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秀兰
从读到写,写中促读,实现读写的迁移,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读写结合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说:“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从意识到实施,还做得很不够。运用语言的训练有待大大加强。”
读写联动是追求阅读教学中高效的读写结合训练,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找最佳结合点,有效落实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联动达到高效化、最优化。那如何寻找读写联动最佳结合点呢?
一、巧借文本关键词处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表现力和概括力强的词语,有的甚至直接关联到文章的中心意思。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通过“补白”进行语言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针对这里的“冒”字,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好像我们班的小朋友一样,使劲地向外探出了头,多么可爱呀!请大家想一想,这些白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呢?她是怎么想的呢?一会儿有学生这样写道:这是一个奇妙的精彩的世界,我想早点看看人们在干什么,看看我的小伙伴们在玩什么……哟,这里太热闹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在忙碌地采集香甜的花蜜,蜻蜓把荷叶妈妈当成了大大的停机坪……
这样的练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的生活感悟和文章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有效训练了他们的想象力,让智慧的火花在想象中迸射,个性在交流中得到张扬。
二、巧挖文本“留白”处
由于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和文学手法,在文章中会有些看似不连贯的跳跃式段落,而且对某些内容往往写得十分简略,甚至省略不写,形成“空白”“跳跃”之处。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跳跃”之处进行适当的填补,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课中我安排了两次练笔。第一次安排在小麻雀掉在地上的时候,第二次安排在课尾——小麻雀获救的时候。练笔后大屏幕上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升华了爱力无比这一主题,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巧妙的练笔,含而不露地达到了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
三、巧用文本插图处
课文中有许多紧扣课文重点安排的插图内容,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提高了想象力。
如《燕子专列》一课,插图描绘的是瑞士女孩小贝蒂蹲在草地上救护燕子的情景,但课文对小贝蒂怎样救护燕子只字未提。如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要求写一写小贝蒂怎样救护燕子。几分钟后,有孩子这样写道:“小贝蒂穿着大衣,带着帽子,走在覆盖着白雪的山路上。贝蒂在一棵粗壮的大树下发现了几块岩石,她赶快跑过去,跪在雪地上,擦去石头上的积雪,往岩缝里瞧,里面有一只奄奄一息的燕子。贝蒂轻轻地捧起燕子,用双手给她取暖。就这样,她救护了一只燕子……”可见,课文插图不只是课文的辅助材料,更是可以挖掘的课程资源,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深化对文本人物的理解。
四、巧想文本标点处
文本中的有些标点往往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尤其是省略号,也有着“空白点”的含义。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类标点,进行想象练笔,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中,第四自然段段末:“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最后是省略号。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盘古的变化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会变成什么?如有的学生写道: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此时巧妙填补,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活了文本,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积极,盘古的献身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巧续文本结尾处
许多文章往往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抓住文意进行延伸,对课文情景进行合理地想象,就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更高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更高境界。
例如,《小摄影师》一课学习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小男孩离开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高尔基在小男孩离开后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小摄影师究竟还会不会再来,是否能顺利拍到高尔基的照片,请写一写后面的故事。由此可见,抓住文章结尾切入更广泛的续写,可以使课文的思想深度和美学力度得到更为有力的延伸,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能够产生更加丰厚的知识回报。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读写联动点,教师应该不断挖掘,选择恰当时机进行读写联动的训练,将学生习作意识、习作观念、习作方法、习作能力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那么我们学生的习作水平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
李小娟.语文教学读写联动新模式[J].辅导员,2012(5).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以‘读写联动来提高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GS[2015]GHB0356阶段成果之一。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