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涛
【摘要】 对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农村面源污染存在隐蔽性、广泛性、滞后性、风险性、难监测性的特点,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成因很多,如农药、化肥、农膜的过量使用、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秸秆的不合理使用等。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特点 成因
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正常进行依赖于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过程中,通过“植物--动物--人类”的食物链,物质进行了交换和利用,能量得到了流动和吸收,农村面源污染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
一、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 农村面源污染由于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其地理边界和空间位置不易识别,造成污染来源无法准确查实。2、随机性 农村面源污染与地理位置、气候、气象条件、汇水面性质、气候、土壤结构、农作物类型、地质地貌等都密切相关。3、广泛性 由于农村面源污染涉及种类繁多的排放物,通过各种途径排放到环境中,排放是相互交叉的,污染物又通过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残留在土壤、水体中,在径流作用下扩散使得污染时空性很大,地理边界和空间位置的难以划分。4、滞后性 农村污染物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各类重金属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和化肥在农田留存的时间长短,同样也会决定农村面源污染形成的滞后性的长短,由于农业生产中,不断施入农药、化肥,导致可能其长时间地留存在地表,通过降水等一系列环境变化,滞后性会明显表露出。5、风险性 农村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农田漫灌、地表径流、地下渗漏和自然挥发等途径进入江河或湖泊,蒸发到大气中,或沉积到土壤里,不仅引起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而且导致水体营养物质过量,引起各种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或快速生长,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二、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1、农药过量施用。我国是全球农药消费大国,改革开放的30年来,伴随着农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药也随之大量投入和使用,由于防控技术未得到大力推广,喷洒的农药实际附着于作物上的只有1/3左右,利用率相对较低,农药未得到安全合理地使用,相当部分农药都以不同途径分散到环境各介质中,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进而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1]。过量使用农药导致耕地生产能力和调节功能遭受到严重损害。农药被雨水、灌溉水冲刷造成地表水体污染。过量使用农药极易造成生态失衡[2]。
2、化肥过量施用。在我国多数地区人多地少,为追求农作物的增产,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因此造成了农村的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国化肥施用量约占世界化肥用量的 1 /4,平均每公顷施化肥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1. 8倍多(数据来源于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过量施用的化肥,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另一部分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进入水体,还有相当的部分以N2O气体形式挥发到空气里。因此,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3]。
3、农膜过量使用。我国农膜产量和覆盖面积均居世界首位,年产量达百万吨,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1998年农膜用量达120.1万吨,其中地膜68.84万吨,覆盖面积967.4万公顷,是1982年的80余倍。农膜残留已成为当前农村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和分解,其残存时间可以达200年以上,严重污染农村生态环境和污染土壤生态环境。
4、畜禽粪便随意排放。2001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 意味着规模化养殖纳入点源污染控制范围。据此,在农业畜禽非点源污染仅考虑散养部分。由于畜禽粪便中不仅包含有化学耗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氨氮(H3-N)、总磷(TP)、总氮(TN)等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质随地表径流或贮粪池渗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一般说来畜禽粪便的污染主要可以分为氮磷污染、矿物质元素污染、药物添加剂污染、生物病原污染以及恶臭物质污染等方面。
结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有着隐蔽性、广泛性、滞后性、风险性、难监测性的特点,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成因很多,如农药、化肥、农膜的过量使用、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秸秆的不合理使用等等,总体来说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此类污染必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参 考 文 献
[1] 刘小真. 鄱阳湖流域底质重金属及杀虫剂类POPs垂直污染分布特征[D]. 南昌大学, 2008. DOI:10.7666/d.y1323320.
[2] 马忠玉, 王颖芬. 持续农业概念、特性、研究对象与解决的问题[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997, 5(2):68-71.
[3] 王永强, 李诗殷, 蔡信德. 中国农田污水灌溉研究进展[J]. 天津农业科学, 2010, 16(4):77-80. DOI:10.3969/j.issn.1006-6500.2010.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