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彰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爆炸,使学习成为日常需要。不学习,无法胜任工作,甚至连生活也困难重重。有人说过,在农业经济时代,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一辈子管用;在工业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可以应对一生。进入当代社会,知识老化加速,几年不学习知识就陈旧不堪了。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布了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1990年,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影响深远,他本人也被称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从此,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在国际社会迅速传播开来。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时代就这样给我们不同的人提出了一个共同要求:让学习成为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持之以恒的行为。学习不是一时一事,而要持续不断。学一阵,丢一阵,虽说比一点儿不学要好,但不是我们时代所要求的学习;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行为一旦持之以恒,就成了习惯。
习惯是怎么来的呢?习惯都是养成的。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成为习惯。例如,做事马虎了事,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得过且过的习惯;接待朋友,陪着抽支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抽烟的习惯。同样,今天不想学习,明天不想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学习的习惯。那么,怎么养成学习的习惯呢?
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就是要从今天开始:饭前还有15分钟,读几页书;上班坐车在路上,听听广播,翻翻报纸,背背唐诗宋词;会前还有点时间,把学习思考的心得体会记上几笔;午休之前,斜靠在床头,再读几页书;下班回家途中,在汽车、地铁、动车里翻翻书;晚上家务忙完了,坐到书桌前开始学习……今天这样做,明天这样做,久而久之,见缝插针看书学习的习惯就养成了。如果在没有公务活动的周末和节假日、在出差出访途中,也看书学习,坚持一段时间,也就成了习惯。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
一些平时不注重学习的人,原谅自己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工作忙,应酬多,没有时间学习。真的没有时间吗?其实不是。我曾经连续多年体育锻炼不正常,总感到挤不出时间。一位老领导批评说:“你的观念是不对的,时间不是挤出来的,而是安排出来的!”这使我猛然醒悟,于是,我把下午下班后的第三个时间段安排为游泳时间,获得极大成功,使我连续多年坚持游泳不断。前面所说上下班途中、晚上、周末和节假日挤点时间学习,实际上就是希望合理安排这些时间用来学习。安排要坚持,坚持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于是,学习就成了一种工作状态,成了一种生活内容,成了一种生命方式。
当然,不管怎么安排,一天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就要舍弃一些习惯,比如,喝茶喝酒闲聊的习惯、电话“煲粥”的习惯、玩扑克打麻将的习惯、呆坐发愣的习惯、看电视连续剧的习惯、上网冲浪猎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并不是不好,而是它们占用时间,妨碍形成学习的习惯。世界上可让人爱好的东西太多,许多爱好又不需要刻意培养便可形成习惯,这些习惯中的乐趣更是诱人,几乎不需要毅力去坚持。这就需要取舍,甚至需要忍痛割爱,以便给学习的习惯腾“地盘”。
舍弃一些习惯而给学习习惯让路的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学习的认识。人们常说,兴趣爱好是持久行为的内生动力,这话不假。许多东西,例如娱乐活动,就能轻而易举地成为兴趣爱好,进而成为十分容易持续的习惯。学习也需要兴趣爱好的支撑,但学习起步时,尤其是学习理论知识起步时,往往更多是枯燥而不是乐趣;学习成为人生乐趣,那是在学习成为习惯、往往是坚持很久尝到甜头之后才能体会到的一种境界。因此,对多数人来说,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依赖兴趣爱好,不能因为一时,或者初始阶段学习引发不了兴趣就不思学习;这个时候更要要求自己学习,因为对每一个人尤其是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一种责任。不学习,观念就会陈旧,视野就会狭窄,知识就会老化,素质就会退化;不学习,就会加剧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
因此,学习应当成为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规定动作”,而不是“自选动作”。一个人,可以不当领导干部,而一个领导干部却不可以不学习。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从政治的高度,努力让学习成为习惯。
习近平同志在那篇谈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著名讲话中指出:“有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有些党员干部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些党员干部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这种状态,要下决心努力改变。
首先,变“不愿学”为“酷爱学”。怎么变呢?多想想学习的好处:学习就是充电,电足了,眼界阔、思路多,工作顺手,政绩显著;学习比喝酒健康,比打牌高雅,比喝茶聊天能更好地熏陶后代,比不学无术更能引领下属,比上歌厅下按摩房更能有效地躲避糖衣炮弹……想来想去,就会认定:在一定的可利用的闲暇时间内,做什么都不如学习好;想着想着,不愿学的情绪就渐渐弱了,想学习的愿望就渐渐强了。学到了甜头,尝到了好处,学习就更带劲、更自觉。久而久之,学习就成了一种生活,就成了一种追求。
其次,变“不勤学”为“经常学”。领导干部的确工作忙,应酬多,但要说一点学习时间都安排不出来也不见得。很多领导同志比我们忙,但学习也比我们勤,这是活生生的事实。只要酷爱学,时间有的是。爱学习,就有会有安排时间的意识,就有利用时间、分秒必争的窍门,从而做到经常学,甚至可以做到天天学。
再次,变“不真学”为“真正学”。学习不是装点门面,不是做做样子。虚张声势假学,装模作样装学,这是很可怕的品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学装学比不学更可恶。真正学,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会就是不会,不懂就学,不会就学,缺什么补什么;真正学,就是扎扎实实、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学;真正学,就是组织检查不检查、别人知道不知道、上级表扬不表扬,都一样学。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学。
第四,变“不深学”为“深入学”。不深学,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为心浮气躁,在学习程度上表现为浅尝辄止,在学习效果上满足于一知半解。深入学,就是要做得下来,沉得下去,甘于寂寞;深入学,就是要深刻领会,学懂学透,掌握精神实质;深入学,就是要举一反三,认真思考,总结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认识来。
最后,变“不善学”为“善于学”。善于学,主要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学习和运用相结合,把借鉴和创新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上下功夫,在改革创新上花力气。
每一个人都养成学习习惯的那一天,就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变成现实的那一天。(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