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诗钰
[摘要]唐代黄堡窑出土的一件素胎黑彩婴戏纹盘,很多学者认为其纹饰为儿童跳绳纹,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及对比研究的方法否定了这一说法,并推测该器物的纹饰可能为童子执莲纹。
[关键词]黄堡窑 素胎黑彩 婴戏纹 儿童跳绳纹 童子执莲
黄堡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从唐代便开始生产瓷器。宋代黄堡窑习惯上被称为耀州窑,在北方甚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力。靖康之后开始衰落,直至元代仍有烧制。黄堡窑是一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窑址。
黄堡窑的繁荣期虽然是在五代以后,但若说瓷器品种的丰富多样还是在唐代。唐代黄堡窑的产品种类极多,青瓷、白瓷、黑瓷、黄釉瓷、茶叶末釉瓷、花釉瓷、唐三彩等等层出不穷;装饰方法多样,刻花、划花、刻花填彩、釉下彩、素胎黑花等,可谓百花齐放。其中素胎黑花最具特色、别具一格。
唐代黄堡窑烧造的素胎黑彩瓷,是在素胎上用黑釉汁绘出花纹,有些在绘花前先上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直接入窑烧成。这种彩绘瓷,在白色素底上显现出朵朵明亮突起的黑釉花饰,具有一种民间剪纸式的素雅质朴之美,别有情趣,是这一时期黄堡窑的创新品种。
图1中的唐代黄堡窑遗址中出土的素胎黑彩盘,由于残损无法观察到其上完整的图案,发掘者在描述这件器物时,认为盘内的纹饰是儿童跳绳。很多学者也认同这一观点,并认为这件瓷盘是反映体育运动最早的瓷器标本。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还存在很多问题,是不正确的。
跳绳运动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已经开展了一千多年。这一运动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名称,唐朝称“透索”,宋朝称“跳索”,明朝称“白索”,清朝称“绳飞”,民国以后称“跳绳”。清代出版的《有益游戏图说》中写道:“用六尺许麻绳,手执两端,使由头上回转于足下,且转且跃,以为游戏,是谓绳飞。”嘲在《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汉代跳绳的方式是由双手持绳两端(见图2)。从《有益游戏图说》中关于跳绳的解释使我们明确从汉代至清代跳绳这一运动的方式基本没有改变,“手持两端”是跳绳这一运动的基本要求。而唐代黄堡窑出土的这一件素胎黑花盘,其上的人物手持的是条形物的中间部位,不符合跳绳运动的规则。因此,笔者认为这件盘上的纹饰应不是儿童跳绳。
从残盘上余存的图案虽然不能确认完整的人物形象,但画中人物未着衣物,身材略胖却又活泼轻盈,动态十足。从画工对人物的描绘,以及与同时代表现儿童的材料对比(见图3),可以看出这应是一幅表现儿童的纹样。以儿童为装饰题材的纹饰称婴戏纹,又称婴戏图,明代王宗沐在《江西省大志·陶书》中称其为“娃娃”“耍娃娃”“耍戏娃娃”。婴戏纹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从汉代开始儿童就已经成为我国美术的表现对象之一。婴戏纹的流行也是在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下对人口增长需求的历史必然。婴戏纹作为一种独立的题材出现在瓷器装饰上是萌芽于唐五代时期。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陶瓷儿童纹饰是唐代湖南长沙窑出土的童子持莲纹执壶(见图4),壶体上绘孩童手持莲子荷花,腰围肚兜,彩带在臂间飘荡,虎步生风。画法表现较单纯,以圆健有力的工笔线条进行勾勒,头、手的线条,肚兜、腰际彩带的处理,颇具唐代工笔人物画的画法。
唐代的婴戏纹在瓷器的装饰题材上都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寓意吉祥如意或是与佛教化生有关。而表现儿童生活、娱乐场景的瓷器是宋代随着商业经济和城市发展才开始流行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因此从宋代开始出现了儿童放风筝、捉迷藏、对弈、蹴鞠、习武、莲生贵子、喜报多子、庭院婴戏、郊外婴戏、傀儡戏、婴孩读书、三子出头、五子登科、五婴争冠、十六子、百子等题材,表现形式上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本文中所涉及的儿童跳绳这一类反映儿童娱乐生活的题材,从婴戏纹在瓷器装饰题材的历史发展时段上来看,虽然不排除在唐代已经出现萌芽的可能性,但更大可能性是在宋代才出现的。这样本文所提到的唐代素胎黑彩盘上所描绘的内容是儿童跳绳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五代黄堡窑的一件七子盒(见图5),盒盖上饰七个做奔跑状的儿童,盖沿上刻划“千秋万岁”四字。宋代耀州窑的剔刻花攀枝娃娃牡丹纹青瓷盂(见图6),腹上雕刻有折枝牡丹及攀枝娃娃图案。可见就黄堡窑自身的发展历史看,不仅唐、五代,直至宋代,婴戏纹仍受古代传统吉祥观念影响,并未出现反映儿童生活、娱乐场景的题材。
从这一件唐代黄堡窑出土素胎黑彩瓷盘残存的图案分析,儿童手握条形物,脚左下方与四周有不规则花纹,将花纹形状与明代瓷器五彩鱼藻纹罐(见图7)和清代瓷器五彩鱼藻纹盘(见图8)中的鱼形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盘上的不规则形花纹与鱼有很大相似性,有充分的依据推测儿童脚左下方的花纹为鱼。儿童周围有鱼,画工对儿童脚部的描绘也有类似水波的细节,说明这个儿童有可能是身在池塘或其他较浅的水域中。从以上的细节分析,加上前文对婴戏纹发展的时代特征分析,以及对黄堡窑发展历史的剖析,笔者认为本文所提到瓷盘上的图案应为执莲童子。童子立于池塘边,身旁有鲤鱼跳跃,手持莲花,寓意连生贵子。童子持莲这一题材,不仅在唐、五代多有发现,宋代直至明清,这一题材始终是婴戏纹中的常见题材(见图9~图11)。笔者认为童子持莲这一推测既符合唐代婴戏纹在瓷器装饰上的时代特征以及黄堡窑发展历史,也符合瓷盘画面上的各个细节的表现内容。
以上结论是笔者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分析而得,如有不当之处,望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