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2016-08-08 02:34戴铁军王婉君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戴铁军,王婉君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124)



我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戴铁军,王婉君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124)

摘要:工业园区作为我国工业体系的主要载体,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2012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牵头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截至2014年末,已有3批共75家园区成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基于75家示范园区的调研结果,梳理并分析了现有园区循环化改造形式以及改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借鉴国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进一步改造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

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并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改造潜力大的园区作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1]。截至2014年年末,已有3批共75家园区成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

为了解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现状,与中国开发区协会对这75家示范园区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改造工作成绩与问题并存。三年来,园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加32.9%,单位GDP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43.3%和34.1%;中水回用、污泥处置、余热余压利用、集中供冷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为园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通过循环化改造,一些园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废物交换平台、技术推介平台等,提高了园区的服务管理能力。但是,园区的资源产出率仅为0.5万元/t,落后于欧洲的2欧元/kg(约合人民币1.6万元/t),远落后于日本38万日元/t(约合人民币2万元/t);资源能源消耗逐年上升,2013年园区平均能耗比2010年增加34.6%,水资源消耗增加71.43%;已有的废弃物交换平台和技术推介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并不理想。鉴于此,将梳理我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形式,分析循环化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园区实际给出进一步改造的建议。

1 我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形式

由调研分析知,我国园区循环化改造主要有以下5种形式。

1.1 在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

在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是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基础工作。园区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推行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例如,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完善循环用水系统,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依法实施制裁,切实降低污染物排放。3年来,园区年均GDP增长率达到35%,二氧化硫、COD、氨氮、工业固废、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下降6%,13.3%,9.5%,28.2%和1.9%。

在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经济环境效益。但从调研中得知,仅有海南洋浦、山东临沂、宁波石化、江西赣州等几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了园区内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且仅有江西赣州采取措施鼓励企业自查和技改。园区对清洁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1.2 依托主导产业,纵向发展产业链

延伸产业链是最为普遍的改造形式。山东青岛、山东临沂、甘肃华亭、浙江宁波石化等许多经济技术开发区均通过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不断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终端产品价值,获得经济环境效益。例如,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镇海炼化为基础,发展了石化源头产业;通过阿克苏诺贝尔多元化基地系列项目的建设,发展了石化产业,丰富了产业链中下游产品;依托金海德旗C5系列项目,拓展了乙烯中下游产品;依托原宁波市区中小型精细化工搬迁项目,发展成为精细化工产业,从而形成上游石油加工为主导、中下游化学品产业配套发展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产业体系。3年间,开发区资源、能源、水、土地产出率均有超过20%的提升。但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加,工业废水、废气、固废排放量3年来分别增加了15.7%,9.8%和1.7%,其中氨氮排放量的增加最为明显,达到153.8%。

由分析可见,延伸产业链实际延伸的是产品链,可以提高终端产品价值,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没有构建废弃物和副产品的生态链,可以获得的环境效益有限。

1.3 发展共生产业,构建实体产业共生网络

建立产业共生网络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循环经济理念的最佳体现。如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饮料制造业(啤酒)为核心,开展废酵母综合利用项目,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制造和食品制造业。回收利用家具制造业产生的固废,并为其提供板材和包装材料。回收利用废润滑油、地沟油、废塑料、废轮胎等,发展再生橡胶、再生塑料等产业。循环化改造促进了废润滑油、废水、废金属等的回收利用,能源、土地、水资源产出率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155%,95%和3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6%,四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有明显下降。

建立实体产业共生网络可以有效“变废为宝”,一方面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从现有共生项目上看,由于不少园区企业间缺乏物质流动关系,网络的构建主要依靠设立新企业或发展新产业来完成。

1.4 与区外企业联合,发展虚拟产业共生网络

在我国,构建虚拟产业共生网络主要作为实体园区的辅助手段。例如,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与周边县(市、区)联合,实现废弃物副产品的消纳。园区与崇义、大余、赣县和上犹等钨矿、稀土采掘业联合,形成钨产业板块;充分利用水西冶炼基地、江铜集团等的再生铜资源,完善铜产业链。与园区外的制酸企业和有机肥产业连接,有效利用冶炼烟气和生活垃圾等废物。2013年,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约为2010年的246%,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COD、二氧化碳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量比2011年分别下降46%,48%,50%和12%。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园区外企业纳入循环化改造中来,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值得其他园区借鉴。园区除了可以与周边企业建立副产品、废弃物的交换链外,还可以与周边地区共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园区内外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考虑到运输费用,并非所有链接都适合。

1.5 搭建公共设施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公共设施平台和服务平台是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亮点。工业园区通过搭建公共设施平台,实现了水、能源的梯级利用以及废弃物的综合处理;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园区废弃物信息和循环技术信息的快速传递,为企业间合作和园区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例如,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小窑湾污水再生水处理系统,德郎再生水处理系统,使全区实现了市政污水集中处理、再生水集中生产及公共设施和管网共享;扩建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粉煤灰炉渣等综合处理设施,使全区实现了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建成辽宁省首个区级环境监测中心,在重点污染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和360°高清晰视频,在开发区安装烟尘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通过改造,园区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8.1%和94.6%,全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并有40%以上的危险固废得到了回收利用,废水排放量3年来下降了54.5%。

搭建公共设施平台可以使企业共享水、能量和废弃物处理设施,将更多企业引入生态链,成果突出且应用广泛,应该推广到全国。服务平台建设的完善与否是园区软实力的表现,对改造工作有直接影响。服务平台共有3种,分别为废弃物交换平台,循环化技术支撑平台以及统计信息化和监测体系建设项目。从调研的结果看,目前有47.6%的园区建成一种以上服务平台;38.1%的园区正在建设,尚未启用。可见,服务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建成3种服务平台的园区仅占23.8%,此项工作仍需加强。

2 循环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园区对循环化改造理念认识不清

循环化改造是要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将传统的工业园区改造为生态工业园区。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不同企业间形成相互利用的副产品、废品及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的生态工业链。纵向发展产业链是要在企业间形成产品链,与生态工业链差别巨大,不可混为一谈。但多数园区仍采用纵向延伸产业链开展循环化改造,结果是园区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翻越“环境高山”遥遥无期。

2.2 部分园区改造计划进展缓慢

由调研知,园区平均拥有改造项目30个,但仅有56%的项目启动,部分园区改造计划进展缓慢。例如,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共有改造项目20个,启动了3个项目;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项目23个,启动了4个;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有循环化改造项目29个,启动了4个。园区改造计划进展缓慢与改造计划不科学,计划目标不明确有关。

2.3 实体产业共生网络仍需发展

示范园区企业间生态关联度[2]平均为0.164,远低于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0.221,2010年)。这说明,示范园区构建产业共生网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一方面由于园区内部分企业之间缺乏物质流动联系,无法建立生态链;另一方面也与企业相互不信任,权责利不明确有关。

2.4 园区清洁生产工作有待加强

由以上分析可知,多数园区未能制定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区内企业自发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园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对园区的改造结果有直接影响。在下一步改造中,园区应将清洁生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2.5 循环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较慢

3种服务平台中,循环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最为缓慢,仅有33.3%的园区建设了该平台。技术平台的建设需要园区整合政府、企业,尤其是科研机构的力量。平台建设缓慢反映了我国园区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循环化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不足,致使循环化改造缺乏技术支撑,改造效果有限。

3 国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经验

3.1 经验一:成立公司全权负责改造工作

韩国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与我国类似,韩国也是由政府牵头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但在执行方面有所不同。我国是发改委和环保部引领,园区管委会推动,企业实施,科研单位参与[3]。园区是改造工作的计划者和执行者。园区的意愿和能力对改造成绩影响很大。韩国则通过设立韩国工业园区固废有限公司(KICOX)来引导、支持和监查生态工业园区示范项目。公司在每个示范园区成立区域EIP中心来负责项目的建设工作。项目资金来自政府,由KICOX统一管理和分配。项目开展至今共建立了8家生态工业园区。仅蔚山工业园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1 105万美元,减排12万t,利用废弃物1万t[3,4]。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全面掌握园区信息,保证计划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在计划执行时可以给予必要支持,保证计划按期完成。并且在后期,将各个园区积累的碎片化的经验和技术快速综合起来,利用公司的力量加以推广,实现商业化,以避免完全依靠政府投资的困局。

3.2 经验二:发展全国虚拟产业共生网络

英国是第一个开展国家级产业共生实践的国家,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2003年,英国启动了National Industrial Symbiosis Programming(NISP)项目。这个项目将整个国家作为一个虚拟产业生态园区,把已存在的企业作为对象来识别提升资源效益的机会,通过开展一对一或多方会谈促使企业达成协议[5]。项目由国际增效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Synergies limited)负责,现已有15 000家企业加入,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10亿欧元,创造14亿欧元的额外销售收入[6,7]。NISP项目并不是唯一的虚拟共生网络项目,美国的布良斯维尔、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等均有尝试。美国的布朗斯维尔是其中较为出名的,但最终该园区失败了。NISP项目的成功在于它并不依靠模型来识别企业共建机会,而是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交流平台,给予技术指导来引导企业。并且项目并不仅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实体园区内的企业,而是建立一个范围更广的网络。这样就避免出现由于企业类型太少而无法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与韩国类似,该项目也是由公司负责。经过10年的发展,国际增效有限公司已与全球14个国家的公共及私营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就包括中国。用公司而不是政府部门来运行管理项目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3.3 经验三:制定合理稳定的激励约束政策

与我国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不同,国外许多园区的产业共生网络是自发形成的。降低成本,获得经济效益是企业开展产业共生实践的主要动力。丹麦卡伦堡以及澳大利亚的奎纳纳就是其中的典型[8]。以卡伦堡为例,如表1所示。在最初的19年里,该园区共建成共生链5条,有8家企业参与。随着资源价格升高、排放成本增加、减排激励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1980—1999年,园区已经聚集了13家企业,形成20条共生链。而在接下来的10年里,园区又新增了10条共生链。卡伦堡的发展历程表明,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自发链接。

表1 卡伦堡工业园区企业链接情况

3.4 经验四:让企业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9]

2004年,Heeres分别选取了荷兰和美国的3个生态工业园区项目,并根据利益相关者参与情况、组织结构、愿景、经济环境影响、取得的成绩以及关键因素的成功与否,对这6个EIP项目进行打分,表现最好的园区得6分,其次得5分,最差的得1分,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荷兰的EIP项目更为成功。这主要归功于两个原因,一是荷兰的企业更愿意参与到项目中来;二是荷兰园区内的企业家协会充当了企业间的交流平台,起到了教育和告知的作用。而美国政府的过度介入让园区企业顾虑重重,不愿意参与到项目中去。可见,企业的参与度对项目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的循环化改造项目也是由政府推动的。园区在规划项目时应当充分尊重企业的意见,加深企业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力量,保证计划实施。

表2 6个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对比

3.5 经验五:产学研相结合助力园区循环化改造

日本自1997年就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Eco-town)。日本的做法与我国极其类似,均是中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园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计划,园区和企业执行。但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的园区非常注重产、学、研的结合。以北九州为例,园区自1989年起开始规划北九州学术研究园,先后与北九州大学、福冈大学、九州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在园区内设立了13个研究机构(包括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九州实验室),整合以研发为主的公司44家,年培养学生超过2 300人,其中留学生500人左右。通过收集和发布研究人员信息、设立永久产学交流场所、举办产学合作洽谈会和产学合作研究会来共同推动产学合作交流。设立研究支撑制度,推动实用性验证研究、产品化研究和商业化研究,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化三者的统一。自2000—2014年,园区共获专利2 740件,转让技术1 429个[10]。园区已经成为环境相关技术的研发基地。而我国的园区多数仅在规划阶段邀请科研机构合作,科研机构在园区循环化改造过程中参与度较低,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4 对我国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的建议

4.1 建立独立机构负责改造工作

由韩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实践以及英国的产业共生项目可知,采用独立于政府的机构来负责建设工作,可以有效保证改造计划制定的科学性、执行的持续性,是解决园区计划盲目、执行不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公司或委托给相关非政府机构来负责改造项目,并且应该学习荷兰和日本的经验,将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纳入此机构,加深各方参与度,保证各方利益诉求。

4.2 鼓励跨区域产业共生实践

英国通过NISP项目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产业共生网络,增加企业交换机会,获得规模效益。反观我国,虽然不少园区也建立了类似的产业共生交流合作平台,但主要针对园区内部企业,受限于区内企业间物质流动关系,平台效果有限。建议扩大构建产业共生网络的范围,鼓励不同园区或省市间开展交流合作活动,建立覆盖更广的废弃物交换平台和技术交流平台,使更多企业有机会参与到产业共生网络建设当中。

4.3 制定长期合理的激励约束政策

卡伦堡工业园区的经验说明,提高资源使用成本,可以倒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从生产的源头减少原材料的浪费;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可以增加环保设施的使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国家应加快建立起系统的绿色税收制度,拓宽资源税征收范围,增加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产品数量,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在循环化改造工作中的积极性。

4.4 加强园区清洁生产工作

园区对清洁生产工作重视度不足,影响了循环化改造的效果。园区应加大力度宣传清洁生产;制定激励约束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尤其是重点行业企业,如纺织、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有色金属等;引入各类清洁生产咨询机构和科研单位,搭建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平台,以支撑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4.5 推广公共设施平台和服务平台

搭建公共设施平台和服务平台改造效果较好,建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造资金可以通过争取国家、地方政府资金支持,或以PPP方式引入企业投资获得。项目建成后,通过项目运营获得的收益还可以支持园区下一步改造。

5 结论

(1)园区对循环化改造理念认识不足,在改造中未找准着力点;部分园区改造计划不科学,目标不明确,影响了改造工作的进展。这些问题反映出园区不是改造工作最佳的计划者和执行者。建议改变现有循环化改造的项目管理模式,成立公司或委托非政府机构负责循环化改造项目,联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保证项目从计划到实施的科学有效。

(2)不少园区建立产业共生交流平台来促进区内企业交流合作,但仅限园区内部企业,平台作用有限。建议增加不同园区和省市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跨区域产业共生实践,使更多企业参与到产业共生实践中。

(3)企业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改造项目的成效。国家应制定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加企业参与度。其次,园区应充分尊重企业的意见,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力量。

(4)在全国层面推广四大改造形式,尤其是清洁生产与平台搭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Z].发改环资[2012]765号.

[2] Tiejun D.Two quantitative indices for the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eco-industrial parks [J].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0,54(7):442-448.

[3]石磊,刘果果,郭思平.中国产业共生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策[J].生态学报,2012(12):3 950-3 957.

[4]石磊,郭思平.韩国的生态工业园区[J].世界环境,2011(05):56-58.

[5]Jensen P D,Basson L,Hellawell E E,et al.‘Habitat’Suitability Index Mapping for Industrial Symbiosis Planning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12,16(1):38-50.

[6]NISP.[2015-09-22].http://www.nispnetwork.com/.

[7] Synergies I.[2015-09-22].http://www.internationalsynergies.com/.

[8] van Beers D,Bossilkov A,Corder G,et al.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Australian Minerals Industry:The Cases of Kwinana and Gladston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11(1):55-72.

[9]Heeres R R,Vermeulen W J V,de Walle F B.Eco-industrial park initiatives in the USA and the Netherlands:first lesson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10):985-995.

[10]北九州产业学术推进机构.北九州产业学术推进机构事业报告书(2014年度)[R].北九州:北九州学术研究都市,201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12(2016)03-0008-05

收稿日期(2016-02-24)

基金项目: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科研计划-子项目61——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北京市物质代谢趋势及减物质化措施研究(SZ201610005002)

作者简介:戴铁军(1964-),男,河北唐山人,工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irculation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

DAI Tiejun,WANG Wanjun
(The Institute of Recycling Economy,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Abstract:Industrial parks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industrial system are the major battle fields in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ince 2012,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launched a series of industrial parks recycling project.Until the end of 2014,there were 75 industrial parks became demonstration pilots of circular transformation.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75 industrial parks,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exist the five recycling transformation forms,then sor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lear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eco-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Industrial Park recycling transformation.

Keywords:industrial park;recycling reformation;recycling economy;eco-industrial park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苏州某工业园区能源系统碳中和研究
磐安工业园区
2020年电镀工业园区市场规模将超90亿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路径探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