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源∶在探索中寻求艺术的本源

2016-08-08 02:58段星宇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院特约记者水墨

文/特约记者 段星宇

邓国源∶在探索中寻求艺术的本源

文/特约记者 段星宇

艺术家简介

邓国源,1957年生于天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德克塔大学荣誉教授,德国哈雷美院客座教授。他被称为“最有实验精神的院长”,对他来说,艺术创作就是一场自我挑战的实验。

邓国源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学领域的探索,加上长期的教学实践,将传统美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他开创了一种新的不断开放和不断衍生的艺术系统,于此系统中,传统美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新媒体、新时代相互碰撞,并与新的时代下的媒介方式相互融合,获得了广阔的延伸和生长。近期举办的画展《在花园》就是他近些年来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为成长于85新潮的著名实验艺术家,邓国源一直以来都在艺术本体语言领域积极探索和实践着。多年来,他一直对抗过于肤浅的现代主义趋势和当代的潮流,创立了一套完全利用中国绘画传统和以自然为中心主题的表达方式。在他的作品中,从来没有任何显性的时代符号出现,但他对语言本身的敏感和关注使他经由无数次的蜕变之后,建立了一个不断处于开放之中并具有无限衍生力的自我艺术系统。于这个系统中,传统美学以一种鲜活刚健的方式与当下相遇,并在新的媒介方式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延伸和生长。他是当代艺术中非常特殊的个案。

“花园”系列作品的意象是邓国源艺术思想和美学创造的集中体现。在持续10年以花园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他完成了从水墨、油画到大型综合装置的媒材穿越,从以黑到白的无尽生机变化到镜面衍生的百千万亿镜像的繁殖碎片,花园作为固化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养息之所和浓缩传统美学思想的空间象征,已经从尺幅间转化成大型空间装置,建构了比拟空间的亲历感。本刊特约记者于近期专访了邓国源院长。

特约记者:邓院长您好!据了解,本次巡展《在花园》的艺术形式涉及水墨、油画等,那么您对“墨汁毛笔宣纸等在现代都是怀旧的东西”这种说法怎么看?水墨等传统艺术形式和媒体相比较而言在表达层面上有差别吗?

邓国源:怀旧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是不正确的,正是因为在今天,传统绘画又得到了新的发现、新的估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中国的大学院校从来就没有忽视过传统的教育,没有放弃过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研究探索。除此之外,美术界还很重视以新时代的意识和思维发扬光大传统绘画。绘画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在表达的同时就能不断挖掘出传统绘画新的内涵,这是一个不断开放和衍生的过程。现在的艺术形式讲究的是还原,将所表达的对象尽可能完整的表现出来,但是这种表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却让人感觉不到真实。

其实,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现在的艺术形式诸如媒体一类,表达的情绪本质是一样的,主题也是相同的。但是水墨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将表达对象表现得更充分,让人更为深刻,就好像身临其境,真正身在花园中游玩一样。

特约记者:您的《在花园》主题创作已经持续10年以上,这次巡展把《在花园》定为主题。是想透过主题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和精神?您此次展览的作品想表达的东西似乎超乎现实,这种现实和精神层面的比较您是怎么把握的?

邓国源:所谓《在花园》,并不是完整真实的去还原。诸如花园中的一些植物,它们的形有现实的影子,而有些并非现实中存在的。这些植物的笔触其实都是主观臆造的,我想表达的不是死板的还原真实,而是透过大脑和观念过滤后的形象,再将它们转换成水墨的形式。这其中还包含一定的书写性,而并非一味的勾画轮廓和描绘景物。通过毛笔去书写,能够引发人的联想,一个块面,它可以表达成一片花瓣,也可以是一片树叶,具体是什么,看画的人有不同的心境和欣赏水平,自然也有不同的看法。作品追求的就是一种自然、随性,让人看起来感觉很舒服。

装置艺术/花园

《在花园》这个主题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自然与艺术,艺术与人三方之间的联系。整个系列的创作想表现的主要是“在”这个字眼,这个方式,强调的是观众与画面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你在花园中,你在自然之中,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重新回归自然,回归的前提,就必须思考自然的入口在哪里,这也是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唯一道路,表现的是一种现实主义。

《在花园》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无我之境,一种超乎现实的状态。在我看来,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传达,一种解释,更是艺术家对自我生存的世界和自身生存意义的整体把握。因此,我建造了这样一座“花园”,它超越了我们眼见的现实,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回归到精神的现实中。

特约记者:天津美院作为中国艺术类高等院校的领军者,您认为近年来发展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邓国源:其实谈不上什么成功。不过在众多的艺术院校大规模扩建扩招的背景下,天津美院仍一直坚守着艺术院校本该保持的精英式教育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实验艺术各学科的建设,这本身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守,我相信未来天津美院仍可以在国内的同类院校中拥有自己的特色。此外,我们美院的老师们都坚持一种责任,一种除自我之外的领头人的责任。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

特约记者:教育创新是当下一个较热的话题,目前天津美院在这方面都有过怎样的尝试?

《在花园》In the Garden No.5

邓国源:现在中国的美术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变革的时期,应该由技术教育转变为创造力的启发。在这一点上,天津美院已经先行了一步,我希望以此作为一个试点,更好的推广创造力这个重要的技能。

特约记者: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这些年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但繁荣背后的隐忧也是人所共知的,对此您有怎样的理解和判断?

邓国源: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我关注的不多,直观印象是在不断地走向健康的轨道。从前几年的二级市场不断炒作的泡沫、市面上的假货横流、购买渠道的不安全、市场的不规范,再到礼品市场的退场,可以说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层次的大震荡,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现在,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市场朝正确的道路上引导,艺术品市场的不断规范,让大家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望,也让艺术家们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去创作,这样才会有更多好的作品进入市场进行流通。我对这样的新格局充满期待。

特约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天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对天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在田野》In The Field No.4

邓国源:天津是老牌的艺术重镇,书画、文玩等艺术品市场基础雄厚,直到今天,以天津美院教师为主的传统和当代水墨都在全国的艺术品市场占有重要的位置。不过,也正因如此,天津的藏家对当代艺术的热情迟迟没有点燃,相比北上广等区域的收藏群体,天津的当代艺术收藏体系是滞后的。在这种现状下,应该继承和发扬相结合,一方面是为了明确地延续传统的精神并进一步予以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走出传统,加以创新,接纳当代并且不断的开放、发展和衍生。

特约记者:在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品的鉴证溯源是规范艺术品市场的重要举措,那您觉得这个举措对天津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邓国源:艺术品的鉴证溯源是市场倒逼的产物,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必将会对当下的艺术品市场的种种乱象起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市场秩序得到维护,作品真实性得到保证,这对于艺术家和收藏家来说,无疑是一项双赢的举措;同时对建立与维护艺术家个人品牌,保护艺术知识产权等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特约记者:好的,感谢邓院长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期待你的艺术在探寻与实验中取得更多的突破,也祝愿您的此次巡展获得圆满成功!

猜你喜欢
美院特约记者水墨
水墨
美院张老师评画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泼尽水墨是生平
奇葩美院(完结版)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世界四大美院之一的列宾美院失火
俄演习用核弹击退入侵者
韩国要造“迷你宙斯盾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