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成超,王 伦
1.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500;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优化路径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谢成超1*,王 伦2
1.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500;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文化、体育文化、体育文化节等概念进行解析;就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学生参与目的与动机、学生参度、学生参与的影响因素、学生参与的满意度等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分析。研究表明: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开展率普遍较低;各高校体育文化节开展历史不同;组织经验和组织内容存在不足;学生参与情况不够理想、日常训练缺乏组织管理、场地设施有待完善。为推动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持续开展,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应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节的建设,寻求学校政策支持和领导的重视;促进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的交流,共享经验;拓展体育文化节宣传途径和加强宣传力度,改善学生参与现状;建立“小教练”机制,保证学生日常训练顺利进行;融入民族特色项目,形成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节;持续改进、完善管理制度。
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体育文化节;田径运动会
谢成超,王 伦.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优化路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108-114.
XIE Chengchao,WANG Lun.Status Quo and Improvement of Sports Culture Festiv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6,18(4):108-114.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1]。大众体育运动受到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并作为一种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迅速在全国全面开展起来。201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2]。在国家大战略的感召下,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渐渐成为一种发展较快的校园体育活动,正逐渐形成目前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热点,同时也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国内外鲜有学者对体育文化节的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其中对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建设价值、设计以及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等方面仅有少量研究[3-7],实地调研分析更少。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东部较滞后,因此,对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基本没有。在目前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时期,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文化节活动的开展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激发广大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师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8]。文化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同时还有地域、民族和社会的差异性。虽然我们生活在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下,对“文化”一词并不陌生,但是文化的内容宽泛,界定模糊难以划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规范它的定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9]。
就其内涵而言。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习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10]。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原指“以文教化”。它与武力征服相对应,构成统治者孜孜以求的“文治武功”。依《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观点,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11]。然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并接受的界定是《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对其的广义定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12]。
1.2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认为,体育文化是旨在促进健康和增强体力的身体运动体系,是与自然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的人为的体育形式[13]。卢元镇教授指出,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的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14]。
普通高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人才的特殊场所,普通高校体育中存在的体育道德、奥林匹克精神等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体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总体上呈现出健康、文明、向上的趋势,为师生营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1.3体育文化节概念的界定
体育文化节是一次师生提升自我的盛会,是青春的诠释,是心灵的盛宴。我国学者王小安对校园体育文化节做了明确的定义,并被广大学者所接受。他指出,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采用集中和分散的办法举行活动,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师生风貌,力求达到健身、健心的效果,让校园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节日欢庆的气氛[15]。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赛事不断,精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给予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活力与体育才能的机会,培养同学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度,使大家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让大家在体育活动中真正享受到人生的精彩。
1.4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的基本构成要素
通过查阅前期的文献资料,整合实地走访调研信息,结合形成传统特色体育文化节的高校成功案例,笔者梳理出了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形成长效机制的7个因素(图1):
图1 成都市高校体育文化节长效机制要素
笔者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10所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期间,共向10所普通高校的在校学生随机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为85.42%;后经筛选出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5.61%。
2.1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开展的现状
通过调查位于成都市市区的10所本、专科院校,发现成都市普通高校已普遍具有传统田径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其中,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于2014年春季开展过首届体育文化节,持续时间为40天,2015年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如期举行此项活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相关内容,于2008年举办了首届学生体育节,持续时间分别为36天和2天,但此后再也没有举办。总体而言,体育文化节在成都市普通高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就举办届数来看,西南石油大学自1995年开展体育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0届,从未间断,在众多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就体育文化节持续时间来说,调查的大部分高校都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体育文化节的氛围。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举办的体育文化节持续时间最长,从三月底开始启动,为期40天,充分点燃了体育文化节的氛围。但是,调查发现,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田径运动会暨体育文化节”的形式开展体育文化节活动,持续时间为2天。另外,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以“趣味活动暨体育文化节”的形式开展,持续时间仅有1天,显得时间紧凑且活动项目未得到全面落实和深入开展。
2.1.1学生参与目的与动机情况
在校学生参与目的与动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的开展现状,是引导体育文化节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成都市各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赛事精彩纷呈,在校学生的参与目的和动机也体现出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为集体争光、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兴趣爱好、贵在参与、休闲娱乐分别为学生参与目的的前5位,分别占92.9%、90.3%、87.8%、83.2%、75.5%。参与体育文化节动机的6至11位分别是锻炼个人能力、凑齐人数、实现自我价值、养成锻炼习惯、发展个性、减肥塑身。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在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开展过程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参与动机,表现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同时又有54.6%的学生为“凑齐人数”而参与体育文化节的现象。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参与动机,是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建设的难题和重要环节,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文化节的宣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做好动员和组织工作,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
2.1.2学生参与比例情况
体育文化节之所以在普通高校较为迅速兴起,一部分原因在于师生参与人数多,参与比例高,无专业技能等因素的限制,能够起到良好的全民健身效果和激发参与热情。本次对学生参与比例的调查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从体育文化节的准备、宣传、参赛人员等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参加的班级只有26个,占13.3%;大部分学生参加的专业班为56个,比例占到28.6%;小部分学生参与和几乎没有学生参与的专业班所占比例为58.1%。鉴于成都市普通高校中还有大部分班级的学生未参与到体育文化节活动当中,这对体育文化节在普通高校中的开展和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2.1.3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的影响因素
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学生参与现状并不理想。调查发现有以下因素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的活动:有更为优秀的人参加、对比赛项目不感兴趣、场地器材受限、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缺乏运动伙伴和指导、缺乏锻炼意识、班级有更优秀的人参加、比赛不公平。其中,认为班级有更优秀的人参加的占71%,认为体育文化节太累不想参加的占51%,认为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参与的占41.8%,认为缺乏锻炼意识的占37.2%,认为比赛不公平的学生仅占8.2%。
学校体育文化节作为一种大众体育项目,其宗旨就是带动更多人经常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氛围。然而,上述各种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违背了这一宗旨。所以,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节前的宣传动员工作,科学安排项目设置和提供赛前指导,排除各类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节当中去。
2.1.4体育文化节项目设置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普通高校传统田径运动会的竞技类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师生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的需求,它参与人数少,一般由班级运动能力优秀者参与,与全民健身的概念相悖。相比于竞技类项目,普通高校学生更倾向于娱乐类和健身类项目,对其具有更强烈的兴趣。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项目设置涵盖面较广,有15类体育项目。其中,对娱乐类项目感兴趣的占54.4%,对健身类项目感兴趣的占35.8%,其它方面占的比例则较小。
通过数据分析看出,球类比赛和趣味活动排名第一;其次,开展舞蹈比赛的学校有5所,排名第二;另外,文化类的摄影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也得到相应开展。另一方面,每所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平均仅有7个体育项目,开展项目较少,同时缺乏特色项目。
2.2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开展的满意度分析
2.2.1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的满意度状况
高校学生满意度是检验体育文化节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衡量体育文化节活动组织是否合理的主要体现。而且体育文化节是献给全校师生的一次体育节日盛宴,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学生意向而展开(表1)。
______表1_成都市高校体育文化节满意度情况表
通过表1可以发现,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的项目设置、裁判工作、奖项设置和积分规则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满意度较好。对体育文化节项目设置非常满意的占20.4%,比较满意的占29.1%,合计占49.5%,不满意的占14.3%;对体育文化节裁判工作非常满意的占24%,比较满意的占39.8%,合计占63.8%,不满意的占10.7%;对奖项设置和积分规则非常满意的占14.8%,比较满意的占31.6%,合计占46.4%,不满意的占19.4%。可见,体育文化节裁判工作得到了在校学生的肯定,但项目设置,奖项设置和积分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
2.2.2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的节后成效
体育文化节是学校体育的一次精彩盛会,营造出了体育锻炼的热烈氛围,重要的是培养了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所以,节后成效是检验体育文化节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调查发现,认为体育文化节的举办能激发自己日常锻炼热情的有59人,占30.1%;认为不能激发锻炼热情的有37人,占18.9%;而认为无所谓的人有100人,占总人数的51%。可见,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的节后成效不够理想,未能带动大部分普通高校学生的锻炼热情。
体育文化节是一次全校师生的体育节日,但学生对其的满意度和节后成效决定了学生对于体育文化节的期望度。通过表2可以看出,希望体育文化节一个月举办一次的有21人,占10.7%;希望体育文化节一个季度举办一次的有53人,占27%;希望体育文化节一年举办一次的有113人,占57.7%;另外,认为不组织体育文化节的有9人,占4.6%。可以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绝大部分希望体育文化节继续开展下去,而且期望的举办周期集中于一年一次,趋于合理(表2)。
_表2 成都市高校学生希望体育文化节举办的周期
2.2.3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场地设施现状
体育文化节场地设施是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是保障赛事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日常训练的重要阵地。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普通高校师生对于场地设施现状还存在一定的不满意,认为场地设施满足需求的占28.6%,认为基本满足需求的占30.4%,认为不能满足需求的占41.0%。普通高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基本满足体育文化节的需求,为其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但场地和设施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室外场地条件尚需加强,场地和设施应适当增加数量,定期维护等等。
3.1对体育文化节的认识和宣传不够
国家把文化强国上升到战略高度层面,围绕治国、理政、文艺、体育等方面提出深刻的思想,是文化强国建设重要的政策资源。体育文化节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强国因素之一。应通过广播、海报、宣传栏等深入广泛宣传体育文化节,提高普通高校领导和师生对体育文化节的认识,了解体育文化的内容和价值,增加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进体育文化节在高校的可持续性开展。
3.2学生参与面有限且缺乏特色项目设置
目前,成都市普通高校参与体育文化节的人员主要以班级运动成绩优秀者为主,其他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尚需通过宣传和动员,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节的认识,扩大参与面,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调查的情况看,体育文化节的项目设置有限,以球类比赛和趣味运动为主,缺乏更多创新性的项目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项目设置、组织方面还有待于提高,高校应结合时代潮流、地域特色,开拓具有特色的项目,营造出浓烈的体育文化节氛围。
3.3场地设施有待改善
根据调查,成都市普通高校师生对于场地设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提高开放度、增加场地设施数量、进行定期维护、改进器材出借模式、完善室外场地条件和建设新型项目场地。调查中,有74.5%的人认为室外场地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不利于进行体育锻炼,需要相应措施改善室外条件;有68.4%的人认为学校场地收费不合理,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需要改善管理机制,提高开放度;有57.1%的人认为场地和设施应适当增加数量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有54.6%的人认为场地器材需要定期维护;认为器材出借模式需要改善和建设新型项目场地的分别占31.6%和26%。总之,当前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基本要求,但仍需改善管理机制,提高开放度,增加场地设施数量,做好定期维护,改善器材出借模式和室外场地条件。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场地设施,才能为体育文化节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4.1学校给予重视和支持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全国高校的体育活动开展达到空前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市部分普通高校举办了首届体育文化节活动,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认识到体育文化节开展的实际意义,后来就没有继续开展下去。所以,一味地跟风并不能让体育文化节在普通高校中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只有学校领导正确认识体育文化节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提升作用,投入时间和经费,更好地支持体育文化节的组织运行,才能使体育文化节在高校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最终促进师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4.2促进体育文化节经验交流
由于开展历史不同,成都市各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的组织经验和组织内容存在较大差别,推动效果参差不齐。如西南石油大学自1995年在全校开展体育节活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届,得到众多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4年才开始举办首届体育文化节活动,但2015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未能继续举办。所以,成都市普通高校应该促进体育文化节的交流,共享经验,才能最终促进成都市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整体状况的改善。
4.3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
学生是体育文化节的参与主体,是精彩赛事上的主角,但由于课程任务繁重,大部分学生缺少时间来参与体育文化节活动。所以,体育文化节的举办时间应相应延长,同时将赛事集中安排在课余或周末,方便学生进行组织和参与。另外,必须改变班级只有运动能力优秀者参与的现状,加强在班级中的宣传动员工作,改变“比赛第一”的观念,树立“重在参与”、“享受运动”的思想,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共同享受阳光体育带来的独特魅力。
4.4建立“小教练”机制
由于普通高校学生日常训练缺乏专业指导和有效组织,容易出现懒散、训练不科学的现象。调查发现,大多数本科类学校有体育专业学生和特长生,应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建立“小教练”机制,负责参赛队的日常训练,一方面提高高校学生的训练状况,另一方面展现全校学生互相帮助的体育团结合作精神,使体育文化节的氛围得到扩散和升华。另外,专科类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发挥带头作用,帮助参赛队建立训练机制,提高训练效果,为体育文化节提供有力保障。
4.5融入民族特色项目
成都市是一座历史名城,聚集有汉、藏、彝、回、土、羌等民族,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汇集了众多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如达体舞、扭棍子等。高校本身作为知识的汇集点与文化的传承地,在高校体育文化节活动中融入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传播民族文化,更能为体育文化节添光加彩,体现全民健身的精神和氛围。
4.6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成都市还有较多普通高校未开展过体育文化节,另有部分普通高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未能持续开展下去。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文化节开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学校领导对体育文化节的认识不够,认为学校已经有田径运动会和其他球类比赛,足够满足师生的健身需求。然而,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相对于单纯的单项体育比赛或田径运动会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以文化的形式传播体育的精神和力量,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了解和接受;它以娱乐性、健身性的项目为主,旨在达到健身和健心的效果,而且在一定时间内使校园具有“节日”欢庆气氛,有利于激发全校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另外宣传力度尚需加大,让更多的领导、教师、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节活动中来,感受体育文化节的体育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学校尚未形成体育文化节制度和经费支持机制,无法正常组织和安排竞赛活动。
体育文化节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规模较大的体育活动,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从前期的设计宣传、组织管理到后期的竞赛、评价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学校需要出台一些政策,形成一套制度,为有效开展体育文化节提供保障,进而构建出一个长效机制。
文化强国是“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层面的政策,需要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建设。体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配合国家宏观政策进行建设。体育文化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成都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开展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满意度及政策、场地、器材等方面。当前,成都市普通高校应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及相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精神,立足成都地域文化和地方高校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节,推动全国高校体育文化节的开展,带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文化强国梦的实现。
[1]陈源敏.关于高校体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0,17(2):43-44.
[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1—02—24)[2015—12—25]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
[3]张天峰.试论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隐性课程价值——以隐性课程的课程文化要素为切入点[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92-96.
[4]冯汝忠.学校体育文化节创意与设计研究——以四川省部分小学为例[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教育系,2014.
[5]孙超.学校体育文化节引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9):110-111.
[6]刘利峰,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37-40.
[7]陈燕.高校体育文化节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3(4):96.
[8]李祖平,安小文.红色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基于文化软实力视域[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15
[9]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28.
[10][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302
[11]王秀强.我国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2010.
[12]赵冰波.中原文化与整体思维探究[J]. 学习论坛,2011(2):53-57;
[13]赵军.国内外体育文化研究述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67-68
[1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3
[15]王小安.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刍议[J].湖北体育科技,2008(3):337-338.
编辑:余少成
编辑部网址:http://sk.swpuxb.com
Status Quo and Improvement of Sports Culture Festiv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
XIE Chengchao1*,WANG Lu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500,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s of culture,sports culture,and sports culture festival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authors conduc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research about the goal and motivation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festival,the number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festival,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participation,and students'satisfaction after participation.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sports culture festival is not held i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engdu city;the history of sports culture festival differs from college to college;there lack experiences in festival and activity organization;students'participation rate is low;sports facilities are not adequate and daily training is not well organized and manage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festiv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nd methods:policy support from the university authorities,advanced management,exchange and sharing of experiences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out sports culture festival,and enhanced publicity for higher student participation.We need also to establish the coach mechanism to guarantee students'daily training,and the sports culture festival need to be connected to the local ethnic characteristics.
Chengdu Cit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ports culture;sports culture festival;track and field sports meet
10.11885/j.issn.1674-5094.2016.03.29.01
1674-5094(2016)04-0108-07
G807.4
A
2016-03-29
谢成超(1976-),男(苗族),重庆彭水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与体育教学训练。
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SB0046);2014年度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NC2014B044);西南石油大学2014青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2014JXYJ-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