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2016“高考经济”热

2016-08-05 18:43千寻
中国经贸聚焦 2016年7期
关键词:保健品商家家长

千寻

提起高考经济,或许大多数人是一头雾水:高考怎么成为经济链条的?我没觉得孩子高考多花了什么钱啊?其实,这就是高考经济链条最可怕的部分:它从一开始,就定位在让家长们多花了钱还觉得必须花、花得值。

而根据现有人口规模,这是一个直接涉及近千万学生的产业,如果再加上其中父母的陪同,以及未高考学生的提前布局,那么其直接客户可达数千万人的规模。

2016年高考随着高考成绩的发布、高考志愿的申报,已逐渐进入尾声。在考生和家长紧张的备战的同时,名目繁多的“高考产品”在考前、考中和靠后已被商家集中推出。励志服饰、状元餐、保健品、高考房……商家围绕考生的衣食住行,深挖高考经济。

据调查发现,为了能让孩子在高考中“拔得头筹”,不少家长不惜花费几万元为他们报天价考前培训,各种渠道淘来益智、健脑、提升记忆力的营养品,就连考试结束后的学习驾照、度假旅游等都已提前预订。

高考消费进入万元时代

围绕高考的三个阶段:考前、考中和考后,各路商家深挖高考经济,推出与其高契合度的相关产品,多数家长为保证孩子高考期间,各项准备工作“不掉链子”,各项消费加起来已突破万元。

“孩子起早贪黑这么多年,为的就是高考这两天。”5月28日,郑州市民张先生在家附近的一家酒店为女儿订好了高考房。他说,孩子在这家酒店附近考点考试的可能性最大,虽说一晚三四百,可这样就可以省出时间了。

张先生说,孩子的不少同学都订了高考房,听说有人还花高价订“状元房”,因为那里住过的一位考生考上了清华,想图个吉利。由于考点还未公布,家长“押宝囤房”有可能押不准,家长为此建立“调房联盟”,互相帮忙。

“万事俱备,只等高考了。”5月29日,高三学生家长、郑州市民李女士略显疲惫地为记者列举了她近来为儿子高考所做的“要紧”事儿:报冲刺班、买补脑药、请高考保姆、订高考房。像李女士一样,很多家长为了孩子高考不怕花钱。

高考后,毕业生们将迎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休假期。“凭高考准考证优惠获赠礼品”、“凭准考证可以参与优惠活动”、“凭准考证购物满xx元减xx元”……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话语,考生手中的准考证,俨然成为“打折神器”。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成为不少考生假期的首选计划。数据显示,学生出游高峰集中在七八月份,14-18周岁的乘客机票预订量已经呈现明显涨幅,预计在6月下旬会迎来预订高峰。

纵观高考的三个阶段,家长们为孩子做了不少“功课”,花了不少心思,花费不菲。从购买复习资料到报高考冲刺班,从改善日常伙食到购买保健品,从住高考房、请高考保姆、吃营养套餐到散伙饭、谢师宴,再加上高考完犒劳孩子的旅游花费等,高考消费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

搭上“互联网+时代”快车

高考走过三十余年,在互联网时代,高考正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准考证自己上网下载打印,手机APP高考相关服务,购物、旅游网站推出高考产品,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填报志愿等,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每年的高考。

高考的故事每年都周而复始,相比往年,“互联网+”或许是今年高考经济的最大特点。例如,6月3日,360手机卫士联合滴滴出行启动“安心助考,与你同行”公益活动。高考考生均可通过关注360手机卫士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报名申领滴滴“高考专属券”。

与此同时,去哪儿网、携程等一些旅行网酒店频道都通过自己的手机客户端推出了“高考酒店”预订专辑,一些“高考房”更是推出了包括叫醒服务、营养套餐、免费文具、应急药品等增值服务。“借助地图定位,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考点地标搜索附近酒店,还可直接对比酒店距考点的距离。”一位APP推广人员表示。

在微信朋友圈,标榜可以“补脑安神”、“增强记忆力”的保健品在这几天也作为“备考指南”不断刷屏;淘宝网上,价格从20元到上百元不等的各种款式的高考T恤被商家热卖,上面印着“逢考必过”、“高考必胜”等助考口号。

一些培训机构也借助互联网推出了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培训服务,进而加入到备战“高考经济”行列。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高考”,发现相关的APP已达到上千个,从考前培训到填报志愿一应俱全。而知名教育机构网上推出的“1对1”高考冲刺辅导课程,一小时的价格已达到了500元以上。

“下个知名的APP软件备考和填志愿,针对性强,既方便又省时间。”一名考生表示,类似酒店预订、预约考试当天车辆、考前冲刺辅导等等,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是通过线上完成的,基本不用父母操心。

高考衍生“经济时刻表”

对于精明的商家来说,对于“高考经济”的定义,并不仅仅限于从6月7日到9日这三天时间。

4月份是搞教材教辅销售,以及各种考前冲刺辅导;5月份是各种保健品和营养品的“大甩卖”;6月份是文具商和考点附近酒店的销售旺季;6月中下旬到7月,各式各样的夏令营、旅游休闲广告充斥着网络和手机; 8月至9月中旬则是上榜考生“宴请月”,名目繁多的“谢师宴”、“感恩宴”、“同学告别宴”会浮出水面。

这样的一张“高考经济”时刻表,如今早已被商家烂熟于心。在不少商家看来,国内家庭基本都是“一人高考,全家动员”,家长们为了孩子心甘情愿“掏腰包”,并把这看成是一种教育投资。所以与高考相关的市场想不热都难,且价格还可以“贵到离谱”。

而在此期间制造各种与高考相关的“噱头”,以期在高考经济这块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成为很多商家的现实选择。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940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有人给高考经济算了一笔账:即使按照每位考生支出100元的水平计算,直接产生的支出就将近10亿元。

“互联网企业看到的市场可能更大。”业内人士指出,在百万级用户就能带来亿元级估值的互联网界,近千万个考生家庭,直接带来了一个超千万级用户的消费市场。

此前,有调研机构通过样本调查发现,从考试到上大学这3个月内,每个考生家庭的花费成本正逐年提高,包括旅游、准备上大学的物品,以及日常娱乐及技能学习等,动辄上万元的花销早已是平常事。

这也使得相关企业和商家针对考生在培训、报考、假期旅游等方面的需求,纷纷推出的高契合度的互联网信息产品,从在线教育、志愿填报到考后假日游,都紧抓热点加入营销大战。

虚热现象有待降温

一条关于“科学家都在吃的‘聪明药”信息,在今年高考前夕忽然走红。由于宣称具有益智、提高记忆以及专注力的功效,一瓶540元的药让家长们趋之若鹜,争相购买。

由于关注度太高,随后就有医生证明,所谓“聪明药”就是利他林等中枢神经兴奋剂,长期使用会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症状,对孩子的危害相当大。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保健品消费提示中,从未批准过具有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

但类似这样打着“高考”旗号的骗局,却每年都会以各种形式和版本出现。尽管学生家长事后普遍为花了冤枉钱而感到“心疼”,但为了孩子安心顺利完成高考,家长们也会倾其所能用“上当”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安慰。

“我们也没有办法,就想着自己的孩子不能吃亏。”北京工大附中的一名考生家长坦言,现在的高考,考场上拼的是孩子,考场下拼的是家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下,高考逐渐升级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竞争与角逐。

也正因为众多家长为孩子高考这种“孤注一掷”的心理,驱动高考经济一年比一年火爆。从喝健脑补药,参加“高考补习”,请高考保姆进行“心理咨询”,到住“考生宾馆”,吃“高考套餐”,吸“考生纯氧”,一路算下来,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往往让一般家庭不堪重负。

“主要是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被过分夸大,认为高考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教授罗良文认为,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又都是独生子女,使得家长们担心自己孩子的竞争力。在这种心理下,高考经济成了攀比的一种手段,这变相地推高了高考经济。

有专家指出,家长“唯恐落后”的心理诉求可以理解,然而高考只是人生成才路上的一个坐标,需要理性看待,不必对结果过分狂热。社会在引领理性备考迎考同时,也应当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多元立交桥,给学生更多的成长安全感,让他们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升科学素养上。

要让“高考经济”热变得健康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下,出现“高考经济”热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但是我们要防止出现不正常的“高考经济”热现象,要坚决祛除虚火。

高考对每一个考生家庭来说都是大事,他们的父母都会想办法提高孩子的成绩。一些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打着为考生服务、提高考生成绩的幌子,推出各种“高考产品”。有的家庭即使自己再苦,也要在这方面不输给其他人。

“高考经济的这种不太正常情况,其实很好理解。试想一下,当孩子和高等学府间仅有一步之遥时,哪个家长不是小心呵护着?家长的那种‘别人都有的从众心态和‘人有我无的焦虑情绪,自然要比平时重上许多”。社科院专家表示,所以即便商家的宣传有夸张甚至虚假,家长们也宁可信其有,高考经济的虚火自然也就越烧越旺。

另外,相比于“考前经济”,“考后经济”更加火爆,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商业、餐饮、娱乐等社会消费领域,且考生和家长们投入不菲,其中更不乏攀比、铺张等不理性消费行为。家长们大多出于奖励、安慰心理,而学生则更多是群体性、效仿性和攀比性的消费行为。

社科院社会学专家指出,“考后经济”的红火,固然有市场的原因,也不乏造势营销因素,考生和家长要理性看待、冷静思考、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效仿和攀比,从而导致不良消费习惯产生。

那么,如何让“高考经济”热变得健康呢?专家建议,首先要从广告宣传上加强监管。高考期间,各种夸大其词和虚假广告宣传满天飞,有关部门要对不实广告要加大惩处力度,不能让家长和考生上当受骗。

其次,要加大价格监管。相对来说,高考时期虽不同于普通时期,但商家必须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遵循商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相关部门对一些价格离谱的高考相关商品要责令整改。

再次,家长要有健康的心态。很多家长之所为考生买这买那,往往也是盲目跟风。一位购买保健品的家长坦言:“其实我也知道,这些保健品并不是那么神奇,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高考就这么一次,千万不能砸在这上面。”

在调查中,很多考生家长表示听到过“高考经济”这个词,但明知是不该花的钱仍然要花,以确保孩子在高考中“万无一失”。专家表示,高考经济火热的背后,大多数家长花钱是为了买个安心,但对于是否合适自己的孩子缺乏鉴别和理性的分析。

专家认为,“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高考经济的健康和长远发展应该建立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不管是家长自己的焦虑情绪在作怪,还是商家在利用家长的焦虑情绪来牟利,终究是要作用在考生身上。”

高考经济热不是洪水猛兽,只要引导好、监管好,完全可以变成健康经济。如果任其发展,没有监管,那么高考经济热对社会来说,就是一场“病”。

猜你喜欢
保健品商家家长
保健品知识ABC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口耳相传的“保健品”可不敢乱吃
保健品“网上忽悠术”揭秘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商家出售假冒商品,消费者获十倍赔偿
我心中的好家长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家长请吃药Ⅱ
易淘食进驻百度钱包中小商家盼低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