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光
【摘要】 目的 探讨观察腹腔镜结合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胃间质瘤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 各75例。常规组应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实验组应用腹腔镜结合胃镜手术进行治疗, 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记录,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2.67%明显低于常规组4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0个月, 两组均无远处转移;实验组无复发病例, 常规组有5例(6.67%)患者复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合胃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 临床效果好, 缩短了治疗疗程和住院时间,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亦明显缩短,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胃镜;胃间质瘤;住院时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034
胃间质瘤属于消化道非上皮肿瘤, 由胃间质细胞发展而来,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对放、化疗不敏感, 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 以切除完整的肿瘤为基本原则, 如果不能完整切除或者出现远处转移需要使用分子靶向药物控制肿瘤生长[1]。腹腔镜结合内镜技术为近些年新兴的微创外科技术, 结合了腹腔镜和胃镜的优势, 因早期间质瘤体积比较小, 仅用腹腔镜定位比较困难, 结合胃镜, 双镜联合综合了两者的优点, 同时避免了开腹手术出血量多, 创伤大的缺点, 逐步成为治疗消化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2]。选择本院收治的150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并分析腹腔镜结合胃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在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 各75例。常规组中男38例, 女37例, 年龄40~65岁, 平均年龄(53.62±6.83)岁。实验组中男36例, 女39例, 年龄40~67岁, 平均年龄为(54.35±6.71)岁。纳入标准[3]:①年龄>40岁;②术前经胃镜、CT等检查结果证实为胃间质瘤;③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4]
1. 2. 1 常规组 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采用全身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呈大字型摆开, 手术在上腹部取切口, 按照常规方法分离腹部皮下组织, 将胃前壁切开以确定肿瘤的位置, 将肿瘤边缘2 cm的正常组织切除, 且进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与此同时查看胃壁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 如果存在则进行止血处理, 将胃壁关闭。
1. 2. 2 实验组 应用腹腔镜结合胃镜手术进行治疗。术前按照常规手术的方式进行准备, 气管插管后施行全身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呈大字摆开, 建立气腹和工作通道, 建立好腹腔镜手术系统后, 对整个腹腔进行探查, 判断有无其他病变发生, 再用抓钳对肿瘤位置进行感知, 之后将胃镜置入, 对胃部病变进行定位。于脐下开10 mm的切口, 留套管做观察孔, 建立气腹, 压力为13 mm Hg(1 mm Hg=0.133 kPa), 于左侧腋前线肋骨下缘1 cm处放入12 mm套管做为主要操作孔, 左锁骨中线与脐相平处放入5 mm的套管作为辅助孔, 在右侧相对应的位置放入穿刺套管做辅助孔, 可根据手术人员的习惯以及肿瘤的位置来变换操作孔的位置和数量。
1. 3 观察指标 ①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记录;②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③进行10个月的随访,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疾病的复发情况以及远处转移发生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随访10个月后, 两组均无发生转移病例;实验组没有发生复发病例, 常规组有5例患者复发, 占6.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间质瘤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界限, 有潜在的侵袭性, 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 因此易被忽略, 肿瘤长大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恶性症状。本病发病对象多为中老年人, 以60岁左右人群为主[5]。
胃间质瘤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 主要依靠内镜、CT、胃镜等检查方法来确诊, 对化、放疗不敏感, 外科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6]。在胃镜下切除肿瘤时, 尤其在底部较宽肿瘤的操作过程中易出现术中或者术后胃出血或胃穿孔的可能, 并且容易发生肿瘤不完整切除的风险, 所以此类肿瘤一般需通过外科手术处理。腹腔镜结合胃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因此有着极大的优势, 已经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7]。与开腹手术相比, 其缺点为:容易导致肿瘤破裂, 且较易发生腹腔种植, 所以不作为常规治疗方法;在早期胃间质瘤肿瘤比较小时, 单纯应用腹腔镜寻找病灶比较困难时, 可以在术中应用胃镜对肿瘤进行定位, 既可以完整地切除肿瘤, 又能尽可能地保留没有病变的胃壁组织, 可以降低开腹率。腹腔镜结合胃镜手术仍应该遵守无瘤原则, 避免触碰到肿瘤, 切缘应该距离肿瘤足够远, 通常情况下应该在>2 cm。腹腔镜结合胃镜可以扩大手术的适应范围, 减少术中中转开腹的机率, 常用于治疗<2 cm、位置比较隐蔽的胃间质瘤。国内学者研究发现, 两镜结合手术用于胃间质瘤的治疗时, 应动作轻柔, 可以应用辅助技术来避免肿瘤的破裂;有学者研究发现腹腔镜结合胃镜手术用于直径接近20 cm的肿瘤时, 效果比较满意, 因此可见两镜结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8]。
本实验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腹腔镜结合胃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 临床效果好, 缩短了治疗疗程和住院时间,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亦明显缩短,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广钮, 田小林, 钟漓.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4(12):1244-1246.
[2] 高红雷, 孙作成, 徐又广.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底部间质瘤32例报告.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3, 18(1):18-20.
[3] 姚京, 谭向龙, 戎世捧, 等.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45例.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 20(5):525-528.
[4] 王刚, 秦鸣放, 邹富胜.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3, 19(5):490-492.
[5] 郭伟洪, 黄坚雄, 李楚州.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2(35):110-111.
[6] 陈杰, 钟克力, 郭春华, 等.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早期胃间质瘤30例临床分析.海南医学, 2012, 23(12):47-48.
[7] 余细球, 刘锦涛, 陈旭辉, 等.手术室内胃镜联合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6例报告明.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 17(4):232-235.
[8] 黄洋, 邵永胜, 胡伟, 等.胃镜引导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22例.临床外科杂志, 2014, 22(4):268-273.
[收稿日期: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