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心模型分析人口、经济、环境的研究综述

2016-08-06 09:16韩云霞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综述

韩云霞

【摘 要】由于利用重心思想和模型可以直观和形象地反映出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空间关系,有利于揭示其研究问题的动力机制和规律,为此,近几年来利用重心方法探索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文献汗牛充栋。本文从不同研究对象出发,通过全面梳理重心模型运用到人口、经济和环境领域的相关文献,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把握重心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为深化区域的人口、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分析指明研究方向。

【关键词】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环境重心;综述

重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弗·沃尔克1874年在分析美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中提出。其后,国外学者利用重心模型所研究的领域变得越来越广泛。中国的重心研究同样最早也主要集中在人口重心上。由于重心方法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与重心发展方向的对称性,直观反映所研究问题的动态转移,因此,该方法被大家广泛认可和接受,国内不少学者也逐渐将重心模型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问题研究上,方法运用领域不断扩大延伸。

一、人口重心问题研究

人口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定时期的人口重心反映出该时期人口分布及其演变的动态过程。应用重心概念研究人口重心的文献颇多,主要集中在全国层面和省区层面。李义俊(1983)较早利用了1912年-197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70年间来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描绘了现代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随后,张善余(1991)和刘德钦(2002)都对我国人口重心的情况展开了研究。其中,刘德钦采用三维模型、罗伦斯曲线、人口重心、人口潜力等方法分析人口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分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内在联系。温军等(1994)和赵军等(2005)均利用重心模型分析了甘肃省人口分布状况,指出其人口都有向经济中心城市聚集的趋势。前者主要分析甘肃民族人口重心的移动及原因,表明受经济等因素影响甘肃省民族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正在弱化,且不断中心城市聚集。后者则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甘肃省人口重心移动的方向和路径,表明甘肃省人口重心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在今后一段时期,人口重心稳中趋缓的继续靠向中心城市。郑连斌(1995)和刘娟(2007)等都利用历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分别探讨了内蒙和福建人口重心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析表明内蒙古人口重心移动速度逐渐减慢,移动方向偏向东北。福建省人口分布一直处在不平衡状态,人口密度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先西南移动再东南移动。此外,袁祖亮(1999)研究了河南省近两千年来的人口重心变化情况,得出历史上河南共有5次较大的人口移动。学者大都选取人口普查数据作为人口重心的计算指标,侧重于人口重心的测算和分析,这些人口分析数据多以户籍为统计口径,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利用户籍人口不能准确的反映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了统一口径减小误差,有学者在选取数据上进行了改进,选取流动人口数据为指标如王桂新、徐丽(2010)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级人口迁移变化情况,发现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李文训和孙希华(2007)同样利用流动人口数据,研究了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情况。

以上文献让我们大致了解我国不同时期全国和部分省市人口的演变轨迹,加深了我们对人口空间布局的直观认识,对后续的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然而,以上文献存在明显不足,即对人口重心移动的原因和规律缺乏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解释,还存在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二.经济重心问题研究

除了以上利用重心模型分析人口分布状况以外,该方法还被广泛运用到经济布局以及人口与经济的关联研究中。从经济布局来看,主要从产业、就业和消费来评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均衡以及评估空间发展政策的效果等问题。

樊杰是最早研究经济重心的学者,他利用农村工业产值详细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重心的变动,使我们对改革初期的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地域差异有了形象的了解(樊杰,1996)。周民良(2000)则主要利用经济重心,分析我国经济重心与区域差距之间的关系,表明我国东西差距远远大于南北差距,且南北差距在不断扩大。此外,樊杰和陶岸军(2010)运用区域重心模型并结合其他统计方法探讨了1952-2005年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他们在利用重心模型的同时构建了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将重心方法运用到极致。

国内学者除了将重心模型对全国的经济和人口分布展开研究以外,还从区域层面分析了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包玉海(1998)和关伟等(2014)在分别研究内蒙古和沈阳经济空间演变的同时,还对其驱动因素做了分析;前者指出影响内蒙古耕地重心变动的驱动因素有经济、自然、政策、历史等;后者则发现1992年以来沈阳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化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及政策的影响。此外,刘雅轩(2009)和慕晓飞等(2011)等研究了新疆和东北的经济重心和几何重心的演变轨迹,均指出区域的经济重心和几何重心并不重合,存在时空偏离的现象。秦振霞等(2009)和林思宇等(2014)分别分析了河南省和湖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得出河南省的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人口分布表现在东西不平衡,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的问题;湖南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在空间上高度相关性。此外,王言峰等(2008)则不仅利用区域重心模型探讨了陕西省1989-2006年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差异,并结合泰勒系数法分解了经济差距的原因。

除了研究全国层面和省区层面的人口和经济重心以外,还有学者从产业重心出发探讨与经济空间布局的关系。孙希华(2001)研究了山东省的产业重心,指出产业重心的转移主要受政策、人口素质和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影响,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还有学者将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结合探讨研究。冯宗宪等(2006)对比分析了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产业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王欣等(2006)同样探讨了中国的经济和产业重心,认为产业的兴起及空间拓展在经济重心转移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

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将重心模型运用到就业分布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大致看出我国的经济空间布局。廉莹(2007)和廉晓梅(2007)都研究了我国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的演变轨迹,表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偏离较大,演变轨迹明显不同,这也是地域差距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心模型除了在经济和产业上的运用外,不少学者从消费层面展开了分析。张平、文启湘(2009)从重心均值和方差两个角度,表明我国消费重心呈现了“向西-向东北一向西南-向西北一向东南”的移动轨迹,揭示了全国各省市消费的均值和方差显著影响了消费重心移动。还有学者将消费重心与经济重心、产业重心、人口重心结合探讨,如许月卿等(2005)分析了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的演变路径与消费重心演变路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空间发展不均衡,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都在不断扩大,地区差异显著。李在军等(2014)将消费重心和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相结合,利用1952—2011年60年间我国分省的统计数据,揭示了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路径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驱动机制。另外还有学者利用多种指标与消费重心相结合展开研究,如徐建华(2001)等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对我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进行的对比分析。

综上,研究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文献颇多,学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展开分析。从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人口重心、经济重心、产业重心、就业重心及消费重心的演变轨迹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一个地区人口重心轨迹所表达的方向大体上也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方向,这是因为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具有吸引人口的能力,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不具有的吸引力。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经济、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存在一定差异,说明经济、人口重心的转移方向都与我国的区域发展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三.环境污染重心问题的研究

学者们对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分析使我们大体掌握了我国人口和经济布局,比较而言,将重心模型运用到环境污染领域并不多见。赵海霞等(2014)分析了泛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重心演变路径及其驱动机制,表明泛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污染重心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偏移,其中固体废弃物偏移距离最大,而工业废水、废气偏移的方向最大。研究环境污染重心的文献凤毛麟角,这也为环境污染重心的进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启发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黄建山(2006)等选取工业三废数据作为环境污染指标,描绘了陕西省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路径,指出社会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联系。杜改芳等(2014)也许选取了相同的环境污染指标,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与污染重心演变特征。指出该城市群的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均不平衡,城市群西南应为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首发。赵小凤、黄贤金等(2007)采用1996-2006年江苏省的COD、SO2、TSP为环境污染重心指标,分析表明江苏省经济重心、COD、SO2和TSP排放重心偏向东南,但环境污染排放重心总体偏移程度大于经济重心偏移程度,且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胡琳、苏静等(2009)采用陕西省近10年(1999~2008年)的统计数据,经济指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等,环境污染指标选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SO2、烟尘排放量等,分析了陕西省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的动态演变路径。李想等(2013)选取的环境指标是江苏省1998-2008年间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揭示了经济重心和人均碳排放重心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黄建山,冯宗宪(2006)对比分析了陕西省社会经济重心和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路径,通过分析阐明了人口重心、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空间演变的宏观动态格局,这是利用重心概念来探讨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动态演变过程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经济重心和环境污染重心大体上移动方向相似,即经济发展势必会造成环境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但是环境污染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存在脱钩现象,也就是说,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各个指标的重心并不是完全一致,说明各个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是有所不同的,这种现象是受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但不足的是并未进一步探讨环境污染排放重心移动的驱动因素。

四、未来深入研究的问题

综上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利用重心法的研究已经运用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很多方面,让我们形象的了解到我国人口重心,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分布情况,由于重心方法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与重心发展方向的对称性,直观反映所研究问题的动态转移,因此,该方法被大家广泛认可和接受。但在研究内容的深化和研究范围的广泛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从研究领域上来说,对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及二者关系的研究、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对比分析关注较多,而对环境污染重心的研究较少,人口重心、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综合研究则更少。然而,人口、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是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这就为探讨人口、经济和环境三者关系的探讨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启发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此外,利用重心模型大体反映了人口、经济和污染的空间分布情况,但重心转移的驱动因素究竟是什么却利用重心模型很难得出。为此,这需要在重心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统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在理论层面使我们对重心移动的特征、原因及影响因素有深入理解,对于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合理调控人口、提升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实证分析阐述经济重心、环境污染重心与人口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这都是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1).

[2]赵军,刘琳,符海月.建国以来甘肃省人口重心迁移轨迹研究[J].西北人口,2006(2).

[3]冯宗宪,黄建山.重心研究方法在我国产业与经济空间演变及特征中的实证应用[J].社会科学,2005(2).

[4]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2).

[5]黄建山,冯宗宪.陕西省社会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其对比分析[J].人文地理,2006(4).

[6]赵小凤,黄贤金,张兴榆,等.区域经济重心与COD、SO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3).

[7]廉晓梅.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J].人口学刊,2007(3).

[8]李义俊.我国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J].人口研究,1983(1)

[9]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0]王欣,吴殿廷,肖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重心转移[J].经济地理,2006(6).

[11]廉莹.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J].吉林大学,2007(4).

[12]王桂新,徐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演化考探[J].中国人口科学,2010(3).

[13]袁祖亮,郭庭柏.近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及其运动轨迹[J].中州学刊,1998(2).

[14]张平,文启湘.我国消费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J].学术界,2009(2).

[15]张善余.我国人口重心分布[J].地理知识,1985(6).

[16]郑连斌,石晶瑜,刘兴东.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人口重心的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2).

[17]刘雅轩,张小磊等.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J].干旱地理,2009(5).

[18]赵海霞,蒋晓威等.泛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重心演变路径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4(11).

[19]王欣,吴殿廷,肖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重心转移[J].经济地理,2006(6).

[20]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5).

[21]包玉海,乌兰图雅,香宝等.内蒙古耕地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1998(4).

[22]温军,赵军.甘肃民族人口分布重心迁移轨迹[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1).

[23]孙希华.山东省产业重心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1(4).

[24]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12).

[25]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9).

[26]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

猜你喜欢
综述
认知需要研究综述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综述的写作格式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