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龙庙环境整治项目的几点讨论

2016-08-06 03:43吕舟
世界建筑 2016年7期
关键词:五龙文物保护建筑师

吕舟

关于五龙庙环境整治项目的几点讨论

吕舟

最近山西芮城五龙庙(又称广仁王庙)的环境整治项目在建筑界和文物保护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人们对这一项目结果表达了完全对立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讨论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历史遗存和当代环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是今天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讨论1:万科“龙·计划”对五龙庙所进行的环境整治是否选错了对象?

在建筑界、文物保护界都有人认为这一项目选错了场所,不应选择五龙庙这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这样的整治。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环境整治作为一种文物保护的措施,它针对的对象当然是像五龙庙这样的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五”期间开始的山西南部早期木结构建筑保护重点项目除了对文物建筑建筑本体进行保护维修之外,国家还专门投入大量经费,对所涉及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环境整治。

其次,万科作为企业,它捐助的经费是否能够用于五龙庙这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整治?在鼓励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今天,万科愿意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下捐赠并参与五龙庙的环境整治,当然应当得到支持和鼓励。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也的确得到了各级文物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设计方案的严格评估和热情支持。

讨论2:环境整治应恢复原有建筑格局,现在以墙体为主的设计手法是否与文物本体的历史风格相冲突?

用什么样的方式构建周边环境与文物本体之间的关系,这本身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在世界范围的实践中,两种方法都不乏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在中国或许是由于对当代设计缺乏信心,在环境整治项目中往往更多地强调采用仿古的所谓“协调”的方式来处理改善文物所在环境的问题,但这也造成了许多重要的文物建筑淹没在一群拙劣的仿古建筑中的现象。

环境整治,在强调恢复历史环境特征的同时,也遇到了与文物修复相同的问题,即修复的依据是什么,这种依据是否充分,历史环境是否真的能够修复?恢复的历史环境是否是真实的历史环境?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能够理解所谓恢复到某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环境,本质上仍然是今天的新建,并不具有希望恢复到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环境的真实价值和属性。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更能体现当代观念和技术条件的设计手法来表达对于作为环境主体的文物建筑的尊重,是一种更为积极和真实的态度。保护历史并不意味着对现实的虚无。不尊重现实本身就是不尊重历史,对历史的模仿也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尊重。用反映当代技术、文化特征,又体现对文物的价值、尺度、形态尊重的设计或许才能更好地体现今天人们对于历史、现实和未来正确的态度。从这个角度,“龙·计划”对五龙庙环境整治的做法总体上是恰当的。

讨论3:五龙庙环境整治项目设定的展陈内容是否合适?

一些意见认为,“龙·计划”对五龙庙环境整治后形成的新的展陈空间中侧重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展示内容与五龙庙不够契合,应当更多地表现与五龙庙相关的历史和传说。

展示本身具有多重可能性。“龙·计划”对五龙庙的环境整治为原本缺少展陈空间的五龙庙提供了展示相关历史文化的可能性。展陈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对于对象相关价值的认识。五龙庙作为1960年代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001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宗教和民间祭祀活动早已不存。对五龙庙的历史和相关传说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确认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五龙庙的介绍中强调的五龙庙在建筑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来确定展陈内容,是比较恰当和稳妥的选择。

“龙·计划”对五龙庙环境整治提供了可能的展示空间和环境,为各种可能的展陈创造了条件,可以根据对五龙庙研究的情况,不断丰富和更新展示内容,使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五龙庙持续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益。

“龙·计划”对五龙庙环境整治是社会各方广泛合作的结果,这里有万科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表达出的责任感,有设计部门URBANUS都市实践对改善五龙庙环境表现出的巨大热情,有文物保护专业机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的技术支持,有文物保护专家对环境整治方案的严格审查和积极建议,有国家文物局及省、市文物局的热情鼓励和支持,更有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的无私投入和赞助,村民对项目的积极参与,最终使五龙庙的环境整治工程得以完成,并得到了村民的喜爱,也得到了大多数到过现场的人们的积极肯定。

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投身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龙·计划”对五龙庙环境整治是一个有益的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对这样的探索社会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Discussions on the Five-Dragons Templ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Project

LYU Zhou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收稿日期:2016-07-01

1 斗拱庭
2 大殿
3 台阶
4 思庭(1-4 摄影:杨超英)
5 晋南古建展廊(摄影:阴杰)

王军/WANG Jun

新华社高级记者

《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

我曾于2012年到芮城访问过五龙庙,当时看到这处罕见国宝、唐代道教建筑位于脏乱的环境里,与其所在村庄的生活被垃圾堆隔离,村民对其似乎失去了情感联系,深感忧虑。近日在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竣工后,再次造访,倍感欣喜。

建筑师王辉对我说,他设计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希望村民们重新回到五龙庙。而村民们确实回来了。昔日脏乱的环境被村民广场、图书室、混凝土挂板墙围合的具有博物馆功能的庭院所取代。建筑师精心设计了通往五龙庙的入口及各个观赏角度,在建筑材料、色彩、体量的选择与设计上,既本土又现代,处处包含着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很好地体现了当代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我看到,村民们纷纷前来观赏,并向建筑师表示感谢。

这次环境整治赋予了五龙庙新的功能,为其再度成为凝聚当地人心、增进村民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创造了条件。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星罗棋布于中华大地上的像五龙庙这样的宗教建筑,承载的就是这样的社会功能。

启动这次环境整治的“龙·计划”成功汇集了社会力量,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筑师捐献了设计,选用的皆是真材实料。保护工程完成后,交给当地政府管理,成为地方优秀资产,为村民服务,面向社会开放。参与者不索要任何回报。这样的保护模式,与一些地方推行的以文物建筑的使用权换取保护资金的所谓“认领”方式相比,更具公益性,是值得大力推行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方式。

黄居正/HUANG Juzheng

《建筑师》主编

原真性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原则,但原则总是抽象的,当面对具体案例时,如何界定保护对象的原真性,往往要比一条单纯的原则复杂得多。都市实践参与的山西芮城县五龙庙整治计划, 对环绕这座唐代遗构的周遭场地作了颇为大胆激进的景观设计,可以想象,这样“大”的动作,难免会让一些人大跌眼镜,似乎粗暴地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因为保护对象所在的场地同样属于“原真性”的一部分。可是,五龙庙周围场地的“原真性”究竟是何模样?哪个年代、哪个时期的场地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原真性”?经历千年的沧桑变迁,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乡村生活方式的剧变,加之祀神求雨的功能早已不存,在整治前,五龙庙周围的场地垃圾遍地、混乱不堪,此时,建筑师能否介入,有没有权利赋予它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在这一不可复制的特殊案例中,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具体的设计手法仍有可商榷的余地,比如:原来的入口台阶和空间序列能否清晰地保留,表达出历史的痕迹;五龙庙与古魏国城墙之间那条轴线能否更为开放,让田野进入到场地之中,如此,这一农耕时代的遗构也许才能唤醒来访者的文化记忆。

窦平平/DOU Pingping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LanD Studio 主持建筑师

“庙”,还是“知识”?

五龙庙之所以能受到如此多的关注,恰恰不是因为它是“庙”,而是因为它是仅存的数量微乎其微的“唐构”之一。庙是场所,它具有在地性,在使用中获得意义;唐构是知识的载体,它具有抽象性,在认识和传播中体现价值。五龙庙作为庙的身份几乎已经消解,也因此逐渐脱离了与身处的村落之间的关系。这场由它的落寞而引发的、由古建爱好者发起和筹资的环境整治工程,便是脱离的佐证。而它作为唐代遗构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伸和认识的发展,一直在,也将继续增加。那么在环境整治工程中如果将其依然视作“庙”,投射并重塑庙的情境,固然是一种方式,但这样的方式是“隐匿”当代介入的。王辉建筑师选择了对它知识身份的认同,将它作为知识载体的身份物质化和丰富化,从而让知识在情境中传递。“知识的情境”使得更广泛的兴趣和资源得以注入,也不排斥无关的日常的发生,它们将或是共生、或是碰撞出五龙庙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五龙文物保护建筑师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胖胖的“建筑师”
苏童《米》中城市对人性的异化
流亡与虚无:《米》中五龙人生悲剧研究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对苏童《米》中人性欲望的探究
当建筑师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时代的进一步研究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