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西府民歌中的民俗文化现象探析

2016-08-04 11:27王莹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5期

王莹

【摘 要】文章从西府民俗文化的角度,对陕西关中西府民歌中的各种民俗事象进行考察,旨在为研究西府民俗文化提供翔实的资料,为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西府民歌的文化内涵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西府民歌 西府民俗文化 物质民俗 精神民俗 社会民俗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陕西西府民歌的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zk2014020);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陕西地方高校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YB15003);201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生态文化学视野下的陕西西府民歌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5SY090)。

在浓郁深厚的西府人文历史资源的熏陶下,在丰厚的西府民俗文化的滋润下,陕西关中西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曲调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本唱词,描绘出西府地区民众的社会生活习俗与风俗,展示了西府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西府民俗文化的缩略图。

西府民歌的民俗文化内涵

民俗即民间流行的所有风俗习惯,蕴藏于民间生活之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 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和文化模式”。①西府民歌以朴素、简洁的歌词及曲调,表现了西府百姓质朴、真挚的审美意境,展现了西府百姓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民俗文化现象。

宝鸡的历史文化包括了西府民歌与西府民俗文化,二者不仅相互渗透,在本质上也有相似性。首先,二者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了西府地区社会生活的对象和内容,为研究西府地区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其次,二者作为宝鸡历史文化在现实中的“延续”与“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宝鸡历史文化的“遗存物”和“活化石”,而且具有较强的传承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最后,二者的关联性表现为西府民歌再现和展示了西府民俗文化中的各种民俗现象,而西府民俗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又直接渗透到西府民歌的主题思想和题材内容中。因此,在西府民俗文化的视野下,以西府民歌的题材内容及其歌词曲调为切入点,对曲子的各种民俗事象进行考察,不仅为研究西府民俗文化提供了翔实资料,而且有助于对西府民歌文化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西府民歌的民俗文化特色

1.西府民歌中的物质民俗事象

物质民俗是指西府人们通过实物反映出来的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定型,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习俗。由于西府地区属于农耕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百姓生活不是特别富裕,所以形成了在实用的基础上派生出美感观赏的习俗特性。这种现象在西府民歌唱词中处处可见,其中就包括表现不同的服饰习俗。例如民歌小调《青楼月》②中所唱:“水桃红花缎鞋,底儿空,一个提钟响的好听。大花缎子小花绸,黄金戒指镶的翠,绿玉拢头金耳坠。小衬衣全纽扣喜上头。”以上曲词不仅细致地描绘出女子的头饰及其服饰,而且这些描述也展示了关中西府的服饰特征。又如民歌小调《两亲家母打架》中的“岐山的臊子面谁人不夸,凤翔的面皮子薄光柔攘”和“你娘爱吃油泼辣子片片面,一刀一刀切得匀匀的,要不把皮带抽下来等着切”等有关饮食习俗的真实写照,不仅涉及了众多有关饮食品种方面的细节,同时也反映了西府地区极具特色的、富有地域性的饮食风俗。

2.西府民歌中的精神民俗事象

精神民俗即西府民众在长期的精神生活中流传下来的包括精神信仰、道德伦理、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民俗习惯内容。西府百姓的精神民俗与艺术活动最为密切,并且以信仰习俗为主要内容。其中,西府民歌中所展示的岁时节日的信仰习俗也是社会民俗中最具特色的种类。例如西府民歌小调《放风筝》中所唱:“三月里来是清明(来巴儿哟),姐妹二人奔城东,玩花楼前去踏青,随带着放风筝(哎呦)……”说明了西府清明节的民俗事象既是扫墓祭祖的日子又是踏青春游的时节。“唱的唱,跳的跳,他唱的,是混江龙,满江红,银纽丝,一串镌入耳真好听。”“我和妹妹往前行,说书的,唱道情,梆子戏,二簧声……”等以各种形象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西府世俗风景的画卷。

3.西府民歌中的社会民俗事象

社会民俗,又称“民间社会传承”,主要包括社会组织、人生礼仪、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民俗,体现了在特定时代条件下,西府地区人类群体内部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定惯例。有关社会习俗的各个层面,在西府民歌中均有所表现。

西府地区作为周礼发祥之地,对“孝悌之道”非常重视,常常把孝道列为家训的主要内容。在西府民歌小调中流传最广的《忍为高》《十大劝》《四季孝》等体现了西府地区“孝悌为本、尊老爱幼、谦让和睦、劝善惩恶”的伦理道德规范、待人处事行为规范和处世之道等。除此之外,带有世俗化色彩的民间小调《麒麟送子》《八仙上寿》《百寿图》等以精湛的、雅俗共赏的唱词展示了西府地区人生礼俗中的诞生礼、寿礼等各种仪式,使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4.西府民歌中的语言民俗事象

语言民俗,又称“民间语言”“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是指西府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以客观存在的民俗事象为基础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地域性的方言土语等。就如西府民歌的歌词曲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口头自然语言与音乐曲调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西府民歌在演唱歌词时就具有自己独特的方言特色。

西府民歌《百寿图》的“手头蒸的实在谄”中的“谄”字在西府方言中意为“好”。《五哥放羊》的“三妹子缯的红头绳”中的“缯”字在西府方言中读“扎”。西府民歌是世代生息于西府大地上的劳动人民的口头作品和智慧结晶,其以通俗特有的西府方言形式,体现了西府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创造与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5.西府民歌中的娱乐民俗事象

因为西府民歌与西府民间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得到广泛流传,所以娱乐民俗作为西府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广泛。例如社火是西府地区特别是西府农村地区的重大演出活动,每逢元宵节或其他重要节日,都有举办社火活动的习惯。从社火游演到民间曲艺表演,从游艺活动到民间庙会,从表演形式到曲调唱词的多样化,西府民歌在这里有了更为广泛的活动空间。

西府民歌的民俗文化价值

作为西府民间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西府民歌以自身的音乐表现形式展示了西府地区的各种民风民俗现象,让人们体会到西府民众的淳朴与厚重。西府民歌既反映了西府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又激发了当地民众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例如西府民歌《小姑听房》、《小姑贤》等以诙谐风趣、生动自然的语言,展示了西府民众独特的审美趣味,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的生活气息。

可以说西府民歌的曲词是一座丰富的民间文学的宝库。从思想内容上看,它所展示的各种西府民俗文化事象,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使其不仅成为关中西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研究关中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集中体现了文化传播中民间“小传统”与民众生存的关系。

结 语

综上所述,西府民歌作为西府地区历史和现实交流的文化产物,其自身所体现的民俗文化事象为探寻西府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印迹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现实的需求,使得朴素厚重的西府民歌仍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基于此,从西府民俗文化的角度,以其与西府民歌的关联性为基础,对西府民歌中的各种民俗事象加以探索与研究,在加强对西府民歌和西府民俗文化认识的同时,整合、利用与开发其文化资源,对促进西府民歌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覃光广、冯利、陈朴:《现代文化学大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第290页。

②宝鸡群众艺术馆:《宝鸡民歌》(油印内刊)1983年第6期。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