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对二级预防的依从性及其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2016-08-05 22:15单宏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9期
关键词:依从性

单宏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对二级预防的依从性及其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262例PCI术后患者, 对其进行随访, 调查的药物包括他汀类、钙通道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酶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硝酸酯类、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探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吸烟状况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患者他汀类、CCB、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硝酸酯类、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应用率分别为82.8%、20.2%、65.3%、40.1%、46.2%、97.7%, 随访时分别为66.0%、17.6%、55.7%、35.9%、35.1%、92.7%, 14例(5.3%)患者术后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8例 (3.1%)患者术后停用所有药物。手术前吸烟者142例(54.2%), 术后大多数患者彻底戒烟, 但随访时有47例(17.9%)患者没有彻底戒烟。停药患者和术后吸烟患者MACE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停药患者和戒烟患者 (P<0.05)。结论 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对于二级预防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术后停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和吸烟患者的预后较差。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二级预防;依从性;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38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带有显著的地区差异, 但总体来说呈现上升趋势, 在很多发达国家, 冠心病的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PCI是缓解冠心病患者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适用于药物控制不良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其通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 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2]。目前, 冠心病治疗的基础仍然是药物治疗。研究指出, 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单纯应用最佳药物治疗的效果与PCI联合最佳药物的效果相当。但在很多临床实践中发现, 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对于二级预防依从性下降, 停止药物治疗加之不良生活习惯的恢复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升高[3]。因此, 本研究则主要是对PCI术后患者对二级预防的依从性及其与长期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 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受PCI术后的2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83例, 女79例, 年龄35~86岁, 平均年龄(58.3±11.8)岁。合并高血压138例, 糖尿病39例, 吸烟142例, 血脂异常32例。临床疾病主要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70例, 有心肌梗死史89例, 稳定型心绞痛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 其操作程度规范可靠。手术路径:经桡动脉径路者171例(65.3%), 经股动脉径路者91例(34.7%)。其中11例(4.2%)因为病变弥漫以及血管过小进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治疗;直接支架者78例(29.8%), 其余为PTCA联合支架植入。

1. 2 研究方法 通过电话和门诊两种方式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吸烟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随访。调查药物主要为他汀类、CCB、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硝酸酯类、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不良事件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全因性死亡、心因性和非心因性死亡、心力衰竭、因心脏病住院。其中MACE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全因性死亡。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冠心病患者用药情况 平均随访时间为(18.3±12.2)个月。

PCI术后有>1/2的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 有>1/3的患者服用硝酸酯和ACEI/ARB, 随访时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服药率下降,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他汀类药物。有14例(5.3%)患者术后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8例(3.1%)患者术后停用所有药物。停药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时间>6个月,

2. 2 患者吸烟情况 262例患者中手术前吸烟者142例(54.2%), 术后大多数患者彻底戒烟, 但随访时有47例(17.9%)患者没有彻底戒烟。

2. 3 患者对二级预防依从性和临床预后关系 停药组患者MACE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停药组(P<0.05)。见表2。术后吸烟组患者MACE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戒烟组(P<0.05)。

3 讨论

冠心病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治疗方式仍然是药物治疗, 其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延缓冠心病的进程, 延长患者的生命, 降低病死率。大量研究证明, 他汀类、ACEI/ARB、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能够通过降压、抗血小板、调脂等干预斑块, 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因此, 即使是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术后也应该坚持应用药物, 来改善预后。他汀类、ACEI/ARB、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类等4类药物对于冠心病患者改善预后有效, 硝酸酯类和CCB则主要用于对症治疗, 因此本研究选择了这几种临床常用药物[4]。冠心病药物治疗的核心是抗血小板治疗, 该药物应终身服用, 对于接受PCI治疗尤其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也应进行双重的抗血小板治疗, 防止血小板发挥作用出现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有研究指出, 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应该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长达1年或更长, 但具体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 大部分患者PCI治疗后仍能坚持进行抗血小板的治疗, 其中97.7%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术后仍有92.7%的患者坚持应用, 这说明本组患者对于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但同时也还需要进一步的随访和健康教育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5]。

吸烟、不合理膳食、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和诱因, 其中吸烟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因此冠心病患者要求完全彻底的戒烟。但在临床实践中, 仍有患者在住院治疗或出院后继续或重新吸烟。本研究中262例患者中手术前吸烟者142例(54.2%), 术后大多数患者彻底戒烟, 但随访时有47例(17.9%)患者没有彻底戒烟, 这说明即使有良好的控制, 仍有一部分患者未完全戒烟, 因此还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加强患者的戒烟意识, 强化健康教育[6]。本研究分析了是否继续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和是否完全戒烟对于长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显示停药组和术后吸烟组患者MACE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停药组和戒烟组(P<0.05), 这也进一步提示了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和戒烟的重要性[7, 8]。

综上所述, 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对于二级预防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术后停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和吸烟患者的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 李时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二级预防现况及其预后的调查研究.天津医科大学, 2014.

[2] 张丽君, 黄淑田, 王瑞英, 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2):114-118.

[3] 王慧丽, 杨渊, 丁荣晶, 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用药依从性的调查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4, 18(3):243-246.

[4] 严腊梅, 陈建宁, 孙炜, 等.电话随访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11):1292-1294.

[5] 胡鑫, 李帼英, 舒婧, 等.随访系统在冠心病介入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4):398-400.

[6] 张亚梅, 陈庆伟. PCI术后1年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随访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6(4):503-506.

[7] 池菊芳, 郭航远, 彭放, 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长期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评价.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14):1254-1256.

[8] 王振娟, 周树军, 宗文仓, 等.基层医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中断抗血小板药物对预后的影响.中国药业, 2016, 25(7):95-97.

[收稿日期:2016-02-16]

猜你喜欢
依从性
子宫托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依从性分析及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分析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护理干预对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有效固定胰岛素泵的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影响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门诊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