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

2016-08-10 06:25
藏天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婴戏鲜肉纹样



微故事

那些制作精美的香盒

什么是香盒?即用来盛装焚香用的香料的小容器。香盒的组成非常简单,就是盒身和盖子两部分,大小通常为手掌可握,有竹、木、象牙、漆器、金属、玉、瓷等多种材质。小小的香盒,汇聚了雕刻、镶嵌、描金、书画等诸多工艺,精美别致,充满雅趣,是既有实用价值,又可执于手中把玩的艺术品。

宋人赵长卿有词云:“金兽喷香瑞霭氛,夜凉如水酒醺醺。”焚香在宋代尤为盛行,市面上有专营诸般奇香及香炉、炭饼等物的“香药局”,因此,宋代的香盒也备受后世之人的景仰。

明人屠隆也认为宋代雕刻的香盒乃为诸物之冠,他在《考槃余事》中曰:“有宋剔梅花蔗段盒,金银为素,用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夺目可观,有定窑饶窑者,有倭盒三子、五子者,有倭撞可携游。必须子口紧密,不泄香气,方妙。”

收藏香盒当以旧为主,以稀为贵:“以旧为主”是尽量选择传世的香盒,年代愈久远价值越高;而“以稀为贵”则是在材质、器型上入手,材质越珍稀、器型越少见、工艺越精美,价值越高。

听说汉代吃火锅撸串儿喝酒很流行

曾有一篇热帖,说的是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秦朝的咸阳城,就只吃“开水烫白菜”。这让人有一种感觉:当时的中国物产匮乏、烹饪手段单一,“吃货”们并没有很多选择。事实果真如此吗?在结束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事实上并不如此哦。

在汉代,稻、黍、稷、麦、菽这五谷已经很普遍了。虽然,黄淮及以北地区的人们以黍、稷、麦为主食,而南方和西南地区的人们则以稻米为主。随着杵臼、碓、磨等粮食加工技术的发展,谷物粉面制成的主食,已经改变了人们以前食用干饭和粥的习惯。

此外,当时的人们已经可以蒸制馒头、制作包馅的面食了。在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竹笼里还盛着米糕。汉代饮食中不仅有麻、荞麦、青稞、小豆等传统作物,还有像豌豆、扁豆、黑豆、胡豆、绿豆、胡麻、鹊纹芝麻等外来品种。

在西汉时期,一种青铜染炉非常流行,以至于在许多地方都有出土。这种染炉分为三个构造,主体为炭炉,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盘体,上面放置一具活动的杯。它曾让几代学者对它的用途迷惑不解,直到今天,考古界才确定它就是一种类似现代意义上的“小火锅”。由于汉代实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案,一人一炉,甚是惬意。这一幕也被记录在汉代画像石上。

在这种场合下,酒简直是不可缺少的助兴之物。从1968年河北保定市满城汉墓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到,方形大陶缸上还写着酒的名称、种类和重量,如“黍上尊酒十五石”、“甘醪十五石”、“稻酒十一石”等。

由此看来,汉代人吃火锅儿、撸串儿、喝酒的生活蛮不错呢。

古人也爱小鲜肉

在你的印象之中,古人是否都是一副衣袂飘飘,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范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古人也是很接地气的。古人也爱小鲜肉,只不过古人的逼格远比今人高出许多。对于日常生活中极为考究的古人而言,一个瓷碗、一个瓷瓶都可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婴戏纹为装饰题材的古代陶瓷器物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反映出了古人对于小鲜肉的喜爱,同时也无处不体现着古人强大的Bigger。

婴戏纹是以儿童嬉戏为装饰题材的纹样。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是瓷器装饰中的典型纹样之一。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也有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又称为“婴戏图”。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云“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婴戏纹也正像诗一样反映着古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

儿童具有健康自然之美,也是人类延续生命的象征。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代表。他们不造作、质朴又纯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连生贵子”、“早生贵子”之说,以莲子、枣等瑞果组合成的传统装饰纹样,往往被列为吉祥图案。随着岁月的变迁,它们逐渐演变为隐含生命与生育崇拜的象征性造型。

婴戏纹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它是世俗化的生殖崇拜,是人丁兴盛的民俗情结,并非简单的儿童嬉戏。它生动的表现力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折射出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理想,同时又以寓意的方式表征着人们改造生存环境的艰苦努力和克服困难的伟大意志,寄托了人们在现实中追求幸福平安,健康快乐的希望。

责任编辑 宋祉豫

MINI-STORY

猜你喜欢
婴戏鲜肉纹样
童趣天真 婴戏升平
宁夏博物馆馆藏西夏婴戏莲纹印花绢赏析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进击鲜肉
袁飞纹样设计
陈坤演绎“小鲜肉”的完美进化
鲜肉长得对还不如穿得对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