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和安排,主要包括道路、交通、通讯系统;供水、供电和燃料的供给系统;水利、防汛系统;文化、教育、卫生等。
(四)合理分配失地农民赔偿补贴,解决好他们的安置问题。天府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按照规划对农民进行合理的补偿和安置。(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新华出版社,2004.
[2]洪民荣.新农村建设:面向未来的历史转折/洪民荣等著.[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曹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焦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M].人民出版社, 2009.
[4]路小昆.走向全面小康:成都城市化、现代化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5]戴宾.成都:现实与未来[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建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李建新 邓一鸣等著.[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