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导语重在画龙点睛

2016-08-04 01:26王艳闳
记者摇篮 2016年6期
关键词:画龙点睛导语受众

王艳闳

【摘 要】电视作为一种具有非凡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体,备受广大受众和新闻工作者的关注,所以有关电视新闻写作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加深。《电视新闻导语重在画龙点睛》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电视新闻导语与新闻导语的渊源、相容关系,以及电视新闻导语自身独特的特点和写作编辑方法。

【关键词】导语 画龙点睛 受众

通常所说的新闻载体有报纸、广播和电视,报社、电台记者要拿笔写成文字稿,交到编辑手中编版、播音,从而完成一个制作过程。而我们电视记者既要写文字稿,还要拍摄与之相关的画面,电视新闻的独特制作方式直接受电视复合语言的控制。从广义上讲,电视语言都是复合的,复合语言中声音和画面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任何一方的支持,另一方都不能正确地阐述意象。在声画对位编辑的段落中,声音和画面可能产生隐喻、象征、对比或呼应关系,二者常常被“激活”,熔成复合语言。电视语言的复合性决定电视新闻语言的复合性。我们这里说的电视新闻的创作是独指消息的写作,它的创作依据来自画面,弥补视觉语言的局限性,起到交代、解释、补充、升华的作用。电视新闻是声画并重传递信息的,它具有电视最突出的传播特征,通过声画的双重组合,达到珠联璧合的传播效果。在电视新闻中,声音不仅是对画面的解说,画面也不仅仅是对声音的辅证,而是它们内在规律的自然发展产生的综合效果。

既然这样,电视新闻的创作就离不开传统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有别于传统的新闻写作。作为电视新闻创作的重要部分——电视新闻导语的创作也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成语“画龙点睛”的历史典故:南北朝梁代名画家张僧繇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的安乐寺做过壁画。据说当初他画了四条龙,都是活灵活现的,但四条龙都没有眼睛,于是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画眼睛,他说:“如要画上眼睛它们就要飞走了”,于是他就提笔轻轻点上眼睛,不一会儿,雷声大作、墙壁破裂,两条龙飞走了。我们且不论这个神话传说,我们只说眼睛的重要作用。电视新闻导语的创作恰如电视新闻的眼睛,这一点已被中外新闻工作者所共识。至于有一部分人对电视新闻导语的创作还不注意,出现“取消导语”、“导语可有可无”、“导语无关紧要”等言论,对电视新闻改革有一定影响,所以我们应予以澄清。

关于电视新闻导语的设计,这里试举笔者在《辽宁新闻》中播发的几篇稿子为例,和大家共同商榷。

一、写好文字稿的导语是设计好电视新闻导语的前提

《辽宁新闻》中播发的“晚清关东三才子李龙石的真迹由其后代捐赠给文物部门收藏”,在这篇消息中我曾先后设计过几个导语,究竟要告诉观众什么,让他们获得什么信息,是我写这篇消息导语时考虑的重中之重。这篇消息的“新闻眼”是捐赠什么,怎么捐赠,由谁来捐赠,捐赠给谁,这是我最想先告诉观众的,所以我就把我最想先告诉观众的东西写进导语。

“具有关东三才子美誉的清末举人李龙石四幅真迹手书写于七月八日由其四代曾孙七十八岁的李恩轩老人捐赠给盘锦文物部门收藏。”

至于李龙石的自然状况、一生的作品、李恩轩艰辛的保存以及这四幅真迹的价值则在正文中详细介绍。这样的导语开门见山告诉观众这条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与文字导语相匹配的视觉画面,应该选用能够激发观众视觉注意的画面

从心理学角度讲,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时,并不是对每一条新闻或每一个新闻细节都处在有意注意的心理状态,而是有选择的,有预期目的的。这样的收看心理很容易陷入一种心理惰性,在收看中漏过一些新闻和新闻细节。当文字导语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再配合有刺激性、可视性的画面时,则会改变观众的这种收视心理。刺激、完美的画面一出现,首先会触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进而激发观众对这条新闻的注意,逐渐引起观众对整条新闻的兴趣。再加上观众在观看新闻节目时的求新、求异心理的影响,观众最终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整条新闻上来,从而提高这条新闻的传播效果。

《辽宁新闻》中播发的“李清明老人画鹰图唤醒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的图像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画面是李清明老人站着画鹰,紧接着的画面都是各种类型、栩栩如生的工笔鹰。每两秒一个鹰,形态不同、姿态各异的鹰图,把观众的视线吸引过来,使观众产生“怎么鹰有这么多种?这鹰画得真好”等心理,至于李清明如何画鹰、为什么画鹰、共画多少幅、画鹰的目的是什么,则在下面正文和图像中慢慢去叙述。通过这样强刺激画面引起观众的观看兴奋点,提高了这条新闻的传播效果。

三、在编辑画面导语的节奏时要和文字导语相匹配

在编辑一条新闻前,记者总是要拍许许多多的画面,再由一个个画面组成整条消息画面。这些画面或受现场条件、环境的制约,或因摄制人员即兴的摄制美感的制约,最终编辑面对的是一大堆素材,但要把哪些画面编在与文字导语相匹配的位置上呢?文字导语是点睛之笔,那么画面也不能散散漫漫,与文字导语相匹配的画面也应该是节奏明快、强烈的画面,不能给观众一种拖泥带水的感觉,而且画面之间的衔接也要紧凑。有时为了制造一种特殊的气氛,镜头组接可以越来越短,形成加速的艺术效果。这样紧凑的画面和点睛的文字导语相匹配,则更能抓住观众的心理,引起观众看完这条新闻的兴趣。

“盘锦市出土同属红山文化系列的彩陶”一篇消息中的文字导语多是短句子,表述简洁、明快,于是我就把能引起观众兴奋点的彩陶片,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和彩陶所处不同环境的画面,连续剪接,并使镜头越来越短,使观众形成就是这几片彩陶把盘锦的历史推溯到五千年前的艺术效果。至于正文中的画面是怎样发掘出来的,如何保存的长画面,也就无所谓了。

总之,电视新闻导语的设计要给人一种提纲挈领、抓住特点、有新意的感觉,要真正起到“文眼”、“画龙点睛”的作用。设计好电视新闻导语,要善于从内容中筛选出精华,做到“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忍弃去”,让观众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收看兴趣。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龙点睛导语受众
画龙点睛
导语
画龙点睛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画龙点睛
导语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