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爱意习作的深水活泉

2016-08-05 02:22:08黄毅
湖南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爱意我会日记

黄毅



日记:爱意习作的深水活泉

黄毅

B:方法

习作的源头活水在哪里?爱意作文的动力和创作的源泉在哪里?答案无非是生活。生活是所有创作的基础,是一切艺术的原型。然而,生活本身并不会成为艺术,生活本身并不等于美。是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用心体会,发现了美,捕捉了美,表达了美,从而定格住了美,创作出了美。

如何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去发现自己的生活,于平凡的点点滴滴中捕捉闪光的瞬间,经由自己的加工,转化为独特的文字和个性的表达?最好而且最简单易行的方式莫过于日记了。2008年以来,我坚持带领每一届学生周一到周五天天写日记。这是一个不断坚持的过程,也是一段不断反思和修正的旅程。

一、知止而行——为表达而出发

写作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古人常有“文以载道”、“不平则鸣”、“郁结成诗”之说,写作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表达,表达作者对生活独特的发现、体验、理解和期待种种。既然表达个体独特的理解与思考是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就不应在文章结构、言语范式、用词技巧等诸多方面过多纠结,而悖离写作的初衷。

写作是为个体表达自我服务的,每一个个体都享有表达自我的权利,不因个体的言语积累、言语习惯而有所不同。

基于以上种种思考,日记,成为我引导孩子关注生活、表达自我的一种媒介。在搭建此媒介之初,我一再强调我们出发的目的:写你真实的生活,写你真实的感受,不刻意追求标新立异,不必苛求长短字数,说明白就好,说尽兴就好。

二、闻香而动——因分享而向往

孩子的每一篇日记我都无比真诚地去阅读,与其说是在阅读孩子的日记,不如说,我想通过他的文字看他的世界,通过他的世界触碰他的内心。

当孩子将一颗真心一览无余地交给你,内心深处,特别期待你的回应。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像对待清晨的露珠那样小心呵护孩子。而孩子用心写成的日记,同样需要成人的百般珍视,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而分享,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种“风向”。

(一)向善。我会时不时抽出几本日记和大家分享,文辞优美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会更关注他在生活中独特的遭遇与思考——比如几个男孩午休时在院子里碰到一只将死的鸟,他们将这只鸟捧了起来,但最终还是死了。对于男孩子们那一瞬间对鸟儿产生的怜悯,以及对死亡的初次思考,我会由衷地欣赏和肯定。

(二)向趣。有时,我们会分享一段班级男孩女孩对抗的趣事,引来全体同学的哈哈大笑。那是他们不经意走过的瞬间,却在充满灵气的笔端被赋予各种生趣,引人开怀大笑,也发人深省。我会趁机和他们探讨一下男孩女孩的相处之道。

(三)向新。有个特别淘特别聪明的男孩,最爱写连载,幻想出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世界,讴歌正义,书写传奇。我们最爱听他编写的出其不意的片段。

(四)向慧。班上的学霸女孩,坚持每天写一篇四大名著的人物点评,每每分享这样的日记,除了孩子们的惊叹,也有老师的反躬自省。在引导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受益最深的还有老师。

(五)向安。有些时候,日记不宜当众分享。学生流露的些许哀愁我会在空白处留言,询问具体情况,或者表达个人理解。特别的情况,我会找来当事人细细交谈。记得有一阵,一个女孩特别爱写诗。有一天她写了这样的诗句:上帝啊,我多想自己是一只鸟,把我带走吧!这样的诗句引起了我的警觉,我把那个温文尔雅的女孩叫了过来,问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她娓娓道来的那些内心感受在我的内心却掀起骇然巨浪。小小的她,总感觉到生活的逼仄,甚至多次想到了结生命,幻想过各种方式的结束,还跟同学打听安眠药上哪儿买。我惊骇于她的平静,开始了与她和她母亲漫长的沟通。如今已步入中学的她,路上遇到我时,总是含笑低唤一声“老师”,阳光洒在她白皙而宁静的脸上,如映日荷花一般美好。

当然,总有那么几篇日记,就像每日的流水账,既无独特的发现,也无新奇的想法,甚至连完整连贯的句子都没有。这样的日记,但凡有一天,冒出一句完整的话,我都会浓墨重彩地圈圈画画,特意在班上分享这样的喜悦。

如此种种,无非是要建立一种信任,一种对写作即是表达的深切认同。在日复一日的记录中,不断体认这样一种信念——表达是生活的一部分,表达是生活的一种需求。

三、无欲而刚——赖无求而久长

表达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姿势,一种更高贵的存在姿态,它不为某一个群体所专有,亦不因种种的“技穷”而形惭。读书多的、头脑活的、悟性高的,在各种辞藻、句式、结构中游刃有余地嬉戏;读书少的、思维慢的、开窍晚的,只能在平实的语句中憨态可掬地栖息。那又有何妨呢?就个体而言,他们都享有了一种高于客观生活的生命状态。

所以,我们的日记评价,总是以分享为主,不择优,不汰劣,尊重所有个性的表达。每一篇日记都有可能和全班分享,每一件事或者每一个独特的感受,老师都会适时做出回应。

正是因为放下很多对形式的追求,内容得以按照本来的面目坦然地呈现,哪怕只是流水账,我们也能够日复一日地坚持,保证在校时间至少一年写200篇日记,成为一种习惯。

正是有了这样大量的书写经验,逐渐地,孩子们愿意变着法子去写自己的内心,愿意借鉴更优美的形式去呈现自己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写作真正成为了一种内在的需求,而学生能够借助这种途径达到更高层次的自由。毕业考试的时候,我班出现了三个作文满分。

四、落土而华——依平台而生长

近来,我带二年级。受蒋军晶老师启发,为现在的孩子创设了班级日记报,从孩子们那里为报纸征集了好听的名字——五彩树。半个月出一次的日记报,总能为每一个孩子留出展示的版面。这样孩子们写啊写,隔不多久又能看到自己的某一篇日记上了报纸,还能从报纸上读一读同学的日记,那种高兴的劲儿别提了。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我们策划了一系列的班级周末读书会、班级亲子活动。上周末我们和孩子一起去看了皮影戏,回到班上,一同将观看皮影戏的过程和体会写下来。

在爱意习作中,日记正是这样一座桥梁——真情在左,创作在右;生活在左,艺术在右。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爱意我会日记
悲伤家庭,爱意无限
大声说我爱你
把爱装进信封里
我会分辨
我会玩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我会煮饭了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新体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