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轻舟
用活远教“小点子”
◎一叶轻舟
查阅制片资料的应城三人组
有句俗话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是用来形容湖北人处世的精明。在鄂中有座应城市,这里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的三位同志,干起远教工作来更是精明得很。他们脚踏应城实地,耕耘十载,策划出了一个又一个能为党员群众送去福祉的“小点子”。
2015年3月11日,是市电教中心搞的“亲情小屋”开放日。在程谢村站点,留守妇女周蓉正和远在广州打工的爱人李亚东视频通话:“那边活好干吗,五一放假你回家不……”看到如此温馨的场面,在场的电教中心主任柴正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设置“亲情小屋”,就是为方便留守村民和远在他乡打工的亲人互相交流,而这个点子就来自于老柴的一次下乡调研。
那是2014年的冬天,老柴去郎君镇调研基层学用情况,偶然间听见一位妇女正在诉苦:“老公去南边打工,快一年没见他了……”老柴在心里记下了这事,回到市里就把中心的李育红和陈瑾找到一起商量起来:“我们市外出打工的不少,他们有思乡之情,家人也常挂念在心,能不能让远教帮上忙?”李育红想了想,说:“如果能让他们经常通通话就好了。”陈瑾接着说:“最好还能视频见面……”一番商量后,老柴拍板:为各站点配备高清摄像头和话筒等硬件设备,为留守家庭提供视频聊天、文化娱乐、心理咨询等服务。就这样,“亲情小屋”成了一条联络务工人员与留守亲人亲情的纽带。
说实话,这个招儿不大,做起来也不太难,但却体现了应城远教人善于发现问题、勤于解决问题的智慧。这样接地气的“小点子”自然深受群众欢迎。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会对过去总在村里“喊话”的大喇叭记忆犹新。农村长大的老柴自然也对大喇叭印象深刻,但如果让他把大喇叭和远教工作联系起来,以前可是没这念头,直到有一次在木剅村的经历启发了他。
这木剅村偏远闭塞,交通不便,风气不正。老柴和村支书吴全爽聊天中,得知吴书记正为村里人爱打麻将、不务正业而忧心呢。老柴不禁沉思起来。据他了解,现在农民富了,但由于缺乏文化生活,像木剅村这样村民“不务正业”的村子还有很多。能不能让远教来移风易俗呢?
第二天,老柴照例开起了“诸葛亮会”。会上,陈瑾说道:“得让乡亲们养成好的休闲方式。”李育红也说:“只要咱们倡导起来文明风气,就没这些乱事了。”可用什么方式呢?老柴灵光一现,想起了幼年时的大喇叭:“在各村安上大喇叭怎么样?”另两人一听都拍案叫绝:“让大喇叭喊出文明新风气!”
就这样,在2014年的夏天,经过三个人紧张的忙碌,全市415个村都安上了“远教大喇叭”,白天喊喊文明知识,晚上放放地方戏或者广场舞曲。这下村民们可有新追求了,白天受教育,晚上就在村广场听戏跳舞,麻将也迅速“失宠”。村民们都说:“跳舞、唱戏不比打牌有意思多了。”
“大喇叭”这个小点子,虽是“老歌新唱”,却一下唱正了村风民俗,从中更看出应城远教人的脑子是多么活泛。
现在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老柴就总琢磨:“能不能在远教上手机上做出点文章?”他搜集外地先进经验,又跑遍了全市的村和社区调研,得出结论:开办远教手机平台势在必行,而且主要服务对象应该定位为最需要这个平台的流动党员!
既然想法有了,三个人就开始奔忙起来。老柴负责内通外联,调度协调的事全是他的了。为了取得各方支持,他三天两头地往相关部门跑,费尽了口舌。李育红负责调试设备,为了让平台能早一天为流动党员服务,他在办公室经常一加班就是后半夜,伴随他的只是方便面和开水;陈瑾负责编辑内容,坐在电脑前键盘敲到了手抽筋……终于,“党群通”手机平台建成了。从此应城的流动党员学习理论灵活了,了解信息畅通了,接受服务方便了,小小的手机在他们看来,就是“掌心里的党支部”!
具有鲜明应城特色的“党群通”获得叫好声一片,三个人终于舒了口气,觉得“既与时俱进又讲求实际”的工作思路看来很对头,以后还得多挖挖这样的“小点子”,让应城远教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