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 峥(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1)
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组别设置分析及对策研究
□ 梅峥(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的学生组组别设置,以及这些分组对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大胆的建议,旨在为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更好的促进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大学生网球组别设置
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全国高校校长网球比赛(以下简称大网赛)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届,第二十一届即将于今年暑假在郑州大学举行。这二十多年来,从第一届大网赛仅有十几所高校参赛,到去年中国矿业大学的130多所高校的800多人的比赛规模,大网协、各高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中国大学生网球事业的努力有目共睹,更加值得肯定的是这二十年间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网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支持,不仅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网球人才,还为全民网球事业提供了可靠的场地保障。每年一届的大网赛就是一个高校间的网球盛会,全国各地的高校领导、网球运动员和教练员通过这个平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既促进了友谊,又提高了网球技能和网球相关科研水平,为高校网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经过二十年的办赛经验,大网赛的赛制也经过几次调整,虽然已经相当完善了,但是在组别设置等方面还是有些地方需要斟酌。组别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公平等对于大网赛来说尤其重要,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各高校的网球运动开展方式,到底是该重视网球的普及,还是只重视高水平运动员的网球水平?是想办法把优秀的网球人才直接引进,还是踏实建设自己的网球人才培养体系?是比赛的名次和学校的荣誉重要,还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要?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对大网赛的组别设置进行探讨。
1.1、研究对象
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全国高校校长网球比赛中学生组的组别设置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大网赛或大学生网球运动相关的文献,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1.2.2、数理统计法
统计往届大网赛的比赛成绩等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使本论文更具有说服力。
1.2.3、逻辑分析法
针对大网赛的组别设置和该设置对各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其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进行逻辑分析。
2.1、最新组别设置
随着网球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大网赛的赛制也在不断完善,从开始的只分业余组和专业组,到分为甲、乙、丙三个组,再到现在的甲、乙、丙、丁四个组别,可以说赛事的组织者们不断的在摸索和创新大网赛的赛制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化、规范化,旨在让更多的高校参与进来,提高大网赛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范围。截止到去年第二十届大网赛,学生组的赛制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组别,以下是该届大网赛竞赛规程中各组别的划分:
甲组:(1)普通高校非经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渠道录取的考生;(2)普通高校非经体育专业单独招生渠道录取的考生;(3)普通高校非经六部委政策免试就读高等学校的优秀运动员;(4)本科录取时符合第(1)和第(2)及第(3)款,正常录取的普通高校在校的研究生(不包括在职研究生)。
乙组:高校经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渠道达到二本线和二本线65%录取的学生;
丙组: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及体育院校(不含一级运动员及以上)的学生。
丁组:(1)普通高校经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渠道单招的学生(不分项目);(2)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及体育院校一级运动员及以上的学生(不分项目);(3)普通高校经六部委政策免试就读高等学校的优秀运动员。
2.2、组别设置分析
2.2.1、甲组
甲组为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是通过常规高考渠道进入大学的,绝大多数在大学前未接受过专业的网球训练。然而随着网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也不排除会有少量接受过网球专业训练但没有注册运动员的学生,或许以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但是其网球技术水平在进入大学前不会超过国家二级,不然他会通过高水平的招生渠道进入更好的大学。因此,甲组的分组还是比较合理和公平的,各高校间的生源水平基本一致。这个组别的设置很好的体现了大网赛对于网球运动的普及功能。
2.2.2、乙组
乙组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中的国家二级运动员,是通过参加每个学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测试且高考成绩达到二本线和二本线65%录取的大学生,他们进校后都选择了体育以外的专业。这类学生都是从小进行专业的网球训练,同时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在普通中小学里接受文化课教育,这也比较像大多数国外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体系,是国家希望从举国体制到“体”“教”结合的一种过渡形式。这个组的分组设置很明确,没有问题。
2.2.3、丙组
丙组的构成看起来也比较明确,都是体育相关专业的学生,看似很合理,其实不然,可以很清晰的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甲组一样,大多数人在大学前未接触过专业网球训练,但是不同的是普遍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在大学把网球作为主修的专项;另一类则和乙组类似,在进校前已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可是文化成绩没有乙组的学生好,或者从小一直在运动类学校,不用参加高考,只参加一些学校的单招,且只能选择运动训练专业,整体的专业水平和乙组相当。这样的分组使得大网赛丙组的比赛基本上成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比赛,很少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达到有竞争力的水平。因此,丙组的分组设置值得考究。
2.2.4、丁组
丁组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中的国家一级运动员及以上的学生,他们是通过参加每个学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测试和学校自主命题的文化课考试进入大学的,不用参加高考。他们都是从小在专业运动队进行训练和学习的,属于体制内的专业运动员,有的甚至是现役的国家一线队员,所以这个组别的比赛是竞技水平最高的,这样的组别设置当然毋庸置疑。
3.1、甲组
甲组的组别设置是最能调动大多数高校参与大网赛的积极性,因为这个组别是每个普通高校都可以参加的,而且大家的起点基本一致,网球专业技术水平上限不高,只要学校注重培养,还是比较容易出成绩的,从近三届大网赛甲组团体的成绩来看,获得过前八的高校共有25所,而且前三名除了人大和清华,每年都不一样。因此,高校自身的网球人才培养水平就决定了能否在甲组中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的网球普修课,让更多的学生必修网球课,扩大选材范围,并且重视课程质量,以便能在上课的过程中科学选拔出优秀的参赛选手。可见大网赛甲组的比赛成绩往往最能体现一个高校网球运动的普及工作水平和普及程度。
最近三届大网赛的甲组男女团体的前八高校名单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五邑大学(5次),其次是暨南大学(4次),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和南昌大学的名字都出现了3次,其他高校都是3次以下。由此数据可以看出以上6所高校在网球的普及或者说是网球运动的群众推广这一方面做得要好一点。
正如王永在《刍议网球发展的学校之路》一文中提到的一样“在我国网球运动中,如果没有普及,那么就很难得到良好发展”,普及是一项运动健康发展的前提。当然,中国也有很多未普及的项目拿到世界冠军,但那些大多数只是政治任务,为了冠军却造成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在高校间普及网球运动应该是大网赛举办的最重要目的之一,甲组的比赛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很多体育师资力量雄厚的大学都似乎对甲组的比赛不感兴趣,甚至根本没有组建甲组队伍。2016年2月17日人民网发布了“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应该说能上这个榜单的高校都是中国在体育方面比较优秀和领先的高校,然而很遗憾的是前十名的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的近三届大网赛的甲组成绩能够名列前茅,而其他的学校大部分都没有参加甲组的比赛,甚至有些连大网赛都没有参加。是大网赛的赛事影响力不够,还是这个榜单有问题?值得深思。
表1 近三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甲组男女团体前八名统计表
3.2、乙组
表2 2015年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
乙组的组别设置比较封闭,主要因为具有招收网球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全国只有32所(2016年数据),也就是说大网赛乙组和丁组的比赛就是这32所高校之间的内部比赛,大网赛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在这两个组别中相对比较局限。同样,乙组的成绩也反映了各高校网球人才培养水平。虽然乙组的学生在进校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球专业技能,但是由于普遍年纪偏小,心智尚未成熟,对于比赛的阅读能力还比较低,不如丁组的学生专业程度高,而且还要忙于日常文化课的学习,所以他们在网球专业技能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这就要求高校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储备优秀的专业网球教练员团队,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使乙组学生们的网球技能在大学阶段能够更加趋向成熟,整体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乙组中取得好成绩。
大网赛比赛的激烈竞争,使得在学校看来,代表学校打比赛是乙组学生的任务和职责,他们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争取更好的成绩。但从高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一味的追求比赛成绩,长时间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不一定有利于这些学生的发展,他们除了网球都还有自己的专业,而且很可能就是他们以后的职业,本来他们在知识储备方面相对来说就比其他同学匮乏,由于训练和比赛的任务,他们就更加没有时间去增长自己的文化知识,甚至连必修的专业课都无法及格,还需要用比赛奖状去加分。这些都与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相背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过去我国在竞技体育上取得的成绩很多都是以牺牲运动员为代价换来的,它严重偏离了体育的最终目的。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服务人,而不是牺牲人。如何让高校学生通过网球运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今后将是大网赛改革的方向之一。
3.3、丙组
由于丙组构成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只有具备体育单招的高校才能在本组中具有竞争力。据统计,目前我国有302所高校设有体育学院,但是只有85所具备体育单招资格,还不到三分之一,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纵观最近两届(之前是并入乙组的)丙组的男女团成绩不难发现:除了曲靖师范和岭南师范,其他高校都具有体育单招资格;具有单招资格的高校占到这个名单中的88.9%。
表3 近两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丙组男女团体前八名统计表
由此可见,参加丙组比赛的高校必然重视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而忽视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大部分的有体育单招的高校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网球训练常常得不到重视,而比赛成绩关系到学校的荣誉,校领导会更加在乎,高水平的网球教师也只会更多的关注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因此很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能靠天天泡在网球场里漫无目的练习,用更多的时间堆积来提高自己的技术,缺少专业的指导和科学的训练,更别说参与到大网赛的赛事中来。在原西南大学研究生宋琦的硕士论文中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结果如下:
表4 第19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参赛运动员参训动机统计表
由此数据可以看出,有不少学生参加网球训练是为了找工作做准备,而丙组的学生应该占据了大多数,因为不像甲组和乙组的学生都有各自的专业,网球是他们唯一的专业,网球技术则是他们以后就业的核心技术,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较之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更加需要提高网球技能水平,由于他们是进入大学后才选择的网球专项,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和比赛机会。
然而对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来说过度重视他们的比赛成绩,忽视他们其他方面的培养,同样也会阻碍他们的全面发展。这点和乙组的情况很像,然而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则更加缺乏,专业技能方面也没有体教学生全面,就业面狭窄。总之,这个组别的设置不管对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还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都不利于自身发展。
3.4、丁组
丁组和其他组别都不太一样,这个组别里的学生都是或者曾经是专业的运动员,是通过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进入到大学的,最少都是国家一级运动员,网球技战术水平是各组别里最高的,接近国内专业的网球比赛水平。以高校目前的网球专业培养水平来看,很少学校能够为丁组学生提供完备的训练保障,大多数的丁组学生平时也都是在专业队训练,因此,丁组水平的高低跟高校的网球人才培养水平基本没有太大关系,高校都把丁组的重点放在了招生上。
从表面上看,丁组的水平确实提高了大网赛的专业水准,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丁组对于高校网球事业发展的帮助是有限的,各高校不应该将丁组取得的成绩与本校网球运动的开展水平直接挂钩,更不应该忽视其他组别的网球训练,只有在高校的带领下,切实提高“小学-中学-大学”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能力,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竞技体育长期“体”“教”分离的局面。
4.1、结论
4.1.1、大网赛是全国高校最具影响力的网球赛事,其组别设置对各高校的网球运动开展产生了极大的目标导向性作用。
4.1.2、大网赛分组设置中,丙组的分组不太合理。丙组中的参赛学生的网球基础有明显差异,不能体现赛事的公平原则。
4.1.3、在关注大网赛给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对于学生本身发展的影响。过度的追求竞赛成绩和学校的荣誉,却把学生当成工具,造成其发展的不平衡,这违背了大网赛举办的初衷,同时也违背高校教育的宗旨。
4.1.4、一直倡导的“体”“教”结合是提倡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让学校里的一部分人去从事“体”,而另一部分去从事“教”,然后就说这个学校是“体”“教”结合的榜样,那样是自欺欺人。
4.2、建议
4.2.1、将丙组中的运动训练专业(二级运动员)的学生划入到乙组,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单独成为丙组。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和乙组的学生从专业技能和运动经历来讲都相差无几,理应归为一类。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和水平相当的运动员同场竞技,使更多的高校参与进来,有利于大网赛的赛事推广和网球运动的更广泛传播。
4.2.2、将丁组的比赛取消,扩大其他组别的比赛规模。取消丁组的比赛对于学校来讲,就会让一些高校回归理性,不再一味的去追求虚无的名次,踏踏实实的抓好学校的网球人才培养工作,形成长期的、科学的、系统的网球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丁组的学生来讲,则可以安心在大学学习文化知识,缩短与他人之间的文化差距,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这样也有助于将自己的网球专业特长更好的服务社会。
4.2.3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必须组队参加甲组的比赛才有参加其他组别比赛的资格。甲组的比赛是能真正体现高校网球运动普及程度的,而且能促进网球运动在最宽广的范围内传播,从而提高整体全民的身体素质,所以必须想办法让更多的高校重视甲组的比赛。
4.2.4、对于体育专业院校来说,必须组队参加丙组(只有体教学生)的比赛才有参加其他组别比赛的资格。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未来的中小学体育老师,对网球文化的传播和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建“体”并于“教”的“小学-中学-大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1]王永.刍议网球发展的学校之路[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4):115-117.
[2]宋琦.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体育学院,2015:15-16.
[3]梁青,回忆.2014年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赛事分析[J].竞技体育_理论与方法探索,2015,(115):40-41.
[4]周健生.未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
[5]徐伟宏,柯茜.构建新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