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与教育
毛荣富,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获人民教师奖章。出版《元明散曲》等著述10余种。
最近,我应邀去外省讲学,讲的是黄宗羲的《柳敬亭传》。
课的最后,我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柳敬亭为什么能成为名垂史册的说书艺人?
有的同学说他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有的说他到云间之后得到名师莫后光的悉心指点;有的说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其说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有的说他有爱国情怀……最后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另外一个人也同样具备了这些条件,能否出现第二个柳敬亭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将”了同学们一“军”,活跃的课堂沉默了下来。同学们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一问题,显得茫然而迷惑。
其实,我是料到了这一点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似乎总是忽略或无视“天赋”。所以同学们的头脑中基本没有“天赋”这一概念。而柳敬亭之所以成为柳敬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具有杰出的说书天赋,缺少了这一条件,就不能有第二个柳敬亭出现。——他十五岁时“犯法当死”,于是改变姓名,流落到盱眙,无以为生,只能为人说书,这件事正显示出他超人的天赋,在没有师傅指点和专门学习的情况下,他的说书技艺已能“倾动其市人”,取得轰动效应。而具有这种才能的人,其出现的几率是很低的。否则,杰出人才就可以成批地培养了。
据调查,那些高考状元们在走入社会之后表现大都平平。真正有作为、有成就的,却大多是在学校里表现有点“出格”的学生。——有这样一名学生,写《记一位难忘的人》这篇作文,回家之后却写了一出独幕剧,叫《苏武牧羊》。一次写游记,他用繁体字、文言文来写。这就是中学时代的易中天。一般说来,教师对这样不按常规出牌的学生会予以批评,甚至嘲笑讽刺一番。易中天是幸运的,他的老师给了这篇看似“不合常规”的作文以高分,后来再写作文,老师直接让他回家。他遇到了一位有胸怀有识见的老师。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最近说,不是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教育“扼杀”潜在的杰出人才。这话讲得颇有几分道理。造物主在赋予一个人天赋时,同时也会以“怪异”“特短”加之,故在那些有天分的学生身上往往是优势与劣势同在,聪明和偏执并行,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子来说,他的毛病和弱点会表现得更充分。所以,富有天赋而又自身毛病明显的学生往往因为“毛病”而被扼杀掉。在生活中,像易中天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太少了。
另外,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教育培养的是大批合格的劳动者,而不是杰出人才。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偶然“冒”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算最好,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十分痴迷,脾气比较犟,行为举止不甚合乎规范,时时会冒出奇思异想,这样的学生极易被视为问题孩子。但为师三十余年,据我的观察,将来成就事业的往往是这些有天分的学生。
天赋的作用终究不容小觑。正如一位名人所讲,一般人靠勤奋只能将事情做到上佳的分上,但要有出类拔萃的表现,就非有天赋不可了。
教师,要能容忍行为出格、行事异常的学生,要能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中去发现其优势和特长,看到其前途的不可限量,即使不能在其成才路上助其一臂之力,也要宽厚待之,手下留情,切不可将其置于难堪境地,甚至毁于自己手中。
在讲课的最后,我告诉学生,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天分,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是不要辜负了自己的天分。在成长过程中,注意留有自己一份宝贵的独立性,防止被同质化,只要珍惜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将来就是没有杰出成就,但做到有所作为还是不难的。长大之后,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这才会幸福。这虽是后话,但有些同学颔首以示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