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触类旁通法”

2016-08-04 20:44谈国良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朦胧诗沁园春意境

谈国良

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诗歌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它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与感情是它的基础。与其他体裁不同,诗歌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当如何如何,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形中给教师的“讲”课增加了难度。为了将“意会”之意弄清道明,许多教师殚精竭虑,多方推敲、挖掘,结果却是想讲的似乎有千言万语,可真正说清楚却并不容易,于是乎,只能来个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学生们往往也就囫囵吞枣,观其大略而已。

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对于求知欲极旺的学生而言,教好诗歌,给他们以美的熏陶,是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刚开始参加工作时,我也曾为诗歌教学而苦恼,每每一碰到诗歌,我就心惶惶然,常有“老虎咬刺猬——无法下口”之感,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一种诗歌教学的方法 ——“触类旁通法”。总算破解了这一难题,教起诗歌来也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所谓“触类旁通法”,即不是只由教师精微讲解,而是由老师点拔,不是直接就诗论诗,而是找出类似的例子,启发学生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理解。如此,既达到了“讲”的效果,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沁园春·雪》外均为现代诗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词五首》也为诗歌范畴,教学时,我有意识糅合这两个单元,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触类”中理解相关知识,充分尊重了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兴致盎然。

刚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时,学生对词的相关常识还比较陌生,为此,我先给学生看白居易的《忆江南》,让学生从形式上比较两首词,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词的词牌只决定词的结构框架,与内容无关。

温词描绘的是一位女子倚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着力表现的是她的失望怅惘之情,这种情境古诗词中俯拾即是,屡见不鲜,然而学生囿于自身阅历,体会不深。为加深学生理解,我指导学生读白居易的一首《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由于两词意境相似,抒发的感情几近相同,学生由此及彼,没费什么劲就体会到了温词的感情与意境。

温词的理解,还牵涉到诗歌意象的选用问题,“望江楼”“过尽的帆”“斜晖”“悠悠的流水”“白苹洲”,这些意象的组合,与意境的营造有何关系?学生同样不明就里,鉴于此,我又指导学生阅读郑愁予的名作《错误》,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莲花”“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春帷”“达达的马蹄”。然后让学生谈自身感受,进而归纳、指明这些意象构造了一种缠绵悱恻、凄迷哀婉的情调氛围,烘托出人物孤独惆怅的心情,而这种情调氛围,即是意境。意境就是由意象营造而成的。有了对《错误》的真切感受,学生们再品读温词,说起对温词的体会也就如数家珍。

由于采用了“触类旁通”这种诗歌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诗歌再不是一种苦差,而变成一种轻松的旅行。学生对诗的热情也陡然高涨,于是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诗歌。学生们还真行,后来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找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武陵春》,找出了写“愁”的名家李煜的代表作《乌夜啼》和《虞美人》。前者使学生领悟到同一词牌所写的词的风格可以迥然不同,作为豪放派巨擘的苏轼同样也会写哀婉凄美的“婉约词”;后者则让学生领会到诗人们写“愁”的手法虽各有千秋,异彩纷呈,但都善于将“愁”这种抽象的情绪具体化。等到学《沁园春·雪》时,学生的热情简直“井喷”而出,除查找资料里的诗外,一些学生甚至专门去书店买回《毛泽东诗词》,于是我索性决定召开一次专题“毛泽东诗词朗读鉴赏会”,在大家声情并茂地朗诵《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词作中,领略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体会诗人“不到长城非好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情怀,有了这些底子,课文的学习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由于学生刚接触这种形式的诗歌,难以理解。为让学生“触类”以达到“旁通”的目的,我指导学生读了另一首同时期的“朦胧诗”,堪称姊妹篇的《黎明鸟》,比照阅读,学生慢慢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背景,品味出“朦胧诗”的一般特征,对诗歌的主题也能理解得比较到位。为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把握,我又推荐学生阅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学生读完诗后,很容易明白诗明写树,实写人,诗人是以“悬崖边的树”象征身处逆境仍坚强乐观的人们,如同“星星”象征光明一样。由此,学生明确了所谓象征,即通过联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定意义的一种创作手法,对诗歌相关的知识的掌握,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触类旁通”这种诗歌教学法,乍看起来,似乎费时费力,需要师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罗课外的资料,但我觉得这种方法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让师生们不再仅仅死抱书本,坐井观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因此,我认为,此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诗歌教学的落实,值得提倡。endprint

猜你喜欢
朦胧诗沁园春意境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沁园春·赞中原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