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十讲(二)

2016-08-08 18:53顾乐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扣题点题真人秀

顾乐波

一、导入:从“费滢滢事件”说起

许多年前,南京金陵中学有个叫费滢滢的女生,她从小学开始发表习作,进入中学后,多篇作品发表于《美文》《雨花》杂志,多篇被《散文选刊》选载,她还出版过多本散文集,曾获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作品《平台》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费同学高考那年,语文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费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人情与季节”的文章,文笔和内容都相当不错。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下费同学的作文:

人情与季节

费滢滢

端 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元 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重 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谋取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冬 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到来,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恍然,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让人意外的是,这篇“佳作”最终只得了25分(满分60分)。此事引发了不小的社会争议。尽管叶兆言、苏童等作家力挺费同学,但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还是坚持原判。阅卷组组长何教授认为,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高考作文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老师瞬间被吸引被打动(高考阅卷时每一篇作文的阅卷时间之短大家都心知肚明),“犹抱琵琶”,太含蓄,太曲折,是高考作文的大忌。尘埃落定,费同学因此与复旦大学擦肩而过。从这一事件可知,考场作文的扣题、点题是多么的重要。

二、考场议论文扣题、点题的重要性:扣题和点题是拿基准分的重要保障之一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艺术家的趣味和人品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有人认为艺术家的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一致。然而金代元好问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的作品格调与他的为人有可能是相背离的。我不能说他们谁对谁错,毕竟世上艺术家千千万,怎么能随便说他们的作品与为人是否一致呢?

在我看来,大多数艺术家都能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温柔、多情的女词人李清照,其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正反映了她孤寂、失落的内心吗?爱国诗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此慷慨激昂的诗句,正好印证了他忠于祖国、不畏死亡的一颗赤诚心。

现在的著名作家刘同,在网络上很火,他的作品非常小清新,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小学、初中没有人愿意理他,父母、教师、同学都不愿意搭理他,原因只是他的成绩不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刘同努力学习,终于在数学考进前三后交到了朋友,以前贪玩的他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热爱学习、心地善良的“三好学生”。成绩进步后的他,并没有因此而记恨那些曾经不愿搭理他的人。这不难说明“文如其人”,正是刘同善良的内心,才会使他小清新风格的文章深受我们喜爱。

但往往也有些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与他们的品性是不一致的。

伟大的喜剧家卓别林,在荧幕上带给大家欢笑,是喜剧之王,但他却抑郁而死,也许是乐极生悲,也许是被生活所困。

“扑向太阳的画家”梵高,《向日葵》《星月夜》等无数作品深入人心,在他的画面上看不出任何的忧郁与埋怨,只有美好,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梵高却因为一个女人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多次抑郁得想自杀,最终自杀身亡。但这也并不能完全说梵高的作品与他的人品背离。当时的社会并不看好他,他也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再支撑自己了,可以说,是一部分社会原因导致我们失去了这位大师。

有些艺术家的作品格调与个人品性不相符,出自许多原因,但我相信大多数艺术家一开始所坚持的风格都是内心所想表达的,都与自己的品性是一致的,只是出于许多其他原因,有些艺术家会背离自己原有的风格,成为那些所谓的“心画心声总失真”的人。

我们并不能武断地判断或一口咬定艺术家的格调趣味与其人品是否一致,这是因人而异的。

[点 评]这是一篇普通的考场作文。作者认为作品和为人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共谈了三层意思:一、在我看来,大多数艺术家都能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二、也有些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与他们的品性是不一致的;三、艺术家的作品格调与个人品性不相符,出自许多原因。最后的结论是“我们并不能武断地判断或一口咬定艺术家的格调趣味与其人品是否一致,这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作者不停地扣作文原材料,层次也还算清楚,所以拿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基本分43分。

三、考场议论文扣题、点题的方法

考场作文如何扣题、点题呢?接下来我们就以几篇考场作文为例,来谈谈扣题、点题的方法。

(一)“点亮”题目,擦亮“眼睛”

揭下伪装

“他人即地狱”。

——让·保罗·萨特

要我说,我大概还是希望“文如其人”的作家多些的吧。

当下这个社会,写文章的人很多,搞艺术的人很多,自诩为作家和艺术家的人更是层出不穷、多如牛毛。于是乎所谓的艺术品与铺天盖地的艺术家朝我们大量涌来。然而有多少“艺术家”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作品”,仅仅且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呢?

诚然,一件艺术品或一篇文章,作出来当然就是给人看的,给我们这些懂的、不懂的或略懂的广大人民群众看的。可如今的情况是,有无数的艺术家与作者们在创作时,只考虑迎合大众的喜好与品味而丝毫不添加自己的思维在内,于是华丽高雅的创作之中,丝毫无法体现作者的人品。

阿尔贝加缪,当代法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我最喜爱并且知其“文如其人”的一位作家。出生成长在阿尔及利亚的贫苦家庭,经历过底层人民的生活。他的文章便如同他的人一样,充满着斗志,对荒诞进行揭示与批判,对美好充满世界渴望,毫不虚伪,毫不做作。在这些老一辈的大文豪眼中,他们的作品便是他们内心的发声平台,处处传达着他们对事物的见解以及其个人的处世哲学。

那个时代过去了。反观现在,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步入到这个曾几何时只属于上流社会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所行之事、所写文字,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做给他人看,却将自己的真实内心掩埋深藏。那些华丽而高雅的举动背后,或许藏着一颗卑陋而刻薄的内心。而那些看似惹人耻笑的行为背后,又或许有着一颗无奈苦笑着的高雅灵魂。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越来越难以为之。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艺术家们需要虚伪和奉承,我们也会时常被迫掩埋心底的声音。然而我相信,“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有人都盼望着有一天能畅怀以抒,再也不用任何华丽的伪装,做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

所有“心画心声总失真”的艺术家们,我相信,如果给他们以“言为心声”的条件,他们一定会去表达真实的自己。既没有人在意虚荣,又何必再用笔下的高雅去假装自己为人的脱俗?

我们也是如此。没有人是不渴望能做真实的自己而不用伪装的。

他人即地狱。摆脱对他们的过分在意,或许便是获得真实自我的良好开端。

[点 评]本文作者还是颇有思想深度的,表达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那些华丽而高雅的举动背后,或许藏着一颗卑陋而刻薄的内心。而那些看似惹人耻笑的行为背后,又或许有着一颗无奈苦笑着的高雅灵魂”。但一开始读这篇文章时,你会发觉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因为本文的题目和开篇都不怎么扣题。本文得分46分,如果作些修改,应该还能再提高几分。比如,把标题改为“心画心声莫失真”,既显示了作者的思想(本文的主旨),又能很好地扣题,50分应该能够拿到。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点亮”题目,擦亮“眼睛”。

(二)“实扣”加“明扣”,关键处“全扣”

品格成就作品

纵观古今中外,细数那些名人名家,仔细地研读他们的作品及他们的品行,就不难发现作品与人品之间总会存在着某条相互牵连的绳索,或许很隐秘,或许一眼就能发现,或隐或现、或多或少将他们个人的痕迹印在自己作品的某个角落,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如果要说作品与人格的关系,那就要追溯到人格与人本身的关联。这让我想起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看一个人处事的动机、目的或是行为举止,他的品格是无法隐藏的,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啊,想要隐藏住一种品格是件极其困难的事,一举手一投足,如同作品中的一字一句,一笔一画,你的措辞、语气,或是构思、想法,无一不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面镜子,照映出那些细微的品格。

我们都说作品其实是拥有生命的——其中的道理也蕴含于此。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作品,他们的形式仅是构成一种语言,而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个充满魅力和生机的世界,这个世界看似虚拟,但它并不曾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始终折射出人们精神的某个层面,再而联想,散发,在一种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加丰富绚烂的世外桃源。

然而反过来,一个艺术家与它的作品完全断绝了某种联系,这件作品也将会失去生命力,因为它并不会生动,它无法体现一个人——一个生命个体真正内心更加深层次的东西——这也许是一种灵魂,是纯粹的作品无法达到的境界,然而这仅会使作品停留在了肤浅的层面,这都是失去了品格作为支撑的后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之所以伟大,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本人在经历战争后,面对无数的磨难而催生出的他人无法到达的坚忍的精神境界,再由作品传达给世人,未能历经相同的困苦与挫折的世人,当然无法著就这样的作品。

对于我们,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第一步,便是树立起完整而独立的人格,那些积极的、历经万物洗礼后得到的美好心灵,才能赋予作品真正的灵魂。

我相信,伟大的作品都是由伟大的品格成就的。

[点 评]本文得分57分。文章思想深厚,论述严密,有很强的思辨性。文中每一段都有观点和论述,语言很经典,饱含哲理。第二、三、四段论述人格与作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人品对文品的决定性作用,第五段例证只有伟大的人才会有伟大的作品,最后两段的结论拓展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篇例文告诉我们考场作文扣题、点题的最重要招数:“实扣”加“明扣”,关键处“全扣”。

所谓“实扣”,就是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提供的话题或材料要有实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是貌合神离。本次作文要求阐释“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之间的关系。本文的题目“品格成就作品”就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而文章的第一段也点明了作者的观点:作品与人品之间总会存在着某条相互牵连的绳索……或隐或现、或多或少将他们个人的痕迹印在自己作品的某个角落。

所谓“明扣”,就是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提供的话题或材料要有明显的相似语句。细看本文,“作品”“人品”(人格、品行)这两个关键词在每一段中反复出现。“品格成就作品”这一观点也在文中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表达。

所谓“全扣”,就是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都要体现作文题的命题意图。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标题、开头、结尾、主体段落的起始句都是阅卷者关注的重点,部分是让阅卷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行文思路的关键,所以,在这些部位尤其要做好点题、扣题的工作。

(三)一“意”贯穿,绝招取胜

下面是2016届高三浙江省五校第一次联考的作文题:

如今,电视娱乐节目大众化,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上电视做真人秀,明星偶像也走下神坛与普通人互动娱乐。有人担忧这类娱乐节目会流于低俗,带来负面影响。也有人认为这类娱乐节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处在这个时代的普遍焦虑,满足了不同人的梦想。

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观点。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沃土之上的罂粟花

这是全民的狂欢,是金钱的游戏,是争宠的战场,唯独不是引人向前的灯塔。它是沃土之上的罂粟花,看似鲜艳,实则贻害无穷。

如今的电视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一片沃土。然而打开电视,我却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人的花园之中都种上了罂粟花——真人秀节目。它正肆意地孳生着,疯狂地吸收养分,张牙舞爪地生长,妖艳而危险。它曾也只是一朵小花,从外国引进,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好奇的人们嗅到了芬芳,尝到了甜头,开始追捧。而花农们嗅到了金钱的味道,纷纷投其所好。于是,真人秀的触手蔓延到各处。它挤掉了科普节目,挤掉了新闻节目,挤掉了各式优秀的电视剧。终于,所有的土地都被其榨干,而人们却都还兴奋得不能自已。

然而这是极度危险的。这意味着人们或许将只能接收到千篇一律的价值观。而真人秀作为秀,它拥有秀的全部弱点——浮夸,肤浅,五光十色却腹中空空。明星们为了博出位博眼球,不惜制造各种争议话题,传递低俗的价值观。而人们却还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越来越多的所谓粉丝热切关注着偶像的一言一行,他们可以为偶像大开骂战,中伤诋毁他人。他们可以模仿偶像的行为,大肆挥霍不加节制。而在不知不觉间,人们平日里谈论的话题也从国家大事、国际趣事、身边小事同时转向了对真人秀的探讨。多少人对明日要播的秀如数家珍而对近日国家社会之事一无所知?真人秀偷换人们的思想,转移了人们的眼球。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极容易的,却也是极致命的。

真人秀作为所谓的电视文化,其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真人秀正渐渐走向畸形,如果不加调整不加节制,或许会毁掉整片沃土。我们总说,这是个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各种价值观混乱、文化倒退的现象层出不穷。而真人秀节目,作为广阔媒体平台之中最受欢迎的一个,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主导一定的价值取向,而它所展现给我们的东西却让人触目惊心。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名利,却不告诉我们追求名利的正确方式;它告诉我们如何浮夸作秀,却不告诉我们什么是朴实平易。它不应是牟利的工具,不应是五光十色的酒吧夜场,应是孕育梦想的沃土,应是传递美好的火炬!

停止狂欢吧,冷静下来,想想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要忘记其出现本是为了传递美好和正能量而不是遗毒四方。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因为什么而出发。

[点 评]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用“沃土之上的罂粟花”这一意象贯穿全文。作者以“沃土”比喻电视文化产业,以“罂粟花”比喻肆意发展的真人秀节目。并且,“沃土”“罂粟花”这些意象及其衍生意象不断在文章中出现,既扣了题,又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考场作文扣题、点题的高级招数:一“意”贯穿,绝招取胜。

四、实践提升

任选一篇自己写过的考场议论文,从扣题、点题角度加以修改。特别注意作文标题、开头、每一层的分论点、结尾处的扣题与点题。示例:

原文

真人秀节目之我见

眼下,各大卫视真人秀节目占据了档期的半壁江山,其制作成本年年递增,质量却止步不前,形式落入窠臼。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最强音》《中国新声代》,近年来真人秀节目泛滥程度从名称上就可见一斑了,然其流俗的风头却似乎只增不减,令人担忧。“低投入、低风险、高回报”或许是这类真人秀节目泛滥的最主要原因。多少卫视打着“观众第一”的幌子奉行着“收视率第一”的宗旨;多少制作者为了“数量”而抛弃了“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找回娱乐节目传递快乐与价值的真谛呢?娱乐节目受众广、传播迅速,以其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影响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娱乐本只是形式,而传递价值,传播正能量才是其本质。央视的青年公开课《开讲啦》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平台,让我们走近明星偶像,体悟他们的梦想与智慧。记得有一期节目请来林志颖作演讲,这个“逆生长”的大男孩称自己是“梦想实现家”,而不是“梦想家”——做梦人人都会,他鼓励更多的人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相信他带给了很多观众以希望与信念,带给了他们追逐梦想的动力,而这正是通过娱乐节目这个平台所传达的。当一个节目组始终将品质放在首位,当制作者时刻意识到肩负的社会重任,他们才能打造出真正成功的娱乐节目,而富有价值的节目也定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当然,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一说起娱乐节目人们就会想到湖南卫视,而她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创新:当人们看厌了普通人选秀,他们就请来职业歌手PK;当人们听厌了歌声,他们就请来偶像明星摇身一变,掀起了一股《爸爸去哪儿》的热潮。在如今“创新是第一推动力”的时代,各大卫视都因贯彻实施“创新”战略,而不是一味跟风,畏于创新。唯有创新的节目才能吸引观众,也唯有创新的节目才能成为传播快乐、传递价值的标杆,引领社会潮流。

总而言之,既要重视质量,又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娱乐流俗”的危机。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多高雅的、创新的、富有价值的娱乐节目,让更多的欢笑与正能量搭载着娱乐节目的快车传遍大地。

修改后:

娱乐节目:呼唤品质,呼唤创新

如今,真人秀节目遍地开花,占据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档。其数目年年递增,质量却止步不前,形式落入窠臼。人们担忧娱乐节目流于低俗,在我看来,“品质低下,缺乏创新”正是其病根所在。

品质是任何娱乐节目都应牢牢把握的第一要义。娱乐节目受众广、传播迅速,以其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责任重大。对娱乐节目来说,“娱乐”只是形式,而传递价值,传播正能量才是其本质。央视的青年公开课《开讲啦》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平台,让我们走近明星偶像,体悟他们的智慧与理想。记得其中一期节目请来了林志颖作演讲,这个“逆生长”的大明星称自己是“梦想实现家”,而不是“梦想家”——做梦人人都会,而他鼓励更多的人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相信他带给了很多观众希望与信念,带给了他们追逐梦想的动力,而这正是通过娱乐节目这个平台所传达的。

然而,如今有多少卫视打着“观众第一”的幌子奉行着“收视第一”的宗旨;又有多少制作者为了“数量”而抛弃了“质量”。他们制作出一档档低俗的节目迷惑观众的眼,还冠冕堂皇地让人们为他们的经济利益买单。他们以为只要节目能“火”,就能说明他们是成功的。殊不知,唯有当一个节目组始终将品质摆在首位,唯有当制作者时刻秉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制作节目时,他们才可能真正打造出一档成功的娱乐节目,而富有价值的节目也必定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创新是保障一档节目长久不衰的强大推动力。比尔·盖茨曾这样评价创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每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奇迹。”湖南卫视曾凭借娱乐节目一霸独大,成为中国电视娱乐的风向标。其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始终奉行着“以新鲜的题材,多样的形式,新奇的内容,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引领观众走向一个崭新的视听空间”的制作主旨,播出二十年持久不衰,其秘诀就在于创新。然而,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最强音》再到《中国新声代》,近年来真人秀节目的“跟风”之盛从名称上就可见一斑了。一档节目的“成功”往往让其他卫视的制作人红了眼,于是纷纷模仿。他们或许可以获得一时的人气,一时的经济利益,但只会“模仿”的节目是绝不会长久的,在激烈的业界竞争中它们终将难逃被取缔的命运。

“呼唤品质,呼唤创新”是我们对娱乐节目发出的呼告,唯有品质和创新的回归才能真正解决“娱乐流俗”的危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多高雅的、创新的、富有价值的娱乐节目,让更多的欢笑与正能量搭载着娱乐节目的快车传遍大地。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猜你喜欢
扣题点题真人秀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扣题高效阅读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谈高中议论文点题策略
命题与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与扣题
中考作文点题技巧“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