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2016-08-10 09:49林,
关键词:产业结构

钟 成 林, 胡 雪 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钟 成 林,胡 雪 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随着生态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突显,生态效率日益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分析自然资源禀赋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我国29省2004~2011年相关数据,结合超效率DEA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整体较低且呈波动性上升之势,区域差异大,地带性特征明显;“资源诅咒”的问题在生态效率领域并不存在,自然资源禀赋并未构成生态效率提升的障碍;自然资源禀赋激发的“分配性努力”显著地抑制了城市生态效率的增长,且这种激励存在着“棘轮效应”;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特有的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对自然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均有助于促进生态效率的增长,但自然资源禀赋对人力资本和其他工业行业的“挤出”弱化了这种促进作用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自然资源禀赋;生态效率;产权界定;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天气、毒地事件、流域水质污染和矿区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等),且在现行财政分权体制的催化作用下呈不断恶化之势[1];此外,能源短缺问题也日益加重,原油等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由1990年的1.3%提高到2013年的18.4%,且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能源短缺问题将进一步突显。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是导致当前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且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必须从资源和生态环境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评估人类的经济发展绩效。生态效率指标综合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成果与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较好地回应了现时代人类要求妥善协调经济发展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关切。所谓的生态效率是指在最小化资源消耗和最少的环境负面影响的条件下,最大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既然生态效率兼顾了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那么在生态效率领域是否存着“资源的诅咒”就成了一个待解之谜。生态效率“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作用机理及其对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启示就成了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获取贸易利益,自然资源富集地区总是倾向于出口密集使用本地区丰裕资源的产品,自然资源的丰裕使得资源的供给严重过剩,资源价格大幅下滑,在缺少外部需求的条件下区域经济将长期一蹶不振,区域自然资源价格的低廉将催生出以粗放利用自然资源为主体的生产技术和消费方式,这将导致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自然资源的粗放利用。与此同时按照结构主义学者普雷维什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大多以出口农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大多都是高附加值产品,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被“盘剥”的地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间的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广大欠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也将不断恶化,为获得相同的工业制成品,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这就使得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与非富集地区逐渐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中心——外围”结构,并逐渐陷入“资源的诅咒”。虽然自然资源领域“资源诅咒”理论不断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实践的检验,但对生态效率领域“资源诅咒”命题的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生态效率和“资源的诅咒”,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态效率的测度与评价[2][3]、导致现行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的原因以及改善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研究[4][5];二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存在性进行验证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如方颖等人的研究指出[6],“资源的诅咒”在我国不成立,资源富集城市对省内其他城市甚至还存在着“溢出”作用。冯宗宪等人的研究也认为[7],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是资源富集程度而是工业化程度,而工业化程度与区位密切相关。邓晓兰则从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和资源税费体系的角度出发[8],深入揭示了导致当前我国陷入“资源诅咒”怪圈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虽然国内外学者围绕生态效率和“资源诅咒”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鲜有学者对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利用我国各省份相关数据,对生态效率领域“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以期为有效规避“资源诅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区域生态效率,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城市生态效率的测度

国内外学者分别采用了单一指标法,多指标法[9],因子分析法[10],脱钩分析法等方法对区域生态效率进行了综合测定[11][12],这些测定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不同地区生态绩效的发展情况,对于揭示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它们仅抓住了生态效率的某些方面,未能全面客观地反应区域生态效率的现状,且指标权重设定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且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主要侧重于对区域生态绩效进行评价,更为甚者在评价过程并没有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脱钩分析法虽然很好地反映了经济绩效的资源环境代价,但该法主要用于考察生态效率的未来发展趋势,而现在需要的是对过往生态绩效的表现和现状进行忠实刻画和准确描绘。

由于超效率DEA法可兼顾经济绩效和资源环境的多边影响,具有指标权重由实际样本随机决定,对投入产出变量的量纲不敏感等优点。可有效避免单一指标法、多指标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脱钩分析法等方法的缺陷,全面客观地反映待评价区域的城市生态效率发展状况。

1.超效率DEA模型

超效率DEA模型由Andersen于1993年提出[13],其核心思想为:在测算第j0个DMU(decesionmakingunit,相似决策单元)的超效值时,首先将其从现有的评估体系中剔除,并用其它DMU投入产出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在此条件下求解能使得城市j0仍为DEA有效的投入要素径向扩张量,则该径向扩张量即为超效率值。对于一个拥有r种投入X(x1,x2,…xr),m种产出Y(y1,y2,…ym),n个DMU的生产系统而言,用于评价DMUi超效率值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2.区域生态效率的测定

(1)指标选取

生态效率强调的是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其基本思想是在最大化价值的同时,最小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与DEA 方法对投入与产出指标的要求一致[14]。在超效率DEA 模型中,一般将收益型指标作为产出指标体系,将成本型指标作为投入指标体系来处理[15]。有鉴于此,本文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看成是投入,将城市非农产业产值作为产出。与此同时,考虑到城市绿地面积可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是对生态损害的一种补偿,因此本文还将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作为产出。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情况,综合考虑DEA模型对投入产出数量与决策单元个数设定的基本规则。本文选取了7个投入指标和2个产出指标作为区域城市生态效率的输入和输出,与此同时为了加大各DMU效率测定结果的区分度,对于园林绿地指标采用的是绝对量而不是相对量指标[16],各指标的具体设定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超效率模型投入产出指标设定情况

(2)研究对象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地区建设用地统计数据资料缺失严重,只有少数几个年份的普查数据,远不能满足本文计量分析的要求。与此相反,城市地区建设用地面积数据和其他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均较为完善,且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强度远超广大农村地区,对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由城市生产生活活动引发,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为城市市辖区。

非农产业GDP已按照GDP平减指数统一调整至

以2000为基准的可比水平。此外由于统计年鉴中给出的仅仅是历年新增的固定资本投资,不是固定资本存量,因此本文采用了如下方法对其进行估计。

首先,假定固定资本服从如下累积迭代模式:

Kt=It+(1-δ)Kt-1

(1)

(2)

3.测定结果及简要分析

利用我国29省份(西藏自治区和上海市部分年份数据严重缺失,故将其剔除)2003~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Mydea软件,采用非径向非角度超效率DEA模型对各省份城市生态效率(EE)进行了综合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省份2003~2012年城市生态效率测定结果

从表2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生态效率总体较低,2003~2012年的均值仅为0.52,且呈现出波动性上升的趋势,由2004年的0.49上升至0.56,提升幅度较小,改善速度较慢。城市生态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区际差异,地带性特征明显。其中东部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最高,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第三,而西部地区最差,且只有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生态效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整体而言这意味着在生态效率领域可能不存在“资源的诅咒”。

从分省的数据来看,排位前十的省份当中有五个来自东部地区,其中北京地区最高,广东省位列第二。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如宁夏、青海和辽宁等省份也进入了前十,分别位列第二、第七和第九。与此同时,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自然资源禀赋极高的省份,其生态效率排位也并不是最低,这意味着较高的自然资源禀赋并没有导致更低的生态效率,这暗示着在生态效率领域可能不存在“资源的诅咒”现象。

二、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为从数量的角度揭示生态效率领域“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机理,本文设定了如下四个计量模型。

模型1:lnEE=αi+β1lnincome+β2gyjg+β3regulate+β4grant+β5offend+β6endow+ξ

模型3:lnEE=αi+β1lnincome+β2gyjg+β3regulate+β4grant+β5offend+β6edu*endow+ξ

模型4:lnEE=αi+β1lnincome+β2gyjg+β3regulate+β4grant+β5offend+βind*endow+ξ

其中模型1是为了考察区域自然资源禀赋是否对区域生态效率有显著影响,即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的生态效率是否反而更低;模型2是为了对“分配性努力”是否存在“棘轮效应”进行验证;模型3是为了揭示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过低的受教育水平是否会成为区域自然资源改善的障碍;模型4是为了探索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是否会对区域生态效率构成威胁。

EE表示城市生态效率,αi为固定效应,ξ为随机扰动项。Income表示人均收入,gyjg表示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用城市市辖区第二产业产值与非农产业产值之比来表示。

Regulate表示政府环境规制强度,用排污费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来表示。排污费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越高,说明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管制越严格,管制强度越高。与此相对应,高额的排污费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这将蚕食企业的经营利润,为了改善经营绩效,企业将被迫实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率。

Grant表示产权已被界定的自然资源的数量,用采矿许可证批准登记发证个数来表示。发证书数量越多,产权被界定的自然资源数量也就越多。按照制度经济学大师德姆塞茨的观点,制度提供了将外部性较大地内部化的激励。通过发放采矿许可证,对采矿权进行清晰的界定有利于激励产权所有者合理选择矿产资源的开发时序,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维护矿产资源的利用秩序,提高矿产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生态效率。

从式(12)可知球形译码更新半径中的未知项服从自由度为k的非中心卡方分布,由于期望值反映的是随机变量输出值的平均数,因此很容易想到使用期望来估计式(13)中的未知项.非中心卡方分布的期望计算如下:

Offend表示“分配性努力”的强弱,用历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立案查处的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违法违规案件的数量来表示。按照“资源的诅咒”理论,较高的自然资源禀赋将会激发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激励人们通过“分配性努力”的方式来攫取他人的财富。具体表现为:盗采、越界开采、违法开采等侵犯他人产权的掠夺性开采行为,而这些都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点打击的违法违规案件,因此立案查处的违法违规案件越多,说明人们“分配性努力”的动机也越强。

Offend(-1)表示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分配性努力”的滞后值,主要用于验证自然资源禀赋激发的“分配性努力”是否存在“棘轮效应”。若上一期的“分配性努力”对下一期的生态效率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不断得到强化,则说明自然资源禀赋激发的“分配性努力”存在着路径依赖特征和自我强化机制。

Ind*endow表示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禀赋的交互项。由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主要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因此本文用煤炭开采洗选业,石油和天燃气的开采冶炼业,金属矿冶炼业和非金属矿冶炼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城市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作为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的一个近似量度。

2.数据来源

各省份非农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排污费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违法违规案件立案数、采矿许可证批准登记发证数量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3.回归结果

利用我国29省份(由于西藏和上海部分年份数据缺失,故将其剔除)2004~2011年相关数据,采用stata12.0软件对前述计量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W为Hausman检验W值。

首先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income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其弹性系数为-0.16,这表示城市人均收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城市生态效率下降0.1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也越多样,为满足这些消费需求所消耗的能源资源也就更多,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气就越多,环境代价就越高,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也就越大,即城市生态效率越低。此外regulate变量的估计结果为负,即使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这说明当前的环境管理政策手段对企业生产技术选择和污染物处理方式还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环境规制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环境政策管制对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正向调节作用。

其次,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endow前的系数为正,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这说明生态效率领域并不存在“资源的诅咒”现象,资源禀赋更高的地区,其生态效率并不是更低,而是相反。资源禀赋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生态效率将提高0.09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grant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且系数估计结果为正。这说明对自然资源产权的界定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率的提升,采矿许可证登记发证数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使城市生态效率提升0.098个百分点,这与预期相一致。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交易可改善资源的配置状况,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但根据科斯第一定理,产权是交易的基础,为了确保产权的顺利流转,需要对产权进行清晰合理的界定。通过发放许可证等方式将自然资源产权赋予相关经济主体,可有效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激励产权所有者合理选择自然资源开发时序,提高产权主体保护自然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水平和城市生态效率。

此外,offend变量的估计结果也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但其系数估计结果为负,这与预期相一致。这说明自然资源禀赋强化了“分配性努力”的激励,这将激发更多的违法违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而引发大量的外部性并对社会的资源利用模式和城市生态效率构成严重的威胁,如盗采、越界开采等非法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行为将导致矿产资源在短期内被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市场出现阶段性供给过剩,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下滑,进而导致矿产资源被严重错配和滥用(这种错配不仅表现在同时期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表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最终使得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下降,城市生态效率也不断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offend(-1)变量的估计结果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负,其弹性系数为-0.058,但offend的弹性系数为-0.042。这说明因自然资源禀赋较高而导致的“分配性努力”存在着“棘轮效应”。这主要是由于丰裕的自然资源会激发人们的机会主义思想(所谓机会主义就是通过损人的方式来达到利己的目的,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领域而言是指违反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法规,非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如盗采,越界开采等),进而不断渗入现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并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更糟糕的是,一旦机会主义倾向的指导思想成功的引导经济主体实施了违法违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就会使其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且时间越长,机会主义倾向或者“分配性努力”的激励作用就越强,越会驱使经济主体去违法违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将加剧自然资源的阶段性供给过剩,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错配和滥用,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不断下降,城市生态效率大幅下滑。

然后,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水平与区域资源禀赋交互项edu*end的估计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且符号为正,弹性系数为0.019,显著低于未考虑人力资本条件下自然资源禀赋对城市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说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富集的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本存在着显著的“挤出效应”[18],导致人力资本对城市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大幅下滑,表现为加入人力资本因素之后,自然资源禀赋对城市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大幅减弱。之所以会出现对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资本密集程度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小,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较低,这导致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的人力资本边际报酬较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的民众大多不愿意花费太多资源用于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与此同时,由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型产业的过度发展,对其他工业行业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挤出效应”,这进一步降低了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本地区不仅不培养高素质人才,另外一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岗位、机制来吸引域外高素质人才,更糟糕的是,还会导致本地人才的外流。人力资本的缺失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缺乏长久的内生动力,这严重制约着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生态效率的有效提升。

最后,从模型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ind*end的估计结果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其弹性系数为0.051,但显著小于自然资源禀赋单独作用时的弹性系数0.091。这一方面说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特有的产业结构特征显著地促进了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这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较高,且投资增长较快[19],这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城市生态效率的改善,因此随着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城市生态效率也不断提高;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结构特征对自然资源禀赋对城市生态效率促进作用的发挥造成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资源相关行业所占比重明显偏大。与此同时,自然资源行业大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加之产业链条较短,导致与资源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但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不会主动谋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使得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严重滞后[20]。产业结构单一和转型升级的掣忖使得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经济系统极为脆弱,一旦宏观经济形势转向,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将迅速陷入衰退,进而导致大量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自然资源被严重错配和滥用,资源利用效率大幅下滑,城市生态效率将急剧下降。近年来随着煤炭行情的急转直下,山西省等煤炭大省的经济发展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的泥潭,这充分暴露出了这些地区资源型行业畸形发展的弊端。因此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投资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弱化自然资源行业发展对其他工业行业的“挤出效应”,增强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经济系统抵御宏观经济波动的能力,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资源损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效率增长。

三、结论及建议

在生态效率领域,我国并没有陷入“资源的诅咒”的怪圈,自然资源禀赋不仅没有抑制反而促进了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特有的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对自然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均有助于生态效率的改善,但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与资源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和其他工业行业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挤出效应”,导致自然资源富集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偏低,这严重抑制了自然资源禀赋对城市生态效率促进作用的有效发挥。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严重滞后对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形成了显著的掣忖。此外,自然资源禀赋将会激发人们的“分配性努力”并抑制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着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

有鉴于此,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快对矿产资源勘探权、开采权等相关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大对自然资源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侵犯自然资源产权行为的督查惩处力度,形成良好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其次,还应调整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健全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相适应的任期制度,制定最低服务年限,在此基础上实施弹性任期制度;此外,还应加大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政策宣传力度,有效降低“分配性努力”对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城乡居民的过分激励;最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契机,引进域外高端人才,吸引本地区人才回流。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程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宝东,邓晓兰.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来自中国73个城市的经验数据[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3):34-39.

[2] 武赫. 基于DEA模型的生态经济效率综合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15,(11):70-72.

[3] 黄雪琴,王婷婷. 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J]. 科研管理,2015,(7):70-78.

[4] 汪克亮,孟祥瑞,程云鹤. 技术的异质性、节能减排与地区生态效率——基于2004~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2):69-80.

[5] 李胜兰,初善冰,申晨. 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区域生态效率[J]. 世界经济,2014,(4):88-110.

[6] 方颖,纪衎,赵扬. 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J]. 世界经济,2011,(4):144-160.

[7] 冯宗宪,姜昕,王青. 中国省际层面“资源诅咒”问题的再检验[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129-136.

[8] 邓晓兰,陈宝东. 破解矿产资源地生态诅咒的财税政策研究[J]. 学术论坛,2015,(2):38-42.

[9] WANG Y,QIAN D,ZHUANG D F. An eco-city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2015,(58):37-46.

[10] WU J Y,WU Z J.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 to eco-efficiency analysi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2,98(6):11-14.

[11] WANG Y T, SUN M X,REN Q W. Promoting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by eco-province construction in China:a critical assessment[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5,(4):20-29.

[12] RENATA D,ROUMALDAS J. Eco-efficiency: trends, goal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Lithuan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2015,20(4):265-272.

[13] AND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1261-1264.

[14] 付丽娜, 陈晓红,冷智花. 基于超效率DEA 模型的城市群生态效率研究——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169-176.

[15] 罗能生,李佳佳,罗富政. 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53-60.

[16] 吴文江,刘亚俊. DEA中确定指标是输入(出)的根据及其应用[J]. 运筹与管理,2000,(4):67-70.

[17] 张力小,梁竞. 区域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J]. 自然资源管理,2010,(8):1237-1247.

[18] 邵帅,齐中英. 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自然资源管理[J]. 经济研究,2008,(4):147-160.

[19] 刘伟. 资本、劳动及技术水平与西部经济增长——基于陕西省1952~2011年的数据[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1):63-68.

[20] 董利红,严太华,邹庆. 制度质量、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与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2015,(2):88-95.

收稿日期:2015-10-20;修回日期:2015-12-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14BJL065)

作者简介:钟成林(1988-),男,江西宜春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E-mail:08zhongchenglin@sina.com;胡雪萍(1965-),女,江西宜春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1;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7X(2016)03-0019-08

InfluenceofNaturalResourceEndowmentonRegionalEco-Efficiency

ZHONGChenglin,HUXueping

(SchoolofEconomics,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s,Wuhan430073,China)

Abstract:With the growing problems of ecological crisis and resource shortage, eco-efficiency is becoming a common focus of human beings. The author made an empirical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on eco-efficiency by utilizing the related 29 province data from 2004 to 2011 and the super efficiency DEA model.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eco-efficiency is relatively low on the whole and increases very slowly. Meanwhile,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regions and obvious zonal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 curse” theory is not in consistent with eco-efficiency, nature resource does not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eco-efficiency; “distributive endeavors” stimulated by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promotion of urban eco-efficiency, and the encouragement presented a ratchet effect. Furthermore, human capital,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nique to resource rich areas and clearly defined nature resource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are all beneficial to the increase of eco-efficiency, however, the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which led to the crowding out of human capital and other industrial sectors weakened the effective role in the promotion.

Key words: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eco-efficiency; definition and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rights; human capital; industrial structure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我国劳动就业的对策研究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就业》简评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电价水平对我国电力强度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柔性专业化与当代好莱坞电影产业结构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研究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