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宇
部分亚洲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在安全上依赖美国,这是近年来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但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在中美亚太战略博弈背景下,部分亚洲中小国家模糊和摇摆的态度。最近的案例是韩国。朴槿惠政权执政以来,中韩关系一度进入蜜月期。尤其是朴槿惠力排众议、赴华参加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被认为是韩国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进一步向中国靠拢的标志。可是在短短不到一年以后,由于朝鲜试射氢弹,韩国就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允许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导弹系统,中韩关系和东北亚局势发生戏剧性的反转。这种反转剧情近年来在亚洲多次上演,似乎印证了部分地区国家“有事找美国”的心理。
这种现象有时被认为是小国在大国之间两头要价、获取利益。这种看法在局部事例中也许不无道理,但从总体上讲会夸大小国在大国面前的影响力。多数情况下小国夹在大国之间并不是那么好受的。允许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导弹系统,韩国则可能面对中韩关系降温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想见朴槿惠政府在做出决定时的纠结和痛苦。更何况,放眼大国集中博弈的区域之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美国在安全问题上有不同程度上的依赖或者是期待。可见美国能当“世界警察”主要还在自身的原因。
首要的因素当然是实力。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保证在世界上任何地区的力量投射。在特种作战、海空局部打击和常规战争中,美国对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压倒性的优势。尽管很多国家对美国的军事实力感到恐惧,或者对美国炫耀和使用武力的行为不以为然,但面对自身无法解决的安全危机的时候,美国的力量无论如何不可忽视。
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运用实力的方法。美国一方面扬言要捍卫国际秩序,不管哪里生乱它都要管,另一方面还具体通过条约为部分国家做出白纸黑字的安全保证。也就是说,美国不把自己定位为国际社会的普通一员,而恰恰自诩是“世界警察”,要替别人出头管事,甚至为某些抽象的原则大打出手。尽管这种到处拍胸脯的对外安全保证在美国国内一直有争议,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客观认识到,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不只用于保障本国的国家安全,也承诺保证别国的安全。美国一方面是一个非常利己和傲慢的国家,另一方面又显得不那么自私、紧守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这两个方面看似矛盾,实为一体,形成了美国对外战略的特性。
那么,我们能从美国身上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首先,中国当然是还要继续壮大自身实力,有了实力才有更好的基础为地区提供安全秩序。在发展实力的同时,还要让别的国家正确认识中国的实力。因而,我们近年来在东海和南海的强势维权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伴随着周边外交的一些困难和波动,但在改变周边国家对中国实力的认知方面是有战略意义的。当然在对外展示的过程中,实力和意愿要平衡好,不要让周边国家感觉中国的强大实力是针对它们的。因而中国在所控制岛礁上的活动,包括和美国“针尖对麦芒”的军事对峙,在现阶段都可以在可控的前提下坚持做、高调做。而针对周边一些中小国家的直接反制则可以收一些,至少在舆论上可以压一些。
更重要的是中国要善于利用日益提升的实力输出安全秩序。多年来,中国在创造和输出国际经济秩序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济秩序和安全秩序有不同的逻辑。经济活动最终都是由微观主体如企业和个人来进行。一个小国也可能有强大的公司、优势的产业和独有的资源,经济合作容易平等互利。因而构建国际经济秩序的逻辑更对等、同责和互助。这是中国外交比较习惯的思维,也是中国在国际上的一大软实力。然而,安全秩序最终是由国家主体、如军队和警察来实现的,需要国家总体力量的支撑,大国和小国在提供安全秩序的能力和意愿上差距巨大。因此安全秩序往往由大国来供给,并依靠大国的力量来实现。对于大国来讲,构建安全秩序的逻辑往往不是“平等互利”,而是“担责让利”。中国构建地区新安全秩序,就要谋划好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为别的国家谋利。
最后一点启示是:中国不能只学美国,而要比美国做的更好。美国的同盟体系仍然继承的是19世纪欧洲和20世纪冷战的思维,对美国自身是把双刃剑,给世界也添了不少乱。未来地区国家在安全问题凭什么不再那么依赖美国,而更加信任中国?恐怕不能光靠中国的实力比美国强,而要靠中国提供的体系和合作方式更先进、更文明,能够解决美国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的应有之义,也是在当前复杂的矛盾和短期的权变之中不可忘记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