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的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发展

2016-08-04 09:35陶建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中国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近30多年的平均增长率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经济的这种快速增长以及社会的不断开放,中国的社会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转型社会中各种问题的出现,都驱动着国家治理模式转变,只要强化国家的自主性,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社会转型给中国国家治理带来了诸多风险与困境也就并不可怕。中国三十多年改革所积累的经验和学习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的成绩所积蓄的合法性储备,仍然可以给予中国度过转型危机的可用资源和时间。

【关键词】社会转型;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发展

一、转型社会与国家治理能力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广义上,国家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有效运用相关制度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促进进步的能力。狭义上的理解,主要是将“国家治理能力”等同于“政府的治理能力”包括社会汲取能力、合法性能力、政治强制能力、社会干预能力、改革适应能力等,是“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大众需要,平衡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潜在的和现有的力量和能量的总和”。

二、社会转型危机产生的原因

在2007年爆发国际经济危机以来,外需的缩小使出口型经济的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加之我国经济发展以来积累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改善能源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以及改革红利减小、腐败问题严重带来的打击腐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压力。都要求国家改善现有的国家治理模式,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有的国家治理模式如果不能及时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就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中国现在就面临着很多的危机与治理挑战。

1、危机频发与制度滞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不够完善,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使得贫富二元分化、权钱勾结现象屡有发生。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严重,“掠夺型地方政府”和“勾结型地方政府”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了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而治理制度滞后,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民众生活,甚至社会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

2、中央与地方权力和责任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财政的能力增强,中央对资源的权威性再分配能力及中央权威也得到了加强。然而,地方政府税收能力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分税制的制度设计漏洞,导致地方政府疯狂寻求体制外收益,“等靠要”和“跑部钱进”的现象也十分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

3、法治不健全。运动治理即自上而下的按照政治动员方式来制定或更换政策、动员资源、推广实施政策意图,因此有着随意性、非常规性的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非常流行,如“三反五反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运动治理可以有效于一时,但代价极大,难以为继。法理治理是现代文明政府的主要标志,能够有效的降低治理成本,带有制度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利益维护意识愈发增强,但法治不健全可能会使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又解决无门,矛盾积累导致危机频发。

转型社会中出现的这些危机,都驱动着国家治理模式转变,只要强化国家的自主性,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社会转型给中国国家治理带来了诸多风险与困境也就并不可怕。

三、强化国家的自主性,是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社会危机驱动的国家治理模式转变,还是国家为了追求一种良善的政治生活而选择的整体性治理活动改善,国家都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转型社会寻求有效的治理模式,必须强化国家的自主性治理能力。

1、把危机处理纳入制度化渠道进行管理。现代国家基础性制度的确立对于确保政权稳定、社会有序和人们行为的可预期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1954年宪法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和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走向正轨。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危机的制度化管理,离开国家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是不可能实现的。

2、利用社会自主缓冲和消解危机。国家权力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权力,善于引导和利用社会权力的国家权力,既能大大降低管理的成本,也能很好地增强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社会既能作为反映舆情民意的“晴雨表”,又能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和缓冲剂。国家还权于社会,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得以发展壮大,不同利益偏好的社会群体被社会组织吸纳,社会自主运行能力增强可以有效的缓冲社会危机。

3、确立国家自主性反思机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国家的权力范围都在变大,国家自主性是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然而,国家的自主性往往因其代理人的行为而使国家行为发生扭曲,成为利益集团的帮凶,致使国家本身遭到非议。有人基于有限理性的认知而不主张扩张国家能力,要求把官僚队伍的行为和国家行为纳入受法治约束的渠道中来。这就面临一个制度设计的困境问题:谁来监督监督者。建立国家自主性反思机制,可以在顶层设计上更加合理和理性,也会具有更好的及时纠错能力。

四、危机与治理—— 一个永恒的国家问题

危机与治理伴随着政治生活的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国家问题。无论是社会危机驱动国家改革治理模式,还是国家为了追求一种良善的政治生活而选择整体性治理改善活动,国家都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市场化和社会转型还在进行,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所遇到的治理危机的挑战可能比发达国家曾经遇到的还要复杂。中国在转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治理危机并不会很快过去。但中国三十多年改革所积累的经验和学习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的成绩所积蓄的合法性储备,仍然可以给予中国度过转型危机的可用资源和时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Z]. 2013-12-31.

[2] 陈 毅. 中国转型社会的国家治理有效性——基于国家自主性的视角[J]. 社会科学, 2013,1.

[3] 徐湘林. 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 中国社会体制比较, 2010,5.

[4] 王伟光. 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求是, 2014,12.

【作者简介】

陶建(1989—),男,漢族,山西大同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中国发展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区域发展篇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