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

2016-08-04 22:13周谨平
中州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中国特色伦理学

周谨平

摘 要:伦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关照着人们的价值世界和道德生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是当代伦理学建设的重要环节。话语体系与伦理学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话语体系为伦理学提供基本语境、交往基础和权力支撑。我国现有伦理学话语没有融入民族话语体系之中,显现出解释力的薄弱,缺乏国际对话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必须要基于民族继承塑造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气质,基于学术整合坚定伦理学话语体系的中国立场,基于全球视野搭建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平台。

关键词:中国特色;伦理学;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7-0101-06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构建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目标,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伦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关照着人们的价值世界和道德生活。在数千年的道德历史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道德经验、厚重的道德文化,创造了灿烂的道德文明,也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话语。以自己的言说方式进行道德叙事、表达道德诉求、开展道德对话、达成道德共识,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时代要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是当代伦理学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话语体系的本质及与伦理学的关系

话语体系是规范化的言说系统,既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保持着动态的开放性。话语有别于一般的语言,正如福柯所论述的,语言可以自由随意,而话语则有着基本的规则和禁忌。不是任何对象都可被纳入话语的范畴,话语的表达与环境和主体权力密切相关。有效性是话语体系的重要特征。福柯举了疯人自说自话的例子,他指出,如果某种言说方式违反常人认同的理性标准,或者不能被赋予确切的意义,则被认为是无效的。话语体系的有效性还与“真理意志”相关,在福柯看来,真理与谬误之分构成了话语的又一种排斥系统。真实的话语建立在“真理意志”之上,这种意志为我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普遍形式。①话语体系内生着对话语进行分类、排序、分配的机制,以保持话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话语体系表现出多层次的结构,低层级的话语可能转瞬即逝,高层级的话语则不断被重复、诠释、评论。②话语体系与伦理学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

1.话语体系为伦理学提供基本语境

伽达默尔指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在于追寻“人类的善”(Humanly Good)或者善的行为。而人们对于善的认识总是基于特定的环境。③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我们才能获得道德知识,或者知道何种行为是道德的。美国学者摩尔援引福柯的论述认为,伦理学关注于我们认为应该与自我建立何种关系,其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追问我们或者我们的哪一部分需要道德引导;二是我们如何确认自己的道德义务;三是我们通过何种方式让自己成为道德主体;四是当我们遵照道德行事时我们成为怎样的存在。要回答这四个问题,我们唯有进入当下的话语之中。话语体系隐藏在指导我们实践的规则和信息之后,通过它,我们才能掌握相关的道德知识。摩尔认为,个人可能发生的行为是构成道德知识的偶然事件,促成这些行为的根源在于围绕某种善所建立的话语体系。④在某种意义上,伦理学需要通过话语体系维系其概念的清晰和理论的连贯。事实上,对于任何伦理概念的理解和观念的澄明,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都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比如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虽然都将自由作为核心价值,但对于自由的理解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果我们不能构建话语体系,那么伦理理论就会因为研究主体和受众的差异而显现截然不同的面貌。只有将伦理知识置于话语体系中,我们才能保证从同一维度对之进行解析,伦理理论方能得以保持原来面目。

2.话语体系为伦理学提供交往基础

在多元社会背景下,个体的道德认识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人们有着不同的道德价值倾向和道德表现方式。那么,在多样化的道德生活中如何实现道德交往、进而达成道德共识就成为伦理学面对的重要问题。要进行道德交往,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的道德态度,为自己的伦理思想提供畅通的表达渠道。伦理学的概念、理论只有在话语体系之中才能拥有确定性的意义,得到完整的表达。借助话语体系,我们方可体现自己的道德姿态并为所提出的伦理诉求和理论提供合法性依据。否则,我们的伦理观念就有可能沦为空泛的概念。如我国学者吴晓明所言,有的学者套用西方理论定义传统概念,导致了概念本义的弱化和歪曲。他说道:“当有的学者把中国传统哲学的‘天定义为‘超越的、形而上学的实体时,这样的定义也开始变得非常可疑了;因为除非中国传统哲学同样依循于范畴论性质的理智劈分,并从而依循所谓超越和内在、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实体和属性等等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否则,上述的定义就是根本不可能的。”⑤要避免伦理学语言的滥用和误解,就必须将其限定在特有的话语体系之中。伦理交往还需要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意味着处于不同道德体系中的人们可以彼此理解、谋求共识。这必须诉诸交往各方共同接受的程序、方式传递信息。否则,交往过程将充斥着互不干涉的嘈杂语言。话语的限制原则中包含对于话语条件的设置,决定了话语的应用规范。福柯发现了话语体系中仪规的作用,它以“话语的姿态、行为、环境,以及一整套符号”⑥界定了话语个体的资格。对话语资格的认定确立了伦理交往的基本范式,从而把个体联结起来,组成更为广泛的伦理共同体。

3.话语体系为伦理学提供权力支撑

话语权是全球化浪潮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全球化进程中,知识、思想、观念早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相互汇聚交织。我国伦理学建设显然不能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要让中国伦理学立足于世界道德文化之林,就必须掌握伦理话语权。话语往往与欲望和权力之间有着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大都隐含在话语的诉说语言之中。菲尔克劳(Fairclough)指出,话语体系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而必定具有某种价值倾向,而且具有为这种倾向的辩护功能。用奥洛夫斯基(Orlowski)的话来说,话语体系要么维持一种权力,要么挑战权力。他列举种族主义者对于白人至上论的论证,来诠释话语是如何通过让人们构建一种与其权力目的一致的意识形态的方式让人们确认其权力主张的。遵循同样的逻辑,呼吁种族平等的话语则让种族主义话语失效。马丁·路德·金基于消除种族歧视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让基因优先主义话语在20世纪逐渐被边缘化。⑦话语体系的权力源自话语的意识形态功能。话语体系的程式化形式促使置于其中的人们接受它的权威。如霍尔(Hall)所言,不是说话语中的单一要素含有政治或者意识形态的意义,而是话语体系通过对一系列要素的组合形成了新的话语结构,这种结构传递着意识形态的信息。⑧对于学科而言,话语体系将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并形成特有的知识组织模式。只有掌握或者跟随这一模式,才具有进入此话语系统的机会。所以话语系统既表现出开放性,又表现出封闭性和排斥性。那些违背话语体系原则的知识或者话语将被拒之门外,所以话语体系也在不同学科之间划定了清晰的边界,学科据此辨识自我的归属。在某种意义上,边界的划分有效维护了学科的自我空间,这对中国伦理学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如果不能形成话语体系,我们的伦理学就会出现身份的含混,难以有效防止其他伦理元素的渗入。中国的伦理主张无论站在国内还是国际的角度,都需要凭借话语体系掌握话语的主导权,形成达成伦理认同的牵引力量。

因为上述原因,构建中国伦理学的话语体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当代伦理学界的重大任务。

二、当前我国伦理学话语体系的尴尬

在我国伦理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伦理学话语体系,但这一体系在当代道德生活和学科发展中却处于尴尬的境地。

1.我国现有伦理学话语没有融入民族话语体系之中

我国现有的伦理学话语有着显著的植入痕迹,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道德文明的断裂;二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本土化转换。我国有着悠久而璀璨的道德文明,积淀了深厚的道德文化传统。由于受到时代与地缘的限制,传统道德文化基本在自己的语言谱系中生长,但在近代却被突如其来的现代文明所打断。毫无疑问,我国的现代性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力量强制的结果,而不完全是自发的过程——鸦片战争通过极端暴力的方式将西方工业文明输入我国。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普遍产生了对于民族文化的质疑,甚至采取了否定和排斥的态度。传统道德未能幸免于民族的灾难,一时间也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其产生的后果是,传统文化没有沿着现代文明的轨迹丰富话语系统,仍然停留在原有的道德言说之中。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道德文明的冲突暴露无遗。发端于权威社会的传统伦理话语体系难以满足契约社会的道德要求,导致在当代社会的失语。

面对新的道德诉求,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成为传统伦理的替代方案。不可否认,对于苏联伦理学的借用,帮助我们在短期内建立了现代意义的伦理学科。但是,我们在套用其学科体系时并没有将之与民族道德文化相结合,而是完全进入苏联的伦理话语中进行言说。话语不仅是对于语言的组织,更承载着话语群体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的移植抑制了我们的独立思考,阻碍了我们植根于民族道德语言的土壤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进行分析和认识。万俊人教授曾指出,将我们的道德理解限定在苏联的框架之中使我们难以“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的道德实际内化地统一起来”⑨。对于话语的理解需要揭示其本真的意义,所以在话语体系中存在着评论原则,凭借将话语与作者结合的方式论证话语的合法性,增强其可信度。福柯发现,中世纪非常强调文本的作者归属,文本的话语基本都是从作者处获得意义。当然,学科与一般的话语体系存在差别。“学科是由一个对象领域、一套方法、一组所谓的真实命题、一套规则、定义、技术和工具加以界定的:所有这些构成一无名的系统,有谁需要或者能够使用它,则尽可使用,而无须将其意义或有效性与碰巧发明它的人联系起来。”⑩学科以独有的程式在言说者与言说对象之间建立了联系,保持言说的连贯性和内容的同一性。以此看来,苏联的伦理话语取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伦理的言说者,致使这套话语的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前提预设,从而产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原初意义的曲解。在此过程中,民族道德文化不但没有找到与我国伦理学话语的对接点,反而在一段时期被边缘化。带有舶来性质的伦理学成为独立于民族道德的话语体系,两者没有实现有效融合。

2.我国现有伦理学话语显现出解释力的薄弱

这是伦理学未能完成本土化的必然后果。现有伦理学话语缺乏解释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由于民族道德话语与伦理学本身的隔阂,导致传统伦理未能在现代道德语境下完成现代转型,所以难以对现代性问题进行回应。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传统伦理大相径庭。特别是传统伦理中缺乏公共道德的维度,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道德指引和规制。公共生活的形成和扩展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共生活吁求在维护私人权利基础上的共同参与,谋求平等的话语权。所以公共生活蕴含着对于道德权威的解构,承认道德语言的多样性;而传统伦理则表现出一元化特点。公共生活期待以重叠共识的方式寻求道德公约数,为道德原则提供合法性证明;传统伦理则诉之于权威话语以确立道德规范。道德内容和践行方式的巨大差异使传统伦理缺乏对现代生活的解释能力。

其二,我们的伦理学话语不是内生于中国的道德生活,所以无法表达我们的道德逻辑。照搬外来的伦理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伦理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断裂。我们曾经单向度地以固化的道德语言指导、评判社会生活,而忽略了从生活中提炼、丰富我们的话语体系。伦理话语与中国伦理实践之间缺少双向互动,造成了话语体系的僵化和封闭。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产生了多元的道德诉求,这些诉求无法在原有的话语体系中得到满足。

其三,我国正处于加速转型阶段,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衍生出新的伦理问题。政治民主的深化让政治正当性问题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导社会财富创造和资源分配则让社会正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代生产方式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使生态伦理问题日趋显著,新技术的革新也深刻挑战着人们业已形成的道德观念。我们需要时间思考、消化这些问题,进而将之置于伦理话语之内。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生活的改变也产生出新的伦理元素,这些元素短期内还无法为伦理话语体系所接受。福柯曾经举遗传学家孟德尔理论的正确性无法得到19世纪生物学者与植物学者承认的例子论证,一旦新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完全相异于既有话语体系,将势必遭受拒斥和否定。B11新伦理语言与现有伦理学话语的差异也削弱了后者的解释力。

其四,现有伦理学话语缺乏国际对话权。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往已成常态,没有任何话语体系可以与其他话语相互隔绝,伦理话语体系也是如此。虽然我们认为任何话语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应该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所有国家、民族的道德文化,但在文化交往中的强弱之别却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在当前条件下,西方伦理话语无疑处于优势地位。这既与西方作为现代文明先行者的地位以及它们在文化科技领域的发达程度有关,也与其伦理话语的丰富与灵敏相关。全球化是国际对话的时代背景。全球化的进程是在西方的主导下开展的,所以国际对话从符合到规则,都是在西方话语的支配下制定的。福柯以古希腊的吟游诗人为例指出,话语社团原则通过严格的规则分配话语权力。只有把握其规则的人才可能参与权力分配。B12西方在对话规则层面的先天优势让他们分享了更多的话语权力。我们当前的伦理话语整体而言依然跟随在西方伦理话语身后而没有实现对它的超越,因而在国际对话中尚处弱势地位。

三、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要改变我们当前伦理学话语体系面临的困境,增强它的解释力和国际对话能力,根本途径在于构建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

1.基于民族继承塑造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气质

在长达数千年的道德生活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观念、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也结成了有别于其他社会的道德关系,构成了富有民族特质的道德知识体系。民族道德文化早已融入所有民族成员的血液中,深层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心理,存在于人们的道德语言之中。民族道德文化的主要源流在于传统道德的灌溉和民族道德实践。对于传统道德,我们不能将之作为孤立的话语体系搁置于民族历史之中,而应通过现代性的牵引,激发、唤醒其生命活力。传统道德是动态的系统,谓之传统,是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的道德历史,融汇了民族的道德智慧。传统道德无疑是中国伦理学的重要民族标志。继承传统道德的要义在于搭建传统伦理话语与现代道德诉求的桥梁。一方面,以内生于我国道德历史的道德思维方式、言说方式对当代道德生活进行审视和评论;另一方面,又通过当代道德生活丰富传统道德话语的内容,促进言说系统的自我调整。

对于民族道德实践,中国伦理学必须面向中国问题,着眼于当代中国的重大道德需求。中国问题的解答需要中国智慧。我们社会所产生的道德现象,即便可能曾在其他社会出现,但它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伦理语境也存在着差别。我们不能寄希望套用外来的理论为中国问题提供完备的答案。只有立足于中国道德情景、综合考虑我国的道德要素,才能探寻解答中国问题的方法。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也是形成中国特色的内在要求。对中国问题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我们的道德现实,更全面地把握道德环境,更系统地发现道德机制,从而推动伦理学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源自中国问题探索而构建的话语体系必然有别于基于思考其他社会道德现象所形成的伦理话语,这使得我们的伦理言说富有中国气质。

2.基于学术整合坚定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立场

伦理学话语体系有别于一般话语体系,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持有鲜明的道德立场。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的道德立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我国合理的权利主张。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系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现实不断结合的结晶。所以在不同的时代都形成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凝练和集中反映,是我国伦理学话语体系的内核。我国长期采取韬光养晦、和平发展的策略,力争通过双边商谈的方式解决争议问题,但有的国家不顾及我国的正当权利诉求,试图侵犯我国的主权利益,在国际社会频繁施加舆论压力。他们要么基于自己的道德话语对我国内政横加指责,甚至有意“抹黑”中国;要么采取双重价值标准诟病我国的主权诉求,试图动摇我国捍卫主权行为的合法性基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将有更为丰富和有效的手段表达、维护我们的权利,我们与国际霸权的矛盾也势必更加尖锐。我们当前承担的主要舆论压力源自西方自由主义话语,他们企图通过对个人权利的绝对优先削弱国家主权,并为他们的国际干涉提供道德理由。伦理层面的价值博弈业已成为国家竞争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国家利益构建系统化的伦理话语,为我国所声张的权利以及采取的维权方式提供有力的合法性证明。

在我国伦理学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学科门类不断拓展、完善,研究领域也日渐开阔,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整体看来,伦理学界虽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伦理学家,但尚未形成有国际影响的伦理学系统理论。这就为我们坚持、表达自己的道德立场带来了困难。当然,由于伦理学结构的多维,以及伦理学涉及领域的广泛,我们允许不同伦理观念的共存,这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必然结果。但是作为道德共同体,我们又必须就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达成共识,以此勾勒清晰的共同体身份轮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划定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与其他话语体系的界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通过团队建设凝练学科特色、学术传统,发出维护国家道德主张的和声,是坚定中国伦理学话语道德立场的本质要求。

3.基于全球视野搭建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平台

全球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突出特征,在网络信息技术助推下,全球化进程更为快速。全球化既为多元文化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又表现出强烈的平整化趋势。在道德文化的交织中,不同道德话语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上文谈到伦理学话语的国际对话权所提及的,处于优势地位的道德话语蕴含着对其他话语的解构力量,模糊了道德话语的民族身份界限。要抵御道德文化的平整化,除了在我们的伦理学话语体系中建立坚韧的民族道德内核,还要搭建国际文化交往的中国平台。

一方面,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要以中国平台包容和解析多元道德文化。我们只有对其他话语体系予以充分了解,才能吸纳有益的道德元素,并以他们所能接受的方式参与对话。保持开放的姿态是保持话语体系活力的必要条件。在道德话语的交流中,我们不仅能接触、吸纳前沿理论和范式,以此促进自我话语体系的发展,还能迸发思想火花,启迪新的道德研究思路。但是,我们对于多元文化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包容,而是以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为坐标,对之进行审视和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伦理学要让别人聆听我们的道德话语。过去我们总是处于道德对话的被动地位,以消极的方式应对其他道德文化的输入。事实证明,无论是屏蔽外来道德话语,还是跟随其后亦步亦趋,都无法有效应对道德文化输入的挑战。只有积极参与,在把握国际话语规则的前提下成为道德文化交往的主导者,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在国际道德对话中的态势。要从道德文化的输入者变成道德文化的输出者,就必须将多元文化的交流纳入我们的话语平台,以我们的话语规则确保交往的有效性,以此消除误解和偏见,引导持有不同道德语言的人们准确了解我们的道德理念,进而认同我们的道德文化。

另一方面,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要勇于面对全球共同道德难题的挑战。要铺筑我们伦理话语的交往平台,就必须让我们的伦理话语具有对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引导能力、诠释能力以及对国际道德问题的解决能力。全球化在诸多领域为我们带来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比如如何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异,如何构建符合正义原则的国际新秩序。应对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利益层面的考量,还需要伦理的规导。而且,全球化程度的深化衍生出新的道德生活方式,亟待新的伦理话语为之提供合法性依据,或者道德规范。以往公共道德生活的开展通常建立在公民身份之上,囿于国家和民族之内。但在全球化进程中则产生了世界公民的概念,无论这一概念是否得以证成,超越国家、民族的道德共同体之形成无疑逐渐成为既定的事实。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无疑可以为我国伦理学提供新的发展契机,能够让我们找到新的学术和学科增长点。关键在于,我们需要通过中国伦理学话语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效方案,使我们的话语站在世界伦理领域的前沿。

注释

①②⑥⑩B11B12[法]福柯:《话语的秩序》,参见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8、8—11、15—16、11、13、15页。

③④Mary Candace Moore. Ethical discourse and Foucault's conception of ethics. Human Studies, 1987,Vol.10, No.1, pp. 81-82, pp.82-84.

⑤吴晓明:《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⑦⑧Paul Orlowski. Teaching About Hegemony.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1, p.37, p.40.

⑨万俊人:《论中国伦理学之重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法]福柯.话语的秩序[M]//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吴晓明.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1,(2).

[3]郑杭生.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1,(2).

[4]万俊人.论中国伦理学之重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5]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J].社会科学战线,2002,(1).

[6]陈汝东.论全球话语体系建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全球修辞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7]高玉.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历史过程及其当下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8]Mary Candace Moore. Ethical discourse and Foucault's conception of ethics[J]. Human Studies, 1987,10(1).

[9]Paul Orlowski. Teaching About Hegemony[M].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1.

[10]Jan Figel. Culture, intercultural dialogue and the role of religion[J]. European View ,2007,6(1).

责任编辑:思 齐

Abstract: Ethics is a very important branch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which is caring about our moral life. It′s crucial to our ethics to have discourse with Chinese identity. Discours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ethics. Ethics is always in particular discourse context. And the multi-mor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uld only occur through discourse. Otherwise, we have to prove and protect our ethical claim by it. Our current ethics discourse is suffering from explaining our moral phenomenon and participating global dialogue. It′s still separated from our national discourse. We have to form it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inheriting our moral tradition, shape its Chinese moral attitude through integrating our academic resources and build Chinese dialogue platform with global view.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thics; discourse.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中国特色伦理学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